|
|
|
|
|
|
|
|
| |
| “1+1+3”引擎强劲 “向海图强”新城崛起 | | 来源:大连市人民政府 官网 点击数:62次 更新时间:2025/11/25 15:28:21 |
初冬的长兴岛,涛声与产业热潮交相激荡。万亿级绿色石化基地底色愈发厚重,千亿级造船海工基地活力持续迸发,五百亿级氢基能源等产业加速突破,一座“以海为媒、向海图强”的现代化产业新城强势崛起。“十四五”期间,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以“1+1+3”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核心抓手,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连续8年蝉联“全国最具发展潜力化工园区10强”,连续2年跻身“全国高质量发展化工园区30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7年领跑全市,累计投资超900亿元,产业蓝图正加速变为现实。
作为千亿级造船海工产业的核心载体,恒力重工产业园内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建设景象。5万余名建设者奋战一线,全力打造世界一流船舶海工建造基地。发动机总装车间里,高端绿色机型加速组装;海边船台、船坞内,巨轮整齐列阵、静待出航。成立仅三年的恒力重工,依托“未来工厂”投产构建起完整的绿色产业链,实现“集散油”多类型船舶订单批量建造、节拍交付。首制30.6万载重吨VLCC成功交付、首批21000标准箱双燃料集装箱船集中开工,多次上演三船同时命名、双VLCC同时出坞的振奋场景。其高端船用发动机总装项目入选国家“两重”建设项目,可覆盖四种双燃料机型。目前,恒力重工已累计开工建造船舶超100艘,手持订单排至2029年,全面达产后将成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配套最完备的造船基地。
“十四五”期间,长兴岛明确了“以万亿级绿色石化为主导,千亿级造船海工为支柱,五百亿级氢基能源、百亿级生物医药和港航物流协同发力”的“1+1+3”产业体系。恒力集团形成1200万吨/年PTA(占全球25%)、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等产能,新材料科创园一期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中石油大石化易地升级改造项目计划2026年开工,将新增1000万吨/年炼化产能;精细化工园区内入驻孵化了多个“金种子”项目;鼎际得高端新材料、益丰新材料、华一锂电池电解液、永达苏利医药中间体等项目建成投产,产业链延伸同步深化。2022年7月,恒力集团盘活原韩国STX(大连)资产,建成恒力重工产业园;2023年初,“海洋工厂”正式运营;2024年8月,恒力重工开工建设“未来工厂”,仅用5个多月,首批车间就实现投产;2025年9月,恒力合作创新暨海工科技产业园开工建设……恒力重工因此被国家发改委评为“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典型案例。长兴岛“生物医药创新园”获批“辽宁省特色产业园区”,全国首个CDMO原料药及中间体孵化器成功落户,填补区域专业化服务平台空白,加速向打造“中国原料药之都”战略目标迈进。大连长兴岛(东北亚)氢基能源中心项目正式启动,将构建从氢基能源生产、储运、加注到贸易及配套产业的完整产业链,为东北三省一区绿色船燃、绿色航煤等提供物流储运及贸易服务。
创新是长兴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十四五”以来,长兴岛建成贯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小试试验—中试放大—初创加速—产业承接”创新链全链条的科创平台体系。依托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合作共建的“辽宁洁净能源和精细化工中试基地”,产出科技成果30多项,实现本地产业化18项,孵化11家精细化工新材料企业,获首批省级典型示范中试基地、工信部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大连化物所(长兴岛园区)聚集400余名科研人员,已完成50余项催化剂中试验证,多项技术在长兴岛“初创工厂”实现加速转化。同时,科技企业培育成效突出,“十四五”期间,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瞪羚企业分别增长278%、450%、14倍;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29家,科创平台总量增长650%。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乙撑胺清洁绿色生产技术”“93000方VLAC关键技术研究”等一批科技项目立项结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来源: 大连日报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者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 上一篇:我市发放渔船补助政策“明白纸” 让“木改钢”和减船转产红利直达渔民 下一篇:双燃料乙烯船“兴盛源”在连交付命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