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枢纽四中心,
分三个阶段推进行动,
到2035年,
基本建成服务“双循环”、
引领东北亚的国际化中心城市……
7月10日,备受期待的《沈阳市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25—2035年)》全文正式公布。
去年10月,《沈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沈阳城市性质首获“国际化”定位——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
沈阳市——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
全面落实国务院批复的《沈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要求
锚定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总目标
全方位打造
国际化现代综合枢纽
国家先进制造中心
东北现代服务业中心
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
区域性文化中心
在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上勇于争先
附:《沈阳市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25—2035年)》全文
沈阳市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
行动纲要(2025—2035年)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批复的《沈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要求,着力提升我市在全国面向东北亚全方位开放合作中的战略地位,加快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结合沈阳实际,制定本行动纲要。
一、总体思路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锚定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总目标,加快提升国际经贸交流、全球资源要素配置、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国际综合服务等功能,全方位打造国际化现代综合枢纽、国家先进制造中心、东北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区域性文化中心,开创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努力当好辽宁打造新时代“六地”排头兵,在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上勇于争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沈阳篇章。
(二)战略定位
1.国际化现代综合枢纽。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物流枢纽、国家信息枢纽,加快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发展格局,打造辐射东北亚、畅通国内外的现代综合枢纽。
2.国家先进制造中心。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跨区域产业协作和国际产能合作,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先进制造中心。
3.东北现代服务业中心。服务国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局,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4.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聚焦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东北全面振兴的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在东北亚地区占据重要地位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
5.区域性文化中心。发挥沈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加强多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文化中心。
(三)行动步骤
第一阶段(2025至2027年)。以搭建国际化平台、营造国际化应用场景为重点,提高在东北亚地区的要素汇聚、产业竞争、对外交往能力,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建设初见成效。
第二阶段(2028至2030年)。以强化国际性功能为重点,增强在东北亚地区的资源配置、综合服务和辐射带动能级,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第三阶段(2031至2035年)。以提升在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为重点,全方位提升沈阳开放动力、配置效力、科技实力、服务能力、城市魅力,基本建成服务“双循环”、引领东北亚的国际化中心城市。
二、行动计划
(一)构建国际化现代综合枢纽
1.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打造东北亚国际航空枢纽,扩容提升桃仙国际机场,推动第二跑道建设,加快建设沈辽鞍城际铁路,推动机场融入高铁网络,构建东北亚“3小时航空交通圈”。完善高效通达的铁路枢纽,推动完善“米字形”高铁网,做好沈白高铁建设运行相关工作,积极推动秦沈高铁二通道建设。优化内捷外畅的公路枢纽,推动构建“三环、九射、多联络”高速公路网布局,做好京哈高速公路改建提升和秦皇岛—沈阳等高速公路新建项目相关服务保障工作,积极融入国家高速公路网。到2035年,建成开放、高效、智慧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2.建设东北亚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做优“空陆海网”开放通道,积极争取开通国际客货运航线,建设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积极参与东北海陆大通道建设,加快建设中国(沈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便捷通畅的物流集散中心,建设生产服务型、陆港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打造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加快建设多式联运体系,推进国际公路运输卡车航班(TIR卡航)业务稳定运行,推进海铁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到2035年,建成集聚效应强、服务功能优、运行效率高的国家物流枢纽,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
3.建设东北亚重要信息通信节点。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布局,推进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带宽扩容。强化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建设,争创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促进融合基础设施建设,统筹部署城市智能感知终端,加快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建设,打造东北数字第一城、全国数字名城。到2035年,形成“通算+智算+超算”的多元化算力供给体系,实现与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建设相适应的信息辐射格局。
4.构建高能级重大开放平台。提升自贸试验区开放能级,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对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等贸易规则,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形成更多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推进综合保税区业态创新,探索开展工程机械、大型医疗器械、数控机床等高端装备保税维修业务。建设国际化临空经济区,完善沈阳临空经济区“港—产—城”功能,发展枢纽物流服务、航空制造与维修等七大产业,建设临空保税制造、临空商贸制造等4个产业园区。做强国际合作园区,持续推进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中俄经贸合作产业园、中日产业园、中韩科技园等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到2035年,自贸试验区沈阳片区、沈阳临空经济区、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开放平台。
5.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相关城市合作,深入贯彻落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部署,支持大型企业“走出去”开展投资合作。加强与俄蒙相关地区开展能源资源合作,深度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拓展与日韩相关地区经贸合作,积极融入“中日韩+X”多边合作机制,做强“韩国周”、中日韩青年企业家发展合作对话会等开放活动品牌。到2035年,对日韩蒙俄等国家和地区相关城市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全方位打造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
