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 常婷
病毒虽还没有被彻底打败,我们却更加从容。两年来,生活习惯被完全改变,比如,出门戴口罩已经像穿衣服一样习以为常,外出归家第一件事就是好好洗手。别小看这些改变,在抵御新冠病毒的同时也把别的疾病拦在门外,比如,你有没有觉得戴上口罩后,感冒少了,过敏的情况好了些。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在今年的两会上,对于疫情防控怎么搞,委员们也抠上了细节。
核酸采样点能不能再细点?
“11·03”疫情期间,全市的核酸集中采样工作安全、有序、高效。但从局部上看,个别核酸采样点现场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同点位待检市民人数差距较大,个别点位采样排队时间超3小时。待检市民流量控制有待加强,采样点对特殊群体的温暖关怀有待提升。
市政协委员杨晓飞建议基于户籍人口和就业人口数据,精准设置采样点,使各采样点均衡负荷待检人员流量。建立健全采样点动态调整机制,每一次全员核酸的采样点位布置均针对上一次采样中呈现的整体特征和显现的突出问题进行优化调整。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运用大数据分析,研究推出核酸检测点人流量分布查询App或微信小程序,引导市民选择合适的采样点及错峰配合核酸采样。设立老人、婴幼儿、残疾人、孕妇等特殊人群采样的窗口,婴幼儿可由1名家属陪同一起进行核酸采样,做到管理精准化、服务人性化。
戴完的口罩扔哪里呢?
现在市民已经养成了戴口罩的习惯,可戴完的口罩扔哪里、怎么扔呢?有细心的委员发现,多数市民是将戴过的口罩跟普通生活垃圾混在一起处理,随意丢进垃圾桶。
有政协委员建议合理设置废弃口罩等防护用品专用收集桶,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间加大废弃防护用品专用垃圾桶的投放数量,方便市民。废弃防护用品专用收集桶的功能应区别普通垃圾桶,避免垃圾桶与人发生接触。废弃的口罩等防护用品应区别于其他生活垃圾,单独进行全封闭式收集,并送到定点处理厂做无害化处理。应建立规范化处置废弃口罩的长效机制和预案。
对于委员们的建议,市城管局表示,按照市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指挥部的要求,已联合相关单位,开展了专项整治工作,市区两级同时开展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废弃口罩收集箱桶不足(或撤离)、常态化防控有松懈现象的问题。目前,箱桶的问题全部解决,进一步筑牢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常态化防控意识。同时,联合市卫生健康、生态环保、市政公用事业服务中心等部门,积极研究废弃防护用品无害化处理,做好焚烧气体排放和废渣无害化处理,有效防止二次污染。
市生态环境局积极推进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能力建设。据了解,大连瀚洋固废处置有限公司在原有焚烧设施的基础上,新建一座10吨/日的医疗废物微波处理生产线,全市日处置能力已达到58吨,完全满足全市疫情期间医疗废物处置需求。为进一步做好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的应急保障,该局组织危险废物焚烧处置企业——大连东泰废弃物处理厂做好应急准备,制定医疗废物接收处置预案,可提供20吨/日医疗废物处置能力。
再问“分餐制”
在前年和去年的两会上,委员们都曾讨论过如何将“分餐”推行下去,他们建议让“分餐制”成为一种新风尚,让使用“公筷公勺”成为一种新生活习惯。今年的两会上,委员们再提“分餐制”。
他们建议利用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多角度、全方位深入讲解相关知识,让市民充分了解和理解“分餐制”的健康意义和社会责任,逐步养成分餐进食的习惯。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并纳入到相应课程中,“从娃娃抓起”更有利于形成自觉习惯。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表示,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市餐饮单位、消费者对实行分餐、使用公勺公筷的意识有了质的提升。该局会同市精神文明办、市商务局和美食文化协会,制定了《公筷公勺使用规范》团体标准。该《规范》对于公筷公勺的制作、使用方法和配置数量都做了明确规定。
在全面推行“文明用餐,公勺公筷”行动中,全市市场监管部门按照“重点先行,分类推进”原则,以大、中型餐饮单位为重点,要求各餐饮单位做到“进屋有指引,墙上有宣传,桌上有提示”,餐饮单位在大堂、包厢醒目处张贴提倡公筷公勺使用内容的海报、标语等,有条件的可在店内播放宣传片,并在餐桌上放置提示牌,消费者用餐前,服务人员(或宴会承办者)应主动宣传和引导宾客使用公筷公勺、分餐,做到自觉使用公筷公勺与分餐就餐,同时对餐饮具及时消毒,确保用餐安全。
下一步,将继续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发出倡议,规范文明行为,积极宣传引导,大力培养我市餐饮单位、广大市民“安全就餐、健康就餐、文明就餐”的健康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