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你好,欢迎光临大连瓦房店市市场协会网站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新闻动态协会相关文件维权服务会员单位协会章程摄影作品资源下载留言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大连瓦房店市市场协会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点这里重设
     新闻资讯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象山渔民一网捕捞2000多公斤野生大黄鱼,卖了957万
来源:钱江晚报 网易号 点击数:2190次 更新时间:2022/1/17 10:18:50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唐旭锋 通讯员 陈佳雯 石保青 贺林汕

“太开心了!从来没捕到这么多的野生大黄鱼。”象山县船老大林海平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自己出海29年,这是收获最大的一次,一共卖了957万元,均价1900元/斤。

林海平说,称了一晚上,当地四个经销商从他这里买走,一斤以上1300元/斤, 2斤以上的2100元/斤, 3斤以上的2900元/斤。

小时新闻记者发现,林海平这次能捕捞这么多野生大黄鱼的海域,也是在东海165海区,(位于东经124度,北纬32度区域,从地图上来看,165海区在刚好在长江口渔区管理区以东,上方是韩国渔区,再东面是日本渔区。)渔船从石浦码头开到165海区一天一夜,2020年11月下旬,奉化桐照村渔民在165海区一次性捕获上千斤野生大黄鱼。

这一次意外的大丰收发生在前天(1月14日)晚上8点多,当时林海平的浙象渔31088船和另一艘渔船组成的双拖作业捕捞,起网时船员们都惊呆了,网里金灿灿一片,“咕咕咕”地叫着。“入眼的基本都是大黄鱼。”他和船员们将鱼获拉上甲板后,立即按品种、规格分类装箱,做好保鲜措施。此外,网内还有小部分鲳鱼、乌贼等。

野生大黄鱼金贵无比,号称“海上土豪金”,是经不过折腾的。林海平立即决定开船回到象山石浦。

15日晚上7点半左右,象山石浦东门渔村三大队码头围了不少群众,都在等待着野生大黄鱼“到货”。随着鞭炮声响起,浙象渔31088船缓缓靠岸,岸边等待的群众纷纷围了上去,一睹野生黄鱼的“风采”。

“从小到大都没有看到过这么多这么大的野生大黄鱼。”村民潘国聪挤进人群拍到了舱内黄鱼的照片,和周围群众一起讨论,目测大的一条有2公斤多。“20多年了第一次看到,真的很难得。”

此次共捕到野生大黄鱼160余箱2000余公斤,平均每条重1公斤左右,个别大的重达2公斤多。

船老大林海平在接受小时新闻记者采访时显得很兴奋。“我是12月27日出海的,第一次捕到这么多野生大黄鱼。眼下正值年关,是野生大黄鱼最抢手的时候,价格比平时高不少,还在海上时就已经有渔商打来电话,抢着要收购。”

这两年,浙江沿海的渔民和科研人员接连捕捞到批量的野生大黄鱼。去年10月下旬,浙江海洋大学负责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修复项目的研究人员在舟山渔场一次性采集到171尾野生大黄鱼。无论是象山渔民 、还是舟山渔民,这样的好消息就像连续剧一样在上演着。

“我也关注到了此事,我们团队也在找样本继续研究。”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修复工程首席专家严小军表示在接受小时记者采访时表示,连续两年都在冬季时刻基本在同一渔区采捕到吨级规模的大黄鱼,这初步可以判定:大黄鱼自然资源群体有明显恢复迹象,这一海区可能已成为一个越冬场,大黄鱼在东海海域所预判的东西越冬洄游路线是存在的,要加强整体研究,提升可持续的资源保护和利用。


相关新闻:

200万尾鱼苗正在野化训练,“天价”野生大黄鱼能重回百姓餐桌吗

千鱼万鱼,不如大黄鱼。

大黄鱼体形漂亮肉质嫩美,享有“琐翠金鳞软玉膏”之誉。

在我国沿海,原产浙江舟山群岛岱衢洋的岱衢族大黄鱼最具“鱼中王者”风范,也是寿命最长的一种大黄鱼,鱼龄最长可达29年。其鱼身呈金黄或虎黄色,有光泽,鳃丝清晰呈鲜红或紫红色,眼球饱满,肌肉结实,富有弹性,是黄鱼中的极品。这是大自然赋予舟山人的珍贵礼物。

