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工运研究所副所长 逄国君大连工会对工运历史的挖掘整理、对工运理论的研究阐释、对工运精神的继承发扬高度重视,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中国工运史和工运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史料素材和经验借鉴。大连工会百年历史具有鲜明的特点。成立较早,在东北地区工人运动中具有先导性。大连中华工学会是党领导下的东北第一个地方工会组织,不仅推动了大连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反帝爱国统一战线的形成,更促进了东北地区特别是南满铁路沿线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坚持党的领导,具有极高的政治性。大连中华工学会一经成立,就得到党中央、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的具体指导和领导。李震瀛、陈为人、邓中夏等先后到大连调研指导工学会工作,帮助工学会打破厂际和行业界限。大连工会组织架构成为多个城市工会的样板。“斗争精神”百年传承,具有非凡的创造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四二七”福纺工人大罢工与省港大罢工南北呼应;解放战争时期,开展“创模运动”“生产立功竞赛”,首创职工合理化建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创造了无数个共和国第一,为我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建设和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建立了卓越功勋;改革开放时期,推动签订我国第一份外资企业集体合同,连续十届荣获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双十佳”;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确立了“发展为先、职工为本、基层为重、创新为魂”的工作理念,带领广大工人阶级勇担时代重任,为当好东北振兴“跳高队”、“辽沈战役”急先锋铆足干劲、加速奔跑,奋力谱写大连工人运动新篇章。
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左军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我们满怀崇敬,一起纪念大连工会成立100周年,再一次接受百年工运精神的熏陶和洗礼,继承和发扬先辈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非常有意义。大连的工会组织因时而生、因势而生、因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剥削和压迫而生。1925年,旅大地区的中国工人已达10万人。由于他们与机器大生产相结合,具有高度集中的特点,因而具有很强的组织性、进步性和斗争性,除了资产阶级的剥削,还经受着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党领导的全国工人运动高潮的影响下,1923年12月2日,沙河口工场华人工学会成立,翌年改称“大连中华工学会”。在党的领导下,大连中华工学会很快发展成为全市性的地方工会组织,并肩负组建南满洲铁路工会的职责,开展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参加组织与领导了震惊全国的“四二七”福纺工人大罢工,取得了胜利,推动了大连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大连地区反帝爱国统一战线的形成,对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工人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大连振兴发展需要弘扬百年工运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凝聚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奋进力量,在大连创新发展中继续建功立业。
老工会工作者代表 高姿作为一名老工会干部,我对工运这份事业,对工会这个组织,以及对工会的干部,始终充满感情。20世纪90年代末期,恰逢国有企业改制浪潮,国企大量减员。当时,工会的首要任务就是抓好抓实“再就业工程”。同时,全市各级工会还组织开展了“知识武装工程”“‘岩谷杯’焊工技能比赛”“百万职工系列活动”以及“送温暖工程”等,全面落实“四项职能”。工会开展的这些工作,充分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牢记‘国之大者’,找准工会工作与党的中心任务的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工会系统落实落地”。回顾大连工运百年光辉历程,无数的鲜活事例和生动实践,也充分证明——包括大连工会在内的中国工会,必须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在新征程上,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才能方向明确、不走偏路。近些年来,全市各级工会传承发扬大连工会优良传统,把握时代特征和规律,立足职工队伍变化和大连振兴发展实际,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很多具有时代价值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增添鲜活的经验。尤其是坚持“发展为先、职工为本、基层为重、创新为魂”的工作理念,响亮地提出“全省站排头、全国创一流”的工作目标,让所有的工会工作者感到提气、振奋!工会“职工之家”的底子越来越厚重,工会干部“娘家人”的成色越来越鲜亮,也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大连工运事业的美好未来。
