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将加快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为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综合服务。图为大窑湾港区集装箱码头。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王华 摄
本版稿件由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张玮炜整理
示意图绘制:隋强
编者按
2月25日,辽宁沿海经济带工作推进会议在连举行。这是国务院批复《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省委构建“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后,辽宁沿海经济带六城市首次齐聚共谋发展。会上,辽宁省委副书记、大连市委书记胡玉亭围绕沿海经济带六城市如何协同发力、大连市如何发挥引领作用发表讲话,各市主要负责同志先后发言,展现优势,布局共赢,勾画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
自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以来,经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六城市的共同努力,辽宁沿海经济带在产业转型、体制创新、开放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与先进区域相比,还存在许多短板、较大差距。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国家推动新一轮东北全面振兴的关键举措,是辽宁构建“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六城市率先实现振兴发展新突破的重大机遇。作为辽宁乃至全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六城市要加快补齐短板,发挥后发优势,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迈上新台阶,成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要统筹协调、聚焦重点,全力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落到位。要坚持“一盘棋”的全局观念,自觉把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放到全国区域发展战略和辽宁“一圈一带两区”发展格局中思考谋划,不断深化合作,实现发展共赢。要坚持清单化项目化工程化推进,聚焦已经确定的合作事项,精准匹配人、财、物等资源要素,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加强工作调度、考核奖惩,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要坚持聚力攻坚重点突破,瞄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集中优势力量全力攻坚,有效打破实现振兴发展新突破的各类瓶颈制约。要坚持同向同力知责担责,大连市要充分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各市要各尽其能、各展所长,齐心协力完成好各项目标任务。
要科学谋划、携手共进,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六城市协同联动发展。要促进规划制定协同,加强城际对接研究,统一实施规划管理,强化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和监督执行,以规划升级引领产业、功能、交通、环境、新基建等方面紧密衔接。要促进产业发展协同,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大力发展精细化工、氢能产业,做强做大海洋经济、临港经济、文旅经济、数字经济,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整体增效。要促进科技创新协同,加快科技创新前瞻布局和资源共享,围绕关键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强化创新政策支撑,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打造区域协同创新示范高地。要促进开放合作协同,有效整合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市对外贸易、投资和开放通道、平台,合力做好对外开放文章,打造面向东北亚地区对外开放新前沿。要促进民生事业协同,探索构建辽宁沿海经济带基本公共服务平台,共同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扩大优质职业教育供给,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要促进制度创新协同,坚决破除制约协同联动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建立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提高政策制定统一性、规则一致性和执行协同性。
《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赋予大连市“一核引领”重要责任。大连市将主动作为强自身,舞起“龙头”挑大梁,认真落实省、市党代会部署,加快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实现三年挺进“万亿GDP城市”的跨越,更好发挥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市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大连市将举全市之力高水平规划建设英歌石科学城,加快先进光源等大科学装置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落地建设,积极争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力争为沿海经济带创新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科技支撑。大连市将加快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不断提升高端要素集聚和辐射能力,为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综合服务。