2019年2月21日,舟山市沈家门马峙岛渔老大黄红在马峙门海域捕获一条重1.85公斤的野生大黄鱼,随即就被海产商以1万元收购。

作为我国四大海产之首,舟山野生大黄鱼年产量历史上曾达万吨,如今无论是市场还是老百姓餐桌,难觅踪迹。原因在于上世纪50-70年代的过度捕捞,导致野生大黄鱼资源严重萎缩。

因为稀缺,近年来野生大黄鱼在市场上向来非常抢手,堪称“天价”。

“一般来说,一斤以上的大黄鱼要1000元每斤,两斤以上的要2000元每斤,3斤以上的可遇不可求,价格随行就市,每条最少也要上万元。”在宁波舟山两地从事水产生意的俞先生告诉小时新闻记者,养殖的大黄鱼就要便宜很多,一般每斤50元左右。

两者的其体型和口感都不一样,不可同日而语。

小时新闻记者曾在靠近象山港边的鄞州咸祥菜场见过两条约1斤重的野生大黄鱼,金灿灿的特别漂亮,老板还专门用一层透明薄膜保护着鱼体。

“大黄鱼和小黄鱼的区别,一是看鱼鳞,二是看尾柄,小黄鱼的尾柄长是尾柄高的两倍左右,而大黄鱼尾巴更长,其尾柄长度是高度的三四倍。”渔老板说。

一位从事远洋捕捞的船东告诉记者,目前舟山、宁波市面上的野生大黄鱼主要是海钓捕获的,用渔网捕捞到的很少。“海钓到的品相好,没有损伤。”

现在,渔业工作者正试图改变这种现状,恢复舟山野生大黄鱼昔日的荣光。

由浙江海洋大学承担的“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修复工程”,试图在中街山列岛海域建成面积为50平方公里的岱衢族大黄鱼野化栖息地。日前,首批200万尾鱼苗投放到基地,开展为期2个月的野化驯练,并逐步放流到大海。

其目标,是用3年时间,将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恢复到1000吨。

这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

大黄鱼资料图片。

1】舟山野生大黄鱼,是如何“消失”的

岱衢洋作为舟山群岛的中心渔场,历史上渔业资源相当丰富。每至春夏之交,野生大黄鱼从深海区洄游至平均水深约15米的岱衢洋产卵繁殖。对于靠海吃海的渔民来说,这个渔汛期正是捕捞的黄金时节。

据史料记载,自清康熙年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岱衢洋的渔业捕捞进入鼎盛期。

清康熙年间的《定海县志》卷三记载:“春夏汛各船俱集于此,不下数千计。”“蓬莱十景”之一的“衢港渔火”,说的就是当年渔业的盛景。

清朝舟山籍贡生刘梦兰写过一首《衢港渔灯》,描写了岱衢洋当时的夜景:

无数渔船一港收,渔灯点点漾中流。

九天星斗三更落,照遍珊瑚海上洲。

据记载,当时,每年春夏之交,来自江、浙、闽、沪等地的渔船云集于此,船帆猎猎,渔灯点点。渔汛期间,真可谓“一刻值千金”,故而渔人日以继夜地劳动,他们捕捞的地点离岛很近,从海岸远眺,就能看到海上夜捕的壮观场面。灯火倒映在洋面上,在轻轻漾起的波涛间游动,与繁星连在一起,难分天上与人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当地渔业又有发展。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由于过度捕捞和对渔区自然环境的破坏,岱衢洋渔业资源逐渐枯竭。