6.打造区域协同联动开放增长极。引领沈阳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深入实施规划共绘统领等七大工程,加快建设先进完善的轨道交通圈、产业协作圈、统一市场圈、就业通勤圈、品质生活圈,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东北振兴发展重要增长极。积极推动东北地区联动开放发展,共同建设以辽吉黑制造业走廊、科技创新走廊为支撑的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经济带,共建能源、物流通道,共同维护国家“五大安全”。到2035年,沈阳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实施一批东北地区协同发展重大标志性工程项目。
(二)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中心
7.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高端化升级示范,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加快补齐工业“六基”领域短板,全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攻坚战。推动智能化转型赋能,推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建设,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做好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工作,加快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绿色化低碳转型,开展绿色制造企业培育工程,鼓励领军企业实施可持续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推进服务化转型升级,做强检验检测服务,争创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壮大工业设计产业规模,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水平。到2035年,制造业发展层级整体跃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8.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优化升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提升通用机械装备、重矿轨道装备、电力装备等产业竞争力,加快推进大型压缩空气储能装置用压缩机等“大国重器”研发落地。做大做强航空航天产业,完善“双核一基地”发展格局,建设大飞机战略备份基地,打造国家低空经济先行区、集聚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壮大智能传感器和智能终端产业规模,推进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建设。打造国家重要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区,加快推动新型薄膜设备、涂胶显影设备等产品研发攻关,争创国家级集成电路整机装备和关键零部件产业创新中心。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建设风、光、氢、储新能源基地,布局发展甲醇混合动力汽车,打造“储能之都”“北方氢都”。到2035年,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集群在千亿级规模基础上持续壮大,加快推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航空、工业母机等产业集群迈向世界级。
9.培育壮大新产业新赛道。构建“4+8”未来产业发展体系,推进智能服务机器人、高性能无机非金属材料等四大优势产业未来化,智能服务机器人产业重点攻关高动态、高精度传动等机器人关键技术,高性能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加快推进新型无机非金属智能材料研制和创新应用。推动先进炭材料、空天装备等八大前沿颠覆技术产业化,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速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领域融合,打造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标杆示范城市。到2035年,形成区域协同、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未来产业集聚区。
10.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产业配套水平,围绕10个重点产业集群和21条重点产业链,深入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推进15个头部企业配套园区和30个重点特色工业园区满园扩园。推进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实施产业基础再造、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推动特高压套管、航空发动机机匣关键零部件工艺等产业基础再造成果实现产业化。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开放合作,推动实现产供链分工合作、零部件配套产需衔接,促进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融通、产学研用协同。到2035年,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体系。
(三)打造东北现代服务业中心
11.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高标准建设国家级金融商贸经济技术开发区,鼓励开展金融业务试点创新,推动引进各类境外金融机构,丰富完善沈阳产业金融会客厅功能,塑造金融中心品牌优势。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大上市企业培育力度,着力推动辽宁股权交易中心纳入国家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引进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促进东北亚区域数据流通和交易,创新跨境数据交易产品和服务,争创数据流通应用“东北标杆”。探索推进东北亚碳排放权交易,打造碳交易服务平台。拓展多元化跨境金融服务,开展自由贸易账户试点,建设跨境人民币投融资结算中心,推动加快构建对俄贸易结算通道,深入开展合格境外投资者投资基金(QFLP)试点。到2035年,建设成为面向东北亚机构聚集、设施完善、功能完备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12.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国际化消费商圈,持续打造“约沈阳、悦消费”品牌,提升中街、太原街等核心商圈影响力。建设特色商业街区,提升西塔、北市、中山路欧风街等特色街区品质,构筑异域风情休闲街区。培育时尚化消费场景,发展首发经济,持续开展新品首发首秀首展活动,打造“越夜越沈阳”城市夜经济品牌,提升“中国啤酒之都”“沐浴休闲之都”等品牌国际影响力,谋划国际啤酒节、中国沐浴博览会等活动。创新多元化消费业态,用好用足部分国家人员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扩大购物退税店、免税店规模,探索“以移动支付为主体、银行卡支付为重点、现金支付为兜底”的支付服务新体系。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在教育、文化、医疗、商贸等领域开展创新突破。到2035年,具有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13.提升优质国际化公共服务。建设东北亚国际会展名城,引进国际知名展会和专业会议组织者,提升制博会、汽博会等品牌展会影响力。发展高品质国际医疗,提升国际化医疗服务水平,增加涉外定点医院数量,扩大医疗卫生领域对外开放合作,建设面向东北亚的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发展高水平国际教育,优化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服务,持续提升国际教育质量。优化留学教育环境,支持驻沈高校与境外一流大学加强交流合作,强化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到2035年,会展、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质量和国际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14.塑造国际化城市品质。建设高效便捷交通系统,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持续打通“断头路”“瓶颈路”,畅通城市交通“主动脉”“微循环”,提升城市道路通行效能,提高重要国际活动交通保障能力。建设高质量安全韧性城市,深入实施城市更新“五大行动”,持续推进“五工程一管理”,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建设北方特色公园城市,加快“一河三湾”等35个核心发展板块建设,构建全域公园体系,系统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筑牢国际化城市绿色生态基底。建设高效联通智慧城市,深入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健全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体系。到2035年,创新特大城市建设管理模式,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让越来越多的人向往沈阳、来到沈阳、留在沈阳。
