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方舱建设情况如何?15分钟核酸“采样圈”怎么设?官方回应
近期,我国疫情整体呈现下降态势。但病毒仍在不断演化,疫情最终走向存在不确定性。我国仍将持续面临防控压力。
在奥密克戎传播快、隐匿性强的特点下,如果我国放松管控,短时间将有大量人群感染新冠变异株。而医疗总量不足、优质医疗资源城乡区域分布不均等现状,意味着我国仍需坚持“动态清零”策略。
今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在会上就新冠救治、方舱储备、大城市15分钟核酸“采样圈”建设进行回应。
全国疫情呈继续下降态势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今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雷正龙介绍,近期,全国疫情整体继续呈现下降态势,5月5日以来,全国每天新增本土感染者均低于5000例。5月12日全国新增感染者降至2300例以下。
当前,上海市疫情整体向好,全市新增感染者数呈现稳定下降趋势。
吉林省疫情处于扫尾阶段。
北京市近日新增感染者数量有所减少,从高峰日的70多例,降到昨天的47例,显示防控措施具有针对性和效果,但仍有未处于管控状态的感染者报告,社区传播风险尚未完全阻断。
四川广安的疫情尚在发展中,需要从速进行流调排查和管控。
河南、江苏、浙江、江西、辽宁等地疫情渐趋平稳,仍需努力尽快清零。
目前全球疫情仍处于高位,病毒还在不断演化,疫情最终走向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我国仍将持续面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巨大压力。
焦点1:为何我国要坚持“动态清零”?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在会上表示,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R0值是9.5,是德尔塔变异株的2倍,而代际间隔只有2.83天,传播过程中,还有一定感染者属无症状,因此传播速度快、且不易被发觉,增加了防控的难度。
但如果我国放松防控措施,就会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人群感染。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多,老年人以及有基础性疾病的脆弱人群一旦感染,容易发展为重症,而我国的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城乡、区域间分布不平衡。以重症医疗资源为例,无论是高水平的重症医疗团队还是重症床位,往往集中在大医院和大城市。因此我国必须做好各项防控措施,避免大规模的人群感染。
在重症病例的救治上,我国重点进行三方面工作。首先是加强定点医院建设,将重症、普通型患者以及有重症高危因素的患者收治到定点医院,要求各地选择综合能力强、管理水平高、医务人员素质过硬的医院作为定点医院。其次,指导各地进一步扩充必要医疗资源,要求各地加强重症医学专业建设,加强重症医护人员培养,进一步提高定点医院重症救治床位比例,并配足配齐重症医疗力量,确保疫情期间保证每一名重症患者都能够得到有效救治。
针对新冠肺炎重症病例多数为高龄患者、而且患有比较严重的基础性疾病的情况,指导各地强化关口前移,密切监测重症预警指标,及早介入,防止有这些高危因素的患者病情转重。同时,组织多学科联合诊疗,在治疗新冠肺炎的同时,加强对基础性疾病的治疗工作。强调多学科、一人一策、中西医结合来做好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焦点2:面对奥密克戎,既往社区防控标准是否还适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专家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表示,奥密克戎疫情不同于以往疫情,具有传播速度快、潜伏期短、隐匿性强的特点。此前,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利用“三公联动”的疫情信息划分了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并对三区采取不同的管控措施,这也是精准的要求。
“三区”的管理是行之有效的处置办法,针对奥密克戎疫情的新特点,要进一步加快封、管、控的时间,缩短集中隔离的时间。北京已将密接者集中隔离从过去14天缩短到10天。采取临时管控措施,通过快管快筛的策略,以快制快,防止风险外溢,当风险解除后就快速解除。同时根据各地情况不同,防控策略措施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地优化,各地现在更多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例如在公共场所普遍推行了场所码,亮码、扫码、电子围栏等技术,以提高社区防控的精准和效率。
针对社区防控中如何做到“四早”,要充分发挥村居公共卫生委员会作用,对重点人群、重点行业人员进行摸排,做到人员底数清、情况明;要发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药店等探头哨点作用,形成多点预警,对异常情况及时发现、及时处置,从而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焦点3:全国方舱医院建设情况如何?
郭燕红表示,奥密克戎传播速度非常快,且起病隐匿,发生疫情后,感染者数量会在短时间内有所激增。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将感染者收入医院,同时保障正常医疗资源不被挤占,新版诊疗方案提出分类收治,把轻症和无症状收入方舱医院。目前,绝大部分省市已经按照要求设置了一定数量的方舱医院,也为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的疫情做好了一定的床位储备。近期,方舱医院在吉林、上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一步,将进一步要求各省份以地级市为单位,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常规建设或者改造一定数量的方舱医院,相关水、电、厕所、淋浴、通风等基础设施要提前做到布局改造到位。按照一定的配比组建好医疗队伍,同时做好救治和感染控制等方面的培训。另外储备好床位单元、医用物资、医疗设备,铺好医疗信息系统,一旦发生疫情,能够在24小时内将这些设备设施进入到已备好的方舱医院中,医务人员以及相关设备也能够投入到位。
此外,保障好方舱医院的管理和运行,确保在有需要时,能够在24小时内转化为方舱医院投入使用。
焦点4:大城市如何建设15分钟核酸“采样圈”?
日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在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郭燕红介绍,在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一方面有利于公众就近就便接受核酸检测的服务,同时更有利于感染者的早期发现。早期发现疫情,有利于疫情的及时控制。
经过两年多的积极建设,我国的核酸检测能力取得了长足进步。截至目前,全国有1.3万家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开展核酸检测,15.3万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核酸检测的技术工作。每天核酸检测的能力已达到单管每日5700万管。
目前,在杭州、深圳等城市正在积极开展这项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15分钟核酸“采样圈”,要求进一步扩大核酸检测的采样人员队伍,各地也在鼓励具有卫生专业背景的人员,经过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培训参加核酸采样工作,而不仅仅是现有的医师和护士。此外,核酸采样现场的信息录入、秩序维护、答疑解惑、服务保障等工作,可以由一般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担任。
在核酸检测的质量方面,除了常态化开展室内质评工作外,国家卫健委还组织国家临检中心以及各省份临检中心对检测机构进行室间质评,目前对超过3.5万家次的实验室进行了室间质评,合格率达99.7%。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李立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