工会工作者代表 徐世辉自2005年起,我开始兼职从事党务、工会工作。18年来,我始终以一名专职党群工作者的心态和状态,担负着一份光荣而又繁重的兼职工作。我相继担任过公司党支部书记、公司工会主席,软件园党委副书记、软件园工会主席,高新区工会服务中心主任、高新区软件产业工会主席,2020年11月当选市总工会兼职副主席。我非常珍惜党和工会给予我施展抱负、发挥专长的机会和舞台,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为党工作、为工会奉献、为职工服务、为群众分忧。2010年,我策划创办了全国首张“工会会员服务卡”,为高新区企业职工节省生活支出6亿多元;2012年,担纲完成全国软件行业首例工资集体协商,央视《新闻联播》对此进行报道;2013年,发起创办全国首个“工会定制班车”项目,缓解了高新区数以万计企业职工上下班“交通难”的十年困局;2015年,倡议启动高新区“职工公寓”项目,为数千名无房职工解决了“租房难”问题;2017年,创建大连市职工创新创业联盟,构建起服务全市职工“双创”工作的“三级网络”;2021年,在高新区将各社工站建设成“社区职工之家”和“共享职工之家”,把工会服务延伸到社区基层。18载工会工作经历不仅给了我展示自己的平台,同时也让我建立起与工会深厚的感情。发出工会声音,扩大工会影响,成为我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我也十分自豪,能够在大连百年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中留下自己的一点笔墨、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面向未来,我将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工会十八大精神,在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大连行动中续写好“老兵新传”。
大连市总工会青年干部代表 李宛莹大连的工人运动史资源丰富、底蕴深厚。自1923年沙河口工场华人工学会成立以来,大连工会就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引领工人阶级建立了一个又一个伟大功绩,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精神财富和经验借鉴,至今仍有极高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作为一名年轻的工会干部,学习好大连工运史,做好新时代工运理论的研究阐释,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理解当下工会各项工作、推动新时代工会创新发展的重要法宝。历史的价值从来不属于过去,而属于将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在不断增长,这就要求工会改革创新的步伐一刻不能停止。工会工作事关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容不得行差踏错。作为青年干部要在工作中破解新问题,打开新局面,就必须执古之道,御今之有,从历史中收获敢于创新的底气,夯实善于创新的基础。我国已经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我省、我市正向着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全力奋进,面对新的形势任务,青年工会干部更需要以坚实的历史为支撑,从趋势性的发展规律中探寻正确的路径,以强国有我、工会有我的强烈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勇当开创新时代党的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新局面的先锋队、突击队,从工会历史的传承者发扬者努力成为书写者镌刻者!
中交一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全国劳动模范 陈兆海从事工程测量工作28年来,我先后参与我国首座30万吨级矿石码头、我国首座航母船坞、国内最长船坞工程、我国首座双层地锚式悬索桥等大连市重大项目建设,先后荣获全国交通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这些收获得益于大连百年工运的深厚底蕴,得益于大连工人阶级的“硬骨头”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负党和国家赋予工人阶级的时代重任,不负工会组织对我的关心和期待,不负身上这沉甸甸的“工匠”称号,把“测量”这一工程建设的眼睛擦得更加明亮,为大连工程建设施工和更多“国之重器”提供最精准的保证。以更高的工作标准要求自己,不断突破目前水下厘米、陆路毫米的测量精度,向国际最精准数据全力靠近,矢志创造属于中国的“精准线”,努力做“工匠精神”的忠实践行者。将永葆“匠心”、做好“匠人”,发挥好劳模工匠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社会倡导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努力做“工匠精神”的积极传播者。我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中国工会十八大精神,围绕加快“两先区”高质量发展,传承百年工运红色基因,担当新时代工人阶级责任,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同全市广大职工一起,为大连率先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大连新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大连工运理论研究小组成员 梁强在百年工会发展历程中,我自1975年4月迈进工会的大门,至今已近49个年头了。风霜入骨,岁月留痕。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到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一名百年工会的参与者,看到了大连工会在党的领导下,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一代又一代工会工作者,栉风沐雨,留下一串串闪光的足迹,谱写了历史新篇章。大连工会拥有的厚重百年史,是不可忘记的历史,不可多得的资源,不可再造的宝贵财富。根据市总工会党组决定,为迎接建会百年,由新、老同志组成了大连工运理论研究小组。近三年来,我们组织、参与、编写了《党旗飘飘》《百年工运栉风沐雨》《工运之魂》《大连英模》《大连百年工会读本》《大连百年工运史》《百年工运大事记》《调研文萃》《丰碑永铭》《企业百年奋斗路》《工会年鉴》等系列丛书,并且起草了《让历史告诉未来》百年大连工会宣讲稿,从不同层面回顾和叙述大连百年工运的光辉历程。近三年的编撰工作使我们更加深深感到,我们作为工会工作者,作为大连工人阶级队伍一分子,应该骄傲和自豪。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百年工会历史挖掘好、传承好,关注好新一代工会工作者,创造更加辉煌的历史。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具有光荣传统的大连各级工会组织,必将坚定不移地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强大动力,从党领导大连工人运动的百年历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在市委坚强领导下,以“全省站排头、全国创一流”的饱满政治热情,为大连“两先区”“三个中心”高质量发展建功立业!