锦州市委书记靳国卫:
畅通新通道 发展上台阶
锦州市以东北陆海新通道建设为首要抓手,全力做好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锦州文章。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锦州建设区域中心城市”要求,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锡赤朝锦东北陆海新通道以锦州港为海陆枢纽,发挥锦州港作为我国最北端港口的优势,经由珠恩嘎达布其口岸能有效避免中欧班列在二连浩特和满洲里口岸的拥堵问题,可以为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的辽西蒙东地区乃至蒙古国提供一条成本更低的陆海物流通道。锦州市将锡赤朝锦东北陆海新通道建设作为落实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首要抓手,坚持每月进行一次全市调度,将通道的规划设计、项目建设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推进。东北陆海新通道的建设助推引领了锦州港乃至锦州全域经济社会发展。2021年,锦州港全年接卸船舶增长9.6%,集装箱吞吐量增长11.5%,外贸货物吞吐量增长3.2%。全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较上年实现较大跃升。
锦州市充分发挥处于传统的辽西走廊和新辟的陆海通道两大通道的交汇节点,位于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和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三大战略接合部这两大地理优势,继续以东北陆海新通道建设为主力引擎,力争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辽宁振兴发展的新增长极,形成并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应有作用。
落实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强化项目建设,打基础,利长远。继续强力推进东北陆海新通道建设。作为全省畅通海陆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锡赤朝锦东北陆海新通道建设将进一步提速。加快锦州港30万吨航道扩建、油品码头泊位和集装箱堆场建设,大力提升锦州港能级;推动内外协作,启动境内外通道路由中几处断点铁路建设;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进辽宁自贸区锦州协同创新区和综合保税区创建,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强力推动疏港公路、锦盘两港连接路等工程建设,畅通港口后方集疏运体系;继续布局内陆港建设,全方位展开“招航引货”,拓展粮食、油品、矿产等主力货源规模。
着力推动产业发展扩量提质升级。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围绕“十四五”期间工业“总量翻番、质量替换”全面发力。去年以来,锦州市整理汇集组织实施了“老、原、新”入库项目322个,总投资944亿元,尝到了做好“三篇大文章”的甜头,拉长锦州石化产业链为锦州市招来宁德时代的落户投资。把农业比重高转化为发展优势,结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锦州市落实省委省政府赋予的建设“东北粮食集散和精深加工基地”任务,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联动发展。与深圳前海交易中心合作的“辽宁大宗商品交易服务中心”正式挂牌。通过构建通道经济网络,大力推动商贸物流业发展,加快辽西物流园、威涛物流园等几大专业物流基地建设,并叠加招行引金、招市引店、招展引会等措施,打造辽西蒙东区域大宗商品交易、首店经济、金融服务、会展活动的集聚地。
葫芦岛市政协主席孙洪军:
锚定“船核港” 把握“双定位”
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西端起点和连接京津冀的重要节点城市,葫芦岛市着力把握辽宁沿海经济带和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先导区“双重战略定位”,锚定“船核港”三大主攻方向和“4+7”产业格局。
优化便捷高效的营商环境。葫芦岛市将今年定义为“营商环境提升年”,以“1+8+2”系列文件80项清单为统领,实施“政府承诺+失信问责”,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优化法治环境、信用环境,巩固“零证明”城市、12345全口径服务平台等金字招牌,激发市场主体投资兴业的信心和热情,让百姓和客商在具体实践体验中感受到营商环境的“提升感”。
营造近悦远来的创新生态。坚持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依托东戴河“带土移植”转化中心,“一箭三雕”引进项目、技术、团队,打造葫芦岛特色“创新工作室”“创新样板间”。破除重大轻小、重硬轻软、重引轻育的大工业思维,壮大科技型企业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生力军。实施“兴葫英才计划”,依托原子能研究院京外基地、农科院环渤海湾研究院等科创平台,建设“一站式”人才服务中心,完善“候鸟型”柔性引才机制,支持企业设立“人才飞地”。
升级军民融合的船舶产业。构建以海军装备为主体,中高端民用船舶为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大力孵化“军转民”“民参军”项目,争创国家级军民融合示范区。全面发展船舶制造、关键核心部件等装备制造产业,以渤船重工、辽宁顺达、孚迪斯等优势企业为依托,推动船舶与海工装备转型升级,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
推进清洁能源的涉核产业。以徐大堡核电扩容为契机,重点发展核电配套、涉核装备、核利用研发服务产业,推动渤船重工海上核动力平台研发建设,建设兴城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特别是全力推动绥中LNG接收站、兴城陆海风电和抽水蓄能、南票风电等一大批新能源项目落地。
打造精细化工的农药板块。以扬农、丰山等项目为龙头,着力打造农药精细化工北方基地。大力建设三个省级化工园区,推动航锦科技等化工企业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抢占产业发展高地,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推进减油增化,提升炼化一体化水平。
