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凌晨,北黄海寒意正浓,在距离丹东东港市海洋红港口约两小时航程的海域,一场夜间捕捞行动正在进行。工人头戴红光灯,缓缓收网。不多时,一片金黄在网中跃动——那是一尾尾鳞片闪耀、体形匀称的大黄鱼。
这里是中交海洋资源开发(丹东)有限公司运营的丹东东港现代化海洋牧场,这个全产业链深远海养殖项目计划总投资52亿元。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中交集团从架桥修路向耕海牧渔跨界布局,正是对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积极响应。项目将重点开展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工作,大力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在白天的阳光照射下,大黄鱼体内的金色皮腺体会分解褪色,导致鱼身颜色发白。”企业生产副总经理王川说。为保持大黄鱼金鳞鲜亮、肉质鲜活,项目团队将捕捞作业安排在夜间。捕捞到的鲜活大黄鱼被运输船送至码头,再有序转入冷藏箱,随即进入加工厂精细化处理,通过分选、塑封、包装等环节,锁定其鲜度。
这片海洋牧场位于北纬39°附近海域,与世界顶级渔场同处黄金纬度,拥有低温清澈、咸淡交汇的独特水域环境,同时水体交换活跃,自净能力强,非常接近野生鱼类的生长环境。项目团队经过多轮调研,最终选定大黄鱼与绿鳍马面鲀作为试养鱼种,实现了“南鱼北养”的重要突破。
“我们的大黄鱼在深远海环境中实现了‘瘦身’与‘野化’。”王川进一步介绍,与传统近岸高密度养殖相比,这里的养殖密度控制在每立方米水体约3公斤,鱼类拥有更宽松的活动空间,肉质更紧实,体形也更接近野生状态。
项目还融合“深海+陆地”协同监测系统,实时采集水温、盐度等关键指标,动态优化投喂与养护策略。检测结果显示,该牧场出产的大黄鱼营养成分丰富,肉质紧实,体现出生态养殖与智慧科技的深度融合。
丹东市以东港现代化海洋牧场为平台,通过专班服务、海域规划、配套建设等务实举措,为项目落地和运营提供了系统保障。“从项目立项到建设落地,地方政府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企业销售副总经理唐耀文表示,“这种深度合作模式,让央企的技术实力、资金优势与地方的资源禀赋实现了有效结合。”
海洋牧场一期计划投资5.89亿元,计划建设27个重力式网箱和2座智能化桁架式养殖平台。今年已投入1亿元以上,建成7个重力式网箱,后续还将建设约3.6万空方的人工鱼礁,在营造鱼类栖息环境的同时,助力海洋生态修复。
“‘十五五’期间,我们将加快投资进度,年底前开始桁架式网箱与人工鱼礁建设,为后续扩大养殖规模打下基础。”唐耀文说。据初步估算,今年该海洋牧场营业收入有望达到3000万元。
北黄海的深远处,一艘艘运输船正载着大黄鱼驶向港口,也载着深化合作、科技兴渔的新希望,驶向更广阔的“蓝色未来”。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者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