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沈大地,总能看到这样的身影:在路口,耐心为游客指路,传递陌生的善意;在海滨,面对意外奋不顾身,为绝望中的人点亮希望;在乡村,将爱心洒向“一老一小”,把援手伸向最需要的人……一个个温暖场景、一幅幅幸福画卷,映射出辽宁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面貌。
辽宁的振兴发展,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引领。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辽宁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我省扎实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一体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为振兴发展汇聚强大精神力量。
力量——润物无声
入冬后,铁岭市铁岭县凡河镇五角湖村黄玉玲家的“炕头学堂”仍暖意融融。来自铁岭市书法家协会的书法家走进村民家中,宣传移风易俗、倡导邻里和谐,让村民学到知识、沐浴新风。
文化的力量,在于浸润日常的深沉滋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关键要让文化贴近群众、融入生活。
10月25日,《字里行间》在辽宁卫视播出,这档以“阅读与人生”为主题的节目,通过10位不同职业普通人的真实阅读故事,展现文字对精神世界的滋养。
一段时间以来,多位知名作家在辽宁举行新书首发式,读者在《大东北》等著作中,感受家乡曾经的奋斗、当下的拼搏。以文化人,凝心聚魂!
作为“书香辽宁”建设的重要载体,我省全民读书节持续开展名人名家荐读、便民读书市集以及“十进”系列活动,让书香飘满城乡角落,为精神文明建设厚植文化土壤。
11月6日,“理论读物进校园”活动走进辽宁中医药大学。出版单位送来优质理论读物,专家登台开展专题讲座,接连上演的大思政课迅速在校园掀起理论学习热潮。不只校园,全省激活五级理论宣讲队伍效能,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宣讲,将抽象的道理转化为群众可感的身边事。
文化润心,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关键要用群众听得懂的话语、乐于接纳的方式架起沟通桥梁。
几天前,沈阳杂技演艺集团创作的杂技剧《先声》斩获第十八届文华奖。这部精品力作,以精湛的杂技艺术为载体重现红色历史,让观众在视觉与心灵的双重震撼中感悟初心使命。
聚人心、强信心、暖民心,文化的温度终究要写在群众的笑容里。在日前举办的辽宁省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暨文化夜校成果展演上,经过“市民文化夜校”的滋养,快递小哥、全职妈妈和企业员工纷纷站上舞台,用歌声、舞蹈、戏曲展现不一样的自己,成为聚光灯下最闪亮的“星”。
群众从“观众”变成“主角”,文明感染力落地生根,文明实践充满烟火气,更孕育生命力。
新风——向上向善
11月7日清晨,丹东市振安区五龙背镇温泉社区委员温常卿像往常一样到烈士陵园进行清扫,这件事他已默默坚守了10年。“看着墓碑上的名字,总觉得像是面对自家亲人。”温常卿的话语朴实真切。就在上个月,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揭晓,温常卿入选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
辽宁是孕育道德力量的沃土。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有19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322人(组)入选“中国好人”,一批地区、集体、个人入选全国荣誉最高的“文明榜单”。让先进典型成为引领全民向善的风向标,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氛围越来越浓。
点滴善意,温暖你我。入冬前后,气温走低,抚顺市望花区演武街道河东社区的“雷锋代办站”里,代办员细心收好社区花园中的花根,上门帮独居老人搬运秋菜。“有他们在,啥事儿都不用愁。”78岁的张大娘言语间满是安心。在抚顺,这样的“雷锋代办站”超过千个,实实在在为群众解决了诸多生活难题。
在大连,外卖骑手胡云平牵头组建了志愿服务队。不仅提供送餐、代购生活物资等暖心助老服务,更在日常配送途中化身“移动哨兵”。一旦发现井盖移位、消防通道被占用、垃圾堆积等城市治理盲点与安全隐患,便第一时间反馈上报,为城市文明建设注入鲜活力量。
盘锦市兴隆台区新工街道粮家村,则让文明有了可量化的衡量标准。庭院美化、爱护环境、文明礼貌等行为都能换算成相应的文明积分,村民凭积分到村里的“文明超市”兑换大米、豆油等日用品。这种新颖的激励方式在全省农村地区逐步推广,“户户树新风”蔚然成风。
文明养成,久久为功。实施“德耀辽宁文明浸润”工程,开展“八要八不要”文明行为养成行动,从“要我文明”到“我要文明”,这份自觉正如涓涓细流,流淌在城市与乡间。
点滴行动、并肩同行,当文明人、做文明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融入日常、嵌入生活,成为辽沈大地上随处可见的生动图景,凝聚着向上向善的力量。
变化——可触可感
“文明家庭评选的都是身边人身边事,评十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大家心里都憋着劲,争取成为文明村里更文明的人。”葫芦岛市建昌县石佛乡白狼山村党支部书记张晓凯说。
文明新风吹遍白狼山村的每个角落,滋润着乡亲们的精神生活。“一到农闲,大伙儿凑到一块儿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有扭秧歌的、唱小调的,还有把村里的新鲜事编成快板的,热闹极了。”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这样的日子,心里亮堂,精神头更足。
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人民,所有努力最终都要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从群众最期盼的事入手。朝阳北票市城南,曾是废弃矿山,经过生态修复后,如今蜕变成风景如画的山体公园,成了市民休憩、拍照、健身的优选之地。“家周边有越来越多的好风景、好去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每年还有白天鹅等迁徙候鸟在这里停留。”提起家乡变化,北票市民郭强幸福感十足。
营口,40公里辽河文化产业带已然贯通,滨水空间融入城市生活,滋养每一位市民。城市管理者用“绣花功夫”打磨城市风貌,细微改变一点点拉满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让这份文明持续传递,更离不开全社会的协同发力,各行业的文明集体、先进个人做服务群众、推动地方发展的领跑者,带动着越来越多人主动参与,让文明之风浸润千家万户。
沈阳市浑河站东街道樾檀山社区,刚忙碌完送餐高峰的外卖小哥走进社区食堂,歇歇脚、喝上一杯热水。这里是专为新就业群体建设的“24小时爱心驿站”,配备了应急药品、饮水、工具箱等,让他们无论工作到后半夜还是清晨,都能在这里感受城市的温暖。
精神文明建设,一场持续传递幸福的接力。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全省精神文明战线将持续发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注入源源不断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与精神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