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你好,欢迎光临大连瓦房店市市场协会网站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新闻动态协会相关文件维权服务会员单位协会章程摄影作品资源下载留言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大连瓦房店市市场协会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点这里重设
     新闻资讯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天才译者”金晓宇稿酬千字仅五六十引争议 调查:五六十是入行价 译作回报率普遍偏低
来源:红星新闻 网易号 点击数:1205次 更新时间:2022/1/22 9:17:16

近日,因“天才儿子”一文,译者金晓宇走入大众的视野。金晓宇日前接受采访时透露,自己“翻译的稿费很低,一千字五六十块钱”。这再次掀起网络上对于译者报酬的讨论。金晓宇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自己刚入行时的确是千字50-60元的价格,现在稿酬差不多千字80元。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国内翻译稿酬标准普遍在千字80元-150元间浮动,仍是低价,不少译者还处于“用爱发电”的状态。事实上,“翻译报酬低”是出版业长期关注的议题,为何至今仍未有解决方法?

“用爱发电”:翻译报酬低是普遍现象

据了解,2010年,金晓宇在其母的引导下开始翻译美国作家安德烈娅·巴雷特的《船热》一书,并由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在国内出版。

19日下午,金晓宇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他刚开始搞翻译时的译作《船热》和后来的《诱惑者》稿费“确实分别是(千字)50和60”;其次,退税是最近两年才有,“所以说搞翻译的现在一般确实是不赚钱的。”

↑金晓宇翻译出版的部分书籍

对此,曾供职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一位图书编辑向红星新闻表示,千字50-60元的价格虽低,“但是是业内普遍认为正常的入行价格。”

红星新闻记者从多家出版社编辑处了解到,根据出版社和语种不同,外文书的译作稿费多在千字80元-150元间,稿酬一般会因小语种、译作质量佳和稿件难度大而有所提高。

其中,以果麦文化为例,其入门稿酬一般为千字200元,“已经算业内比较高的了”。但按照2个月全职翻译10万字的速度来算,税前月收入刚好上万,“译者还是挣不到太多钱。所以翻译行业的确是一个‘用爱发电’的行业,几乎没有做全职译者的,除了家里条件比较好或者特别真爱的。”果麦文化编辑小夏说。

记者发现,外文书籍的译者多为兼职,主要由爱好者、高校老师和学生组成。

某高校博士生兼职翻译小江(化名)告诉记者,他从2018年入行做物理科普,已翻译出版4本书,还有多本书约在身。由于译稿好,书籍出版后反应佳,他曾主动提出涨稿费的要求,稿酬也从最初的千字75元涨到千字95元,“这在业内已经算高的了”。

即便如此,一本科普著作10万字左右,他只能拿不到一万的报酬,扣完税也就七八千,“如果我专职做笔译,能两个月高质量地翻译一本,但两个月挣不到1万,想当于月薪才三四千块钱,我是接受不了的。”

↑金晓宇翻译的图书《乌鸦》

多名译者表示,翻译需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和精力,并非想象中简单,甚至不亚于做原创书。以小江翻译的科普类图书为例,他表示,查阅资料所耗费的时间比阅读文本花的时间要长,因为面对的读者是公众,会更注重如何做到通俗易懂。

“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可能有怪癖,对于大家所熟知的科学概念,他偏爱用自己创造的描述,比如我刚翻译完某诺奖得主的一本书,某个概念只有他用了这种提法,遇到这种类似的问题,我就得找在国外读博的人交流,去翻阅这个人的论文,理解他所描述的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意思,对应的是什么东西。”小江说。

另一方面,在高校里,翻译作品难以被认定为科研成果。

“可能很多人觉得翻译不是原创性质的工作。”小江告诉记者,在学校评价博士生科研成果时,他就提交自己的翻译作品,“那些评审委员会的老师们,都挺嗤之以鼻的。”

多名高校学者表示,由于图书种类多,各校认定标准不一样,学术专著和文学名著的译著应该是可以认定的,其他图书不一定。某双一流高校外国文学方向的教授表示,在他们学校文学作品翻译只能算作一半的科研成果,“价格非常不合理,基本是千字60-80元。”译作的回报率极低。

2014年,曾翻译《麦田里的守望者》等名著的译者孙仲旭的离世,曾引发外界对译者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的广泛关注。那年《南方人物周刊》的报道中,就讨论过翻译稿酬低、译作不被高校认可、稿费税起征点低等问题。多名译者表示,好的译作值得体面的报酬,出版社不应把译者当作廉价劳动力。

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世界文学》杂志主编余中先表示:“稿费确实还是应该上去,不然的话,斯文扫地。”

译者的稿酬:多种付酬模式,依旧不达预期

事实上,对于译者的稿酬标准,2014年国家版权局发布的《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下称“《办法》”)曾有过规定。《办法》中提到,以纸介质出版方式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可以选择版税、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或者一次性付酬等方式。

