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的科技创新能力正在加速提升!去年,我省该项指标综合排名提高5位,提升幅度居全国第二。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增幅6年来首次高于全国水平,投入强度创10年来新高。今年,我省在增强向“新”力上将有哪些大动作、有什么“小目标”?3月27日,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振兴新突破决胜勇争先”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省科技厅给出了答案。
“今年,我省将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这一主攻方向,聚焦融合的基础、关键和途径,构建攻坚、转化、服务3个体系,一体推进策源、壮企、筑链、强基、突破专项行动。”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高水平科技供给,我省将以创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总抓手,不断夯实创新底座,在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上争先进位。沈阳浑南科技城、大连英歌石科学城、沈抚科创园是辽宁倾力打造的三大科创平台,省科技厅将会同三地,在构建科研体系、集聚人才团队、培育新兴产业、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制定专项支持举措,不断提升位势能级。此外,还将在材料、航空、种业等领域,争创国家实验室辽宁基地,在化工减碳、农业等领域培育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支持辽宁实验室与企业共建联合研发平台。做“加法”也做“减法”,目前我省共有3451个规范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今年将完成优化整合工作。在产业科技创新攻关上,今年主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我省产业需要,在精细化工、“双碳”、低空经济、生物科技等方向部署实施科技重大专项,靶向部署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
企业是创新主体,今年,我省下决心在科技型企业数量和质量上取得双突破。通过制定《支持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选派300名科技特派员、联合大院大所大企共建专业孵化器等举措,往根上浇水施肥,年内力争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4.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万家,新增“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500家,特别是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省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如果说,科技创新解决的是“从无到有”问题,那么成果转化则是为了“从有到用”。为清除转化链上的卡点、堵点,我省将从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强化科技金融赋能、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四方面着手,实施“筑链”行动,加快推动“四链”深度融合,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要达到60%。
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我省将完善基础研究布局,加大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持续推进科技教育人才支撑塑造发展新动能专项行动。通过开展“院士恳谈会”“双百链接”“百万学子留辽来辽”等活动,共同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动态调整高校专业、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一体推进科技教育人才工作。
科技创新的活力,来自于体制创新的激发。今年,我省将出台《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意见》及配套文件,构建央地合作、省市联动、部门协同的创新机制。研究制定《关于开展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政策试点示范的实施方案》,选取试点单位,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评价、科技资金使用等,开展改革政策“揭榜挂帅”。此外,还要全面推广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国家试点经验做法,推动驻辽单位享受辽宁政策,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及东北三省一区等区域科技合作。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者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