去年底,小时新闻记者曾到岱山县东沙古镇采访,这里北邻大黄鱼原产区岱衢洋,曾是舟山最繁华的渔业集镇,至今还保留着清代到民国时期渔市交易的街市和遗迹。

如今,随着岱衢洋野生大黄鱼资源的枯竭,老一辈的当地渔人只剩下唏嘘和回忆。

现年70岁的老陈出生在岱山的一个小渔村。至今他还记得,儿时每到农历四五月间,寂静的夜里,总能听见海上此起彼伏的黄鱼叫声。

“咕咕咕咕”,夹杂着海浪击打礁石的声响,伴他入梦。

在老陈的回忆中,上世纪50年代,浙江一带的渔民开始学习福建渔民进行敲罟(gu,音鼓,系方言音译)作业。确认鱼群位置后,许多船会一起敲打绑在船帮上的竹杠,发出巨大合音,声波传入海中,使得大黄鱼这样的石首鱼科鱼类耳石共振,昏迷死亡,浮上水面。

无异于涸泽而渔。

查阅史料记载,1957年春季渔汛时,浙江渔民大批量使用敲罟作业,捕捞的大黄鱼总产量达到了常年的20余倍。鱼多价贱,大黄鱼跌至每斤五六分钱,更多幼鱼则堆在滩头腐烂,当作肥料。

不久,国务院发出指示,把敲罟作业认定为“一种有害渔法”加以禁止。然而,后来的一段时期,许多地方又慢慢恢复这种捕鱼方式,致使大黄鱼的沿岸产卵群体受到严重破坏。

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宋伟华教授告诉小时新闻记者,在上世纪70年代初,作为大黄鱼产卵场的岱衢洋,其渔业资源已逐渐枯竭,此后两三年,渔民们又来到外海渔场,捕捞在此越冬的大黄鱼。

据相关报道,1974年的初春,浙江省组织了近2000对机帆船前往大黄鱼的主要越冬场外海中央渔场围捕。这一年渔发面积大,鱼群密度厚,舟山渔场的大黄鱼产量由10万吨猛增到16.81万吨,创造了我国渔业史上大黄鱼产量的最高纪录。

自那以后,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一蹶不振,慢慢销声匿迹。

2】对鱼苗进行野化驯练,重建大黄鱼栖息地

时间拉回到现实。

2020年5月29日,在舟山市朱家尖泗苏码头,工人们正忙着将从舟山市水产研究所岱衢族大黄鱼苗车间运送来的200多万尾大黄鱼苗,卸到活水船的鱼苗池中,运往位于普陀东极岛的中街山列岛海域。

由浙江海洋大学承担的“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修复工程”,要在中街山列岛海域建成面积50平方公里的岱衢族大黄鱼野化栖息地。此次首批200多万尾4厘米规格的舟山大黄鱼苗,投放到保护区暂养基地,开展至少2个月的野化驯练,并逐步放流到东海。

小时新闻记者了解到,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修复工程是浙江省2019年推出的农业领域两个重点研发计划之一。旨在通过智能化高端装备与技术的融合创新,首创岱衢洋大黄鱼野外训练与种源输出的新型栖息地,构建大黄鱼栖息地、水域环境和生物高效监测与预警技术,开发芯片植入标志放流装备技术,研发基因检测和生化学检测评估等“卡脖子”技术,有效重建并恢复浙江舟山海域大黄鱼自然资源。

该项目团队由浙江海洋大学牵头承担,由上海、杭州、宁波等地的10余家单位共同组成,研究总经费3000万元。

“重建大黄鱼栖息地,进一步恢复舟山海域大黄鱼自然资源,既是功在千秋的历史工程,也是一项经济潜力巨大的创新事业。”项目组首席科学家、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严小军表示,希望用3年左右的时间,将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恢复到1000吨,最终实现“野生大黄鱼万吨重建计划”,从而成为中国海洋生态资源绿色创新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

刚刚孵化的野生大黄鱼苗。

3】东海大黄鱼能否“王者归来”,重现昔日荣光

在舟山普陀区朱家尖,有一处占地150亩的科研实验基地,基地里建有1500立方米的育苗水体。

舟山市水产研究所的徐所长告诉小时新闻记者,首批200万尾大黄鱼苗就是在这里繁育的。

“用来育种的亲鱼都是纯种岱衢族大黄鱼,按雌雄比例配对繁育。”徐所长说,为了寻找到最好的天然亲鱼,去年捕捞船出海几十趟,捕捞到几百条野生大黄鱼,目前仅存活了几十条。