其中,版税是指,使用者以图书定价×实际销售数或者印数×版税率的方式向著作权人支付的报酬。

多名译者和图书编辑告诉记者,对一般译者而言,签版税合同的情形较少。

记者了解到,考虑到市场销量、结算方式和周期等诸多问题,纯版税模式也可能收益更低,“如果印量不够高,版税收入不如按千字报酬来得划算,而且收款周期会更长,每年按照销量结一次稿酬。”

对于学术类书籍,一般一次性印刷3000册,很少会加印,所以按版税结算收益更低,“像金晓宇翻译的本雅明,属于学术圈内的小众,而小众的学术书是很难挣钱的。”一位曾在北师大出版社工作的图书编辑说。

↑2014年,译者孙仲旭(中)的离世,曾引发外界对译者现状的广泛关注。

上述《办法》规定,一次性付酬,是指使用者根据作品的质量、篇幅、作者的知名度、影响力以及使用方式、使用范围和授权期限等因素,一次性向著作权人支付的报酬。

多名图书编辑表示,一次性付酬是现在翻译界中最为常见的合同,但要注意合同中是否买断了译文的版权。

某主打教辅类图书的国营出版社图书编辑小蔡表示,他们一般会跟译者签一次性买断合同,即译者只享受署名权和一次性的翻译费,不享有版权。

译者小胡于2019年签署的买断制合同显示,译者不得将译稿的全部或部分自行或提供给第三方出版社,或作其他目的使用。译者只享受署名权和获取一次性报酬的权利,不再享受其他任何权利;出版社如何使用该作品的译稿及因此获得的一切权益与译者无关。

“买断合同其实对于译者的损害是非常大的,”果麦文化编辑小夏表示,译者享受译稿的著作权,应该是可以合同到期再授予别家的,“但现在很多出版社或图书公司为了续约时不再支付译者报酬,会签买断合同,买走译稿的版权。”

小夏表示,她曾遇到一本书有质量很好的译稿,译者也愿意和果麦合作,但因译者最初与第一家出版单位签了买断合同,译者没有版权,即使原单位不愿再出书,也不能再用,“这份译稿就等于废掉了,我不得不另外再找一个译者,从头来做翻译的工作,其实是很浪费人力的。”

而《办法》中提到的第三种付酬模式:基本稿酬+印数稿酬。基本稿酬,是指使用者按作品的字数,以千字为单位向著作权人支付的报酬。印数稿酬,是指使用者根据图书的印数,以千册为单位按基本稿酬的一定比例向著作权人支付的报酬。

某头部民营出版商图书编辑表示,这种分配模式基本可以兼顾译者的即时收益和销量分成,“比如先支付稿酬千字110元,然后图书销量超过2万册的部分,按1%或2%结算销售或者印数的报酬。”

对于稿酬付款的具体情况,中信出版社的图书编辑称,出版方习惯在出版后半年内或是交稿后一年结算稿酬,但遇到书号下不来、选题沉没时甚至不会给译者支付任何费用。“个别出版方甚至会收稿几年后毫无动静。”

但无论是哪一种付酬模式和交稿周期,多名译者表示,稿酬依旧不达预期。

外版书的成本控制:译文质量上乘稿费可上浮

那么,引进一本外文书,出版社需要在哪些环节控制成本?如何才能盈利?

记者了解到,引进一本外版书一般会包括确定选题、联系版权、翻译校对、下印上市这四个环节,在每一个环节,出版公司都有相应的经营思路。

多名编辑表示,确定选题、找到自己想要翻译的书后,就会通过版代机构,跟外方、版权方联系。

据国内某出版公司外版书编辑小章(化名)介绍,在联系版权与翻译阶段,出版社需要预付版税,这是出版社产生成本的第一个环节。预付版税是与版权方签合同时预先支付的一笔版权费,如果首印销售册数超过预付对应的册数,就需要在约定版权结算时间内另付版权费。“一般预付对应册数都在4000册左右”。

版权合同签下来后,就要进入找译者的阶段,译者稿酬是产生成本的第二环节。小章告诉记者,如果翻译质量够高,能够节省后期编辑成本,公司就会愿意让稿费在范围内浮动。有关浮动范围他曾经做过相关计算,一本销量2万册的外版书,在维持营销成本的前提下,译者的稿费能够在千字120-150元间浮动。此外,也有出版社或图书公司外包给翻译公司,由翻译公司找译者的情形。

除了预付版税和译者稿酬外,书籍的成本还包括纸张、插图、编校、排版设计、印制、发行和营销等等成本,“你可能印刷到一个量后才能赚到钱,依据边际成本递减原则,但很多时候其实是赔钱的。”一图书编辑表示。