发展绿色高效的现代农业。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创建觉华岛、止锚湾等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国家级花生产业基地,打响葫芦岛农业品牌,全面提升葫芦岛“好农品”供给能力和竞争力。以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为方向,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接二连三”融合发展,着力将兴城、绥中、建昌等打造成为现代农业强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提升全域协同的文旅质感。依托“城泉山海岛”特色文旅资源,建设“红色”“温泉”“冰雪”三大主题旅游康养区,加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让市民有更多的市域文旅休闲实践体验。加快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锥子山长城景区建设,创建塔山全国红色文化旅游基地,建设辐射东三省的围棋之都、羽毛球之城。
盘锦市委副书记、市长邢鹏:
全方位聚焦“抓落实” 高质量发展“渤海翼”
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渤海翼”,盘锦市加强与兄弟城市工作对接,清单化、项目化、工程化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聚焦项目建设抓落实,做强高质量发展支撑。盘锦市强化“项目为王”理念,吸引各类优势要素集聚。抓好项目建设,切实形成百亿领航、十亿带动、亿元支撑的项目方阵。抓好存量盘活,通过搭建平台,支持存量企业引进资金资本、一流技术和先进管理,使存量资产形成新的发展动能。抓好机制创新,发挥好“项目专班+项目管家+店小二”机制作用,对重点项目建立从项目对接洽谈到建成投产的全生命周期服务,确保项目早达产、早见效。
聚焦产业升级抓落实,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围绕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东北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区”发展定位,盘锦市坚持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市统筹协同、错位发展,开展重点产业链培育提升行动,突出抓好12条产业链,打造以头部企业为主体、链条企业众星拱月的产业集群生态圈。力争到2025年,12条产业链产值超过6000亿元,辐射带动重点项目超过40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000亿元。
聚焦改革创新抓落实,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盘锦市坚持问题导向、小切口入手,深入实施“一件事一次办”等改革,让更多事项办理只交一次材料、最多跑一次。加快构建“一带双创”城市格局,发挥辽河横贯中心城区的优势,规划建设以辽河生态景观带+科创+文创(康养)为核心的“一带双创”城市新极核。着力打造东北创新新高地,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人才引进和科技项目建设力度,突出抓好总投资5亿元的辽宁(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建设,积极争取在盘锦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力争创国家级中试基地。
聚焦互联互通抓落实,凝聚高质量发展合力。盘锦市畅通开放通道,持续推进盘锦港港口资源整合和能力能级提升,推动30万吨级原油码头和重点配套泊位建设,提升港口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建强产业园区,加快形成以辽滨经济区、高新区“两心”“两极”为引领、各开发区(园区)高效协同的产业发展格局。联通基础设施。加强与营口、锦州等兄弟城市的协同协作,积极推进仙人岛—盘锦输油管线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聚焦绿色低碳抓落实,绘就高质量发展底色。盘锦市坚持上下游协同共治、联防联控,共同推进近海海域污染防治和陆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进湿地保护修复,以协同创建辽河国家公园为牵动,强化湿地生态修复;积极争取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拓展辽河口湿地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强化能耗双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积极推进减油增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营口市委书记李强:
立足“渤海翼” 服务经济带
营口市发挥区位、港口、产业等优势,更好立足“渤海翼”、服务经济带,全力支持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营口市将以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为切入点,全面加强与各市开放协作。营口市坚决扛起保障“北粮南运”通道畅通的政治责任,支持港口功能、航线、集疏运体系和智慧港口建设,积极对接腹地用港需求,全力支持东北亚航运国际中心建设。推动临港产业一体化发展,在物流上,推进46个总投资540亿元的“海陆大通道”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在临港工业上,推进161个总投资1450亿元的临港产业项目建设,打造三千亿层级的现代化临港产业;在旅游上,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城市共建旅游合作机制,共同打造多元主题旅游目的地。融入“渤海翼”发展。加快营口辽河文化产业带建设,围绕辽河两岸规划开发建设管理,深化营盘协作,实现互动发展;强化与锦州市、盘锦市合作,共建辽河三角洲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协同打造开放合作新高地。强化4个国家级园区改革创新作用,主动对接金普新区、大连自贸片区和盘锦综试区,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六城市协同开放。