那些,这些来之不易的野生鱼苗,人工孵化后,能否成功野化?这是这个工程中最关键的一步,是真正的胜负手。

小时新闻记者采访了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的宋伟华教授。

宋伟华说,这是一项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浙江对东海野生大黄鱼进行种群修复,在全世界都是首次尝试。在日本,也进行过“栽培渔业”,流放的是真鲷鱼,在流放前,也需要2个多月的暂养野化。

那么,为何选择在中街山列岛海域进行野化放流,而不是在大黄鱼的“故乡”岱衢洋渔场?

小时新闻记者查阅了舟山海域地图以及岱衢洋渔业环境现状的资料,发现近年岱衢洋近岸浅滩建了不少围塘,一些渔民和水产企业在此进行生态养殖。

宋伟华告诉记者,目前来看,最适合建设大黄鱼野化栖息地的还是中街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一是该处位于岱衢族大黄鱼三场一通道(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及洄游通道)的主要场所之一,并且海洋自然条件好;二是该海域具有较好的管理措施;三是该海域具备资源监测和集群装备技术建设的要求。

“这片海域小岛众多,通道窄,水流急,有利于大黄鱼的性腺发育和产卵。”宋伟华说。

对于在这里进行暂养野化的大黄鱼苗,如何进行培育以及科学监测,也正是项目团队要做的主要工作。

宋伟华说,通俗地讲,作为普通读者,可以这样来理解——

首先,对于尺寸仅4厘米的小鱼苗,仍需要投饵喂食等保育措施。所以先暂养在小网箱里,随着鱼苗的生长,需不断替换网箱。等鱼苗长到一定规格如2两左右的重量,会将大网箱整体拖移到附近的大黄鱼栖息地海域,进行野外驯化和放流。

监测方面,利用卫星系统及海洋定向观测网络,可以对栖息地水文生物实现全天候监控。同时,建立集鱼诱鱼的电浮标网络和海洋空间观察网络技术,在监测系统上或APP端,可全程观察大黄鱼洄游、栖息、产卵等行为,测算大黄鱼集群数量,判断其野化程度。

“打个比方,我们在暂养与驯化阶段投饵时,就可驯化它们的记忆。另外,大黄鱼对光和声音都有极强的反应,这些都是野外驯化、网络观测可以应用和测算的。”宋伟华说。

“200万尾是一期工程,如按50%的成活率,两三年后这些鱼长到一公斤,就达到了预期的千吨野生大黄鱼资源。”宋伟华表示,接下来,团队还会继续加大鱼苗的投放和驯化。

渔业资源修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浙江省2013年启动东海渔场修复振兴计划,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已经收到了一些成效,但大黄鱼的资源恢复效果却不明显。据了解,舟山市海洋渔业部门每年放流大黄鱼苗以千万尾计,但截至目前收效甚微。

“网箱培育的鱼苗放流到大海后,其生存能力很低,往往成为了其他鱼类的食物。”相关科研人员表示,此次由浙江海洋大学主持的东海大黄鱼资源修复项目,与此前的放流最大的区别是,将鱼苗在大海中驯化后,增强其生存能力,再进行放流。

大黄鱼从幼苗到性腺成熟需要两年时间,这两年里,鱼宝宝们在大海中能否生存下去,是种群修复的关键。总之,这项工作标准很高,难度很大,能否成功,东海大黄鱼能否王者归来,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对话“破防留言”的疾控人“jl”:请原谅我忍不住发脾气 下一篇:盲人只能做按摩?她不认命,却被取消考研资格
 
   友情链接:辽宁省纪检最高检中央纪检监察民主与法制网中国政府网辽宁省人民政大连市人民政瓦房店市人民
协会荣誉 | 会长致辞 | 协会简介 | 机构设置及职责范围 | 协会职能 | 联系我们
大连瓦房店市市场协会 2007-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3013779号-1
邮件:2931180103@qq.com 电话:0411-85595991  地址:辽宁瓦房店市   技术支持:瓦房店汇杰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