以中信出版社为例,其2020年财报显示,一般图书出版与发行业务的成本结构是:印装费22.88%,纸张材料费14.52%,版税及稿酬33.17%,排版与校对费0.76%,编辑经费10.42%。

小章称,一本书的编辑成本往往在出版社预算的阶段就会确定下来,后期销量并不会影响编辑的“比较固定”的薪酬。

国营出版社图书编辑小蔡表示,他在北京工作,每月收入在一万左右浮动,“靠出版图书必然是不能挣钱的。”有图书编辑表示,相当多出版单位给的待遇在4000到6000左右,“如果在一线城市,肯定不考虑买房了。”

在众多关于出版业稿酬的讨论中,有观点指出:既然译者说稿酬低、图书编辑工资低,那么谁挣到钱了?

窘境的背后:图书能否提供有竞争力的内容

在多名图书编辑看来,出版整个行业是“赚不到钱的”。

编辑小章认为,这个行业“二八效应”非常明显,就是用头部20%挣钱的品类,平衡剩下亏钱的品。

据小章回忆,他主要负责文化类畅销书,其经手的畅销书利润率都在10%左右,若图书销量高,纸张和印刷成本可以控制在13%左右,加上10%的作者版税、宣传和编辑成本(4%以内),而一本书的折扣大约是42折,这样就还有15%的利润率,“当然,以上都是前20%盈利单位畅销书的情况,出版公司还要把这部分利润用来平衡大多数亏损的品种。”

浙江文艺出版社社长郑重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测算出大众图书的净利润率约为3.75%。他表示图书毛利约为20%,由于渠道的价格战、给渠道的返点,在扣除退货、污损书处理和编辑、管理等人工成本后,大众图书出版的“油水”几乎被吸干抽光,“我们1.6个亿的总码洋(图书定价与销售量的乘积),只有600万元的净利润,净利润率约为3.75%。”

↑资料图。有观点认为,图书行业能否赚钱,核心在于能否提供有竞争力的内容。

一方面是图书薄利,另一方面图书销量下滑。北京开卷发布的《2021年1~8月国内外图书零售市场趋势》中提到:近年来开卷监控销售册数在17.8亿~18.5亿册左右,每年有些许下滑,其原因在市场销售册数市场总量有一定程度的下滑。另外,前几年市场整体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部分增量是由图书定价因素推动。

有数据显示,我图书市场的新书收入与出版方投入之间的裂缝愈发明显。2010-2020年我国新书的码洋贡献率从30%下降到13.82%,长期销售的老书依旧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即便是时效性要求高的教辅市场,新书码洋贡献率仅为12.08%。

资深出版人、未来之音首席执行官卢俊在接受《财经》采访时称,新书在目前的图书市场中很难有登上畅销榜单,背后是出版的难度和门槛在降低,老书作为供给集中时代的产物,用户选择成本更低。

卢俊分析称,整体而言,出版行业面临着诸如产能过剩下的激烈竞争,优质原创稀缺、新媒介环境对图书发行的冲击等现实问题。

果麦文化编辑小夏认为,互联网数字媒体对这些传统出版业的冲击、实体书店销售下滑、电商平台对图书销售的冲击等都不是出版业最核心的问题。

在她看来,图书是作为大娱乐的其中的一环,在人们生活习惯发生变化的背景下,竞争对手由别家的书变为短视频、腾讯、知乎时,图书能否提供有竞争力的内容是核心,“我觉得这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译者拿不到钱,跟图书行业利润空间窄相关,而利润空间窄跟整个行业赚不到钱是相关的,行业赚不到钱,在于我们的内容缺乏竞争力是相关的。”

“最重要的还是做出好产品,提供好宣发,才能使行业整体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利润空间。”小夏说。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王炎龙也认为,图书行业利润收窄和人们生活习惯发生变化都对出版业造成冲击。

但其表示,编辑和译者待遇不佳和不同公司的绩效机制也有关系。他认为,个人编辑或译者的工资是一个微观层面的问题,绩效机制才是影响从业人员工资的关键。

红星新闻实习记者 陈怡帆 记者 潘俊文 实习生 陈鹏多 郑籽言

编辑 张寻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直播妇科手术”涉事男医生被刑拘、开除!11人被问责 下一篇:300万斤养殖鱼死亡 河北农民发短视频举报违法排污被起诉名誉侵权
 
   友情链接:辽宁省纪检最高检中央纪检监察民主与法制网中国政府网辽宁省人民政大连市人民政瓦房店市人民
协会荣誉 | 会长致辞 | 协会简介 | 机构设置及职责范围 | 协会职能 | 联系我们
大连瓦房店市市场协会 2007-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3013779号-1
邮件:2931180103@qq.com 电话:0411-85595991  地址:辽宁瓦房店市   技术支持:瓦房店汇杰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