(四)创建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
15.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构建高水平创新空间,优化“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科创空间,推动浑南科技城加快建设“一谷七园”,推动沈北科教融合园建设院士工作站等高端平台载体,实施科创组团提质增效行动。推动国家实验室建设,推进辽宁材料实验室、太行实验室辽宁研究中心等跻身国家实验室体系,推进辽宁辽河实验室创建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进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大尺寸材料及部件可视化服役表征大科学装置、工业具身智能实验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纳入国家战略布局。着力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创新平台,支持东北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创新主体聚焦优势领域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到2035年,形成一批以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和科技领军企业为核心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度融入东北亚科技创新网络。
16.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采取“325”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模式,建立“高精尖缺”技术及产品需求清单,着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深入实施“揭榜挂帅”,推动破解产业链“卡点”,组织绘制产业链技术路线和功能部件图谱,面向全国优选技术攻关揭榜团队开展联合攻关,加快突破产业链断点堵点。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健全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建设。到2035年,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母机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创新成果。
17.优化科技自主创新生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专项行动,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提升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价值发现能力和产业孵化能力,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东北中心集聚先进技术、创新成果等创新资源,强化科技金融支撑能力,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投资力度。建设东北亚(沈阳)国际人才港,深入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引育工程,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研发团队。到2035年,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
18.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建设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基地,推动中德国际智能创新园、中俄科技合作基地等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优化整合,设立沈阳中白科技合作基地。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活动,加强与日韩蒙俄等国家和地区相关城市开展科技项目国际合作交流,促进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科技合作信息交流共享。实施“科技出海”专项行动,拓展科技外交官、国际友城等合作渠道,举办科技对外开放对接交流会等活动,引导科技领军企业联手拓展海外合作业务。到2035年,深度融入东北亚科技创新网络,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科技合作伙伴关系。
(五)建设区域性文化中心
19.提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深入开展城市文脉梳理、文明探源、文化传承研究,积极参与“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开展辽河干流流域红山文化遗址调查研究。创新历史文化传承与利用,促进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开放利用,用好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等历史文化资源。推进传统节日现代化,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弘扬城市文化精神,赓续红色精神血脉,做好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等重大仪式活动服务保障工作。打造“百馆之城”,建设“书香沈阳”,推出更多主题鲜明的精品力作。到2035年,建成历史文化格局完整、保护利用水平较高、文化个性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20.打造文体旅深度融合新典范。发展高品质文化产业,做大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数字文化、网络文化等新业态,加快建设20条特色文化产业街区,打造沈阳方城、红梅文创园、1905文创园等文创品牌,研发特色非遗衍生品及现代文创产品。建设国际体育赛事名城,持续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聚焦“双运之城”,推进王家湾冰上运动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做好第十五届全国冬季运动会沈阳赛区筹办工作。推进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精心谋划“四季游”主题活动,建设北国冰雪旅游胜地。到2035年,文体旅产业向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深入迈进,逐步建成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
21.营造多元包容国际人文环境。全面深化对外文化交流,拓宽国际交往渠道,建设国际友城标杆城市,打造国际机构集聚区和综合服务区。积极推广“国际沈”城市形象,建设东北亚国际传播中心,创建国际传播重点基地,高质量办好“你好,沈阳”全球推介活动。打造标准化、国际化标识系统,推进重点场所公示语多语种标识规范化常态化,实现标准化、国际化标识系统全覆盖。建设现代化国际社区,加快提升国际化社区设施配套与服务水平,优化涉外服务事项办理流程,提升社区治理国际化水平。到2035年,多层次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入,沈阳市国际友城达到113个,建成现代化国际社区15个。
22.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推动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领域与国际规则更高水平接轨,建立健全要素市场化体系。打造良法善治的法治环境,持续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建设信用政府、信用城市,深入推进沈阳中央法务区建设,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打造互利共赢的开放环境,深化外商投资促进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外商投资服务能力和水平。打造高效便捷政务环境,深化“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形成“高效办成一件事”沈阳样板,优化外资项目和境外投资管理服务,将更多涉外审批服务事项纳入“一网通办”。到2035年,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国家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三、组织实施
全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建立统筹推进工作机制,进一步细化任务、完善举措、明确时限。要完善要素保障,加强与国家及省对口部门沟通争取,推进实施一批重大项目。要打造平台场景,深入谋划一批面向国际、重在展示东北振兴成果的重要活动和平台场景。要强化督导评估,建立定期评估机制,对行动纲要实施情况适时进行评估总结。要推动社会参与,加大宣传工作力度,着力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
来源:辽宁日报 沈阳市政府网站
编辑:赵承
校对:张焕兴 赵月
责编:吴溪 冯心
审核:张增娇 安立军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者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