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副馆长 周爱民今年是大连工会成立100周年。中华工学会成立后,主要开展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办工人夜校,启发工人觉悟。工人夜校,既为教授工人文化,又为启发工人觉悟,有力地激发了工友们的爱国观念和阶级觉悟。二是维护工人利益,开展福利救助。工学会联系银号为工人兑换金票,避免造成对工人的二次剥削。同时,还对生活困难的会员进行救济,开启了大连工人阶级互助互济的先河。三是开展五卅反帝爱国斗争,组成沪案后援会,通过示威游行、散发传单、开追悼会、募集捐款等活动,在大连掀起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四是领导“四二七”福纺工人大罢工。大罢工胜利后,工学会影响进一步加大,培养和锻炼出一批党和工会的骨干力量。工学会的建立及其活动,严重威胁着日本殖民当局在连的统治。大连中华工学会在不足4年的革命活动中,推动了大连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大连地区反帝爱国统一战线的形成,有力地打击了日本殖民当局势力,有力推动了东北地区党的活动。1926年1月15日,中共大连地方组织建立,工学会内设党团支部,成为大连培养党员的重要场所,使大连党团组织得到迅速发展。从工学会走出的王立功、金伯阳、辛培源、侯立鉴等,曾在中共满洲省委工作,也曾战斗在东北抗战的前线,其中金伯阳被《八一宣言》列入“为抗日救国而捐躯的民族英雄”之列。1928年6月,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满洲省临委代表团(代表整个东北地区党组织)由5人组成,有4人是工学会中的工人党员。1945年9月2日,唐韵超等工学会骨干召集全市52家企业200多名职工代表开会,成立“大连总工会筹备会”,扭转了大连的政治形势。1946年12月,旅大职工总会成立,实现旅大地区工会组织的统一与团结。
大连工运史专家 刘功成改革开放初期,通过对100多名20世纪20年代的大连工运骨干的调查和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沙河口工场华人工学会于1923年12月2日成立后,在其存在的3年多时间里,每年都举行建会活动。建会日俨然是他们检阅队伍、激励斗志的节日。1924年12月6日,工学会成立一周年大会暨工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修改了章程,改名为大连中华工学会。1925年12月5日,召开大连中华工学会成立二周年大会暨工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领导班子。1926年12月4日,工学会建会三周年时,19名工学会主要干部因领导“四二七”福纺工人大罢工而被捕,工会活动极为困难,但仍举行成立三周年大会,表达了大连工人阶级坚决同日本帝国主义战斗到底的决心。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10余年对大连工运史料、党史资料和近现代史料的研究,192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北方区委第三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记载:“大连的工学会,实际上就是大连的总工会。”这份可贵的我党原始档案,印证了诸多的大连老工运的口碑资料,从而得出了对大连工会建会日期的认定。1993年12月2日,市总工会隆重召开大连工会建会70周年大会,时任全国总工会、省总工会和市委相关领导出席大会,高度评价大连市工会光辉70年的历史贡献。今年我们迎来了建会100周年,全总、省总和市委对此高度重视,更加凸显了新时代工会组织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 张健1923年,沙河口工场华人工学会成立,后更名大连中华工学会,这是大连工会和机车工会的原点。简要回顾百年工运对锻造产业工人精神的重要作用,有四个方面。一是坚持传承红色基因,铸就勇于突破、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1899年成立的大连机车厂(时为满铁沙河口工场),孕育了大连地区第一个企业党支部、第一名共产党员、第一个工会组织。之后,这份红色基因传承,成就了我国机车工业史的一个又一个“第一”。二是坚持勇立潮头的勇气,铸就舍我其谁、不负期待的担当精神。始终秉持建自己的企业、造自己的机车、振兴自己的民族工业信念,致力于机车工业发展。不仅开启了从“万国机车”进入中国制造的历史性一页,而且成为中国机车走向世界的中坚力量。三是坚持自主创新品格,铸就攻坚克难、拼搏进取的奋斗精神。百年来,大连机车人坚持技术立企、创新驱动。从第一台蒸汽机车开始,到成功进入“复兴号”序列的动力集中电力动车组动力车,无不体现自主创新的担当。四是坚持共和国长子情怀,铸就胸怀大局、产业报国的使命精神。截至目前,累计生产机车1.2万多台,超过全国铁路机车的一半,覆盖全部18个铁路局,产品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机车摇篮精神”是百年机车蓬勃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百年工运初心凝结、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大连机车才能先后涌现出傅景阳、王立功、金伯阳等工运先驱,以及赵玉兰、刁培松、毛正石、张如意等不同时期的先进模范人物,而且必将代代永续、薪火相传。本版文字整理/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许晓楠
编者按
1923年12月2日,东北地区最早的地方工会组织之一——“沙河口工场华人工学会”成立(1924年12月,更名为“大连中华工学会”),标志着在党的领导下,大连工人阶级实现了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的历史性飞跃。团结起来的大连工人阶级始终凝聚在党的旗帜下,为完成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作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不朽功勋。百年来,大连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始终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忠诚党的事业,发挥了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代表和维护了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站在大连工运新的百年起点上,全市各级工会组织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工会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大连“两先区”“三个中心”高质量发展,开展了系列活动。为回顾百年工运历程、总结百年成绩经验,市总工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召开学习贯彻中国工会十八大精神纪念大连工会建会百年座谈会,以告慰工运先驱、激发时代担当,团结凝聚全市广大职工为大连率先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