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食品添加剂滥用
SHIPIN
ANQUAN
全链条严管,违法零容忍!
为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有效遏制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切实保障公众饮食安全,近日,大连市市场监管局在全市启动覆盖生产、经营、使用全链条的专项整治行动。此次行动以“零容忍”态度严打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以非法添加等违法行为,通过强化源头管控、过程严管、末端严惩,构建“从车间到餐桌”的全流程治理体系,让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成为行业不可逾越的底线。
严字当头
精准对接国家部署,剑指全链条风险
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滥用行为直接威胁公众健康。据市场监管总局最新通报,今年上半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完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263.9万批次,检出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不合格食品1.2万批次,主要涉及二氧化硫、甜蜜素、脱氢乙酸等物质;全国已处罚相关企业4727家,吊销10家企业生产许可证,移送公安机关48件,形成“违法必严惩”的高压态势。
大连市市场监管局此次专项治理精准对接国家部署,将“严”字贯穿始终。方案明确聚焦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等大宗食品,紧盯保健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等“一老一小”重点食品,以及校园及周边食品等关键领域,全面排查风险隐患。生产企业超标准投料、经营者销售“三无”添加剂、餐饮商家违规使用亚硝酸盐等行为均被列入“零容忍”清单,一旦查实将依法从严处理。
全链条布防
从生产到餐桌,四大环节织密监管网
生产环节:
掐住源头,不合格企业坚决清退
生产是食品添加剂安全的“第一道关口”。方案明确严格生产许可审查,对不符合生产条件的企业,坚决依法撤销、注销或吊销许可证;重点整治标签乱象,复配食品添加剂若未按国标标注成分、虚假表述,将被依法查处,从源头杜绝“问题添加剂”流入市场。
经营环节:
线上线下联动,违规产品一律下架
针对流通领域,监管部门将对超市、批发市场、电商平台等开展“拉网式”排查。经营者若未查验供货资质、销售无合格证明的添加剂,或把工业原料冒充“食用级”销售,将面临严厉处罚。网络交易平台要加强管理,对平台内违法销售行为不处置的,将承担连带责任。
使用环节:
规范添加,超范围超限量必严惩
以乳制品、肉制品、调味品等生产企业为重点,督促企业严格遵循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落实“专人管理、专区存放、精准称量、全程记录”制度,尤其对复配添加剂需拆分核查单一成分含量,防止“隐性超标”。发现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或用添加剂掩盖食品腐败、掺杂使假等违法行为,将严格依法查处,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
餐饮服务环节:
聚焦民生,校园餐、火锅店一个不落
将校园餐及周边小吃店、城乡结合部小餐馆、火锅店、烘焙店等纳入重点排查名单,要求餐饮商家设专柜存放添加剂,标注“食品添加剂”字样并按规定公示,使用时精确称量并记录;开封后的添加剂必须标明使用期限,严防变质风险。对自制添加剂、违规使用香料香精等行为“发现一起、曝光一起、严惩一起”。
分阶段攻坚
排查整治+巩固提升,确保治理实效
排查摸底。市区(县)联动,调用专业检测力量,建立问题台账,摸清全市添加剂使用的风险点和高发领域。
集中整治。针对排查出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执法,查处一批典型案件,对不合格食品及时下架召回,对违法企业坚决“拉黑”。
巩固提升。完善长效机制,开展标准培训,推动企业自查自纠,同时畅通12315等投诉渠道,鼓励公众参与监督。
全民共治
科普+举报,让违法者无处遁形
专项行动同步开展食品添加剂科普宣传,通过社区讲座、媒体解读等方式,让公众明白“合理使用无害,滥用才有害”,消除认知误区。同时鼓励企业内部人员、消费者举报违法线索,形成“监管部门主导、企业自律、公众监督”的共治格局。
目前,各区市县市场监管局已全面启动属地治理,将以“零容忍”立场,用最严标准、最严监管、最严处罚、最严问责,对食品添加剂滥用行为一查到底,筑牢食品安全防线,守护公众“舌尖上的安全”。
守护公众“舌尖上的安全”
本条微信由“大连市场监管”编辑制作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大连市场监管(微信号:dlsscjgj)
监制:孙琳
文字:冯岩松
来源:食品生产监管处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者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