营口市坚持项目化推进结构调整,加快276个总投资2310.3亿元的“老、原、新”项目群建设,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建集群、造生态。在改造升级“老字号”上,发展轨道交通装备、汽保产业,与四市共建海工装备及高技术船舶产业集群。在深度开发“原字号”上,依托仙人岛能源化工区和沿海产业基地,深化营盘合作,共建辽东湾精细化工产业带;做精海洋工程、船舶等高品质钢材,做优工业铝材、汽车轮毂等产品,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六城市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提供配套;依托大石桥资源优势,发展耐火材料、镁建材,打造世界级镁制品加工产业基地。在培育壮大“新字号”上,发展可降解材料、网红经济、医药健康等新兴产业,依托“星火·链网”骨干节点和4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为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发展赋能增效。
营口市坚持处理好工业发展与降耗减排关系,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城市共同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推进高耗能企业转型升级、提标改造。加强能源协同,推进投资116亿元的中交LNG接收站项目、投资50亿元的清洁能源高端装备产业园项目等清洁能源项目,发挥光伏、锂电池等产业优势,为优化能源结构提供配套支持。推动生态共治,对大气、水和土壤污染开展联防联控联治,协同创建辽河国家公园,共筑生态安全。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营口市把“创城”作为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抓手,在精细管理、常态长效、发动群众上下功夫,用三年时间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与大连市、盘锦市形成全国文明城市连片区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与各市在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协作,共同提升辽宁沿海经济带六城市群众获得感。
丹东市委书记裴伟东:
错位发展凝合力 协同互补“比翼飞”
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黄海翼”的重要组成部分,丹东市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过程中坚持错位发展、协同互补,凝聚高质量发展合力。
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传统产业,丹东市推动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仪器仪表、汽车及零部件、防护纺织和运动服装等产业集群;依托丹东草莓、蓝莓、奇异莓等特色农业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实施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打造小浆果、畜禽、水产品3个百亿元产业链。狠抓新兴产业培育,不断壮大集成电路和高端电子元器件、生物医药等产业,推动大东线圈半导体功率器件等一批优质项目投产达产。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积极开展滨海旅游合作,深入实施旅游“后备箱”工程,推进浪头港旅游综合开发、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丹东段等重点项目建设,发展红色游、边境游、冰雪游,将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打造东港海洋经济示范区。
丹东市坚持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实施创新型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塑造振兴发展新优势。强化创新主体培育,2021年创新主体新增数量实现跨越式增长,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到2024年,丹东市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雏鹰企业总量达到1000家。与此同时,丹东市完成国家级高新区创建,发挥产业技术创新和育成中心作用,促进科技创新成果本地转化。发挥人才引领作用,丹东市每年支持10个“项目+团队”的“带土移植”工程,实施10个以上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丹东市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完善园区体制机制,优化园区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产业加速集聚,形成一批引领经济发展、支撑结构调整的产业集群。丹东市以边境贸易创新发展引领对外开放,加快新获批的5个互贸区建设运营,培育壮大互市贸易商品二级市场,积极推动互市贸易和综合保税政策叠加,以精密电子、高端装备制造、医疗器械等产业落地加工为重点,“十四五”时期互市商品进口规模实现800亿元,落地加工实现700亿元。推进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加快丹东港绿色港口、智慧港口建设,推进专业泊位、疏港铁路等项目建设,提升综合能力。强化与内陆港衔接,推动长、白、通、丹陆海通道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丹东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加强城市供水、供热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城市饮水、用热安全。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补齐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本桓宽高速公路年内开工,推进宽甸兴边沿江公路项目,加快丹通高铁前期工作,积极推进丹东机场改扩建;在能源水利方面,推进海上风电、抽水蓄能等能源项目,建设大连庄河市至丹东天然气管线,加快东港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在新型基础设施方面,推进5G、千兆光网、大数据中心建设,打造智慧城市。促进边境繁荣稳定。落实“兴边富民行动中心城镇”试点任务。进一步完善智慧边防基础设施,加强海上联合执法,严厉打击涉海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海上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