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顺义妇儿医院临床营养科 马啊琴
编辑 | 施桂娟
蟹乃食中珍味,素有“一盘蟹,顶桌菜”的民谚。螃蟹不但味美,还是一种高蛋白食品,为人们提供了多种所需的营养成分,可辅助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增强体质。那么螃蟹为何成为美食?如何吃才安全健康呢?
螃蟹为何成为美食?
首先,螃蟹拥有独特的口感。螃蟹肉中富含谷氨酸、半胱氨酸、甲硫氨酸等呈味氨基酸,这些氨基酸的组合使得螃蟹的肉质鲜美,口感丰富,饱满而有弹性。其次,螃蟹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烹饪方式,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
此外,螃蟹还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每100克可食用部分的螃蟹肉,含有17.5克的蛋白质。并且,螃蟹中必需脂肪酸的构成也十分丰富,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1:1:1。蟹肉中Ω-3多不饱和脂肪酸—DHA、EPA的含量也比较高,对调控脂代谢、减轻慢性炎症反应十分有益。
最后,螃蟹在很多地方都有着丰富的社交和文化寓意。在中国,螃蟹常常与家庭团聚、友谊交流等美好场景联系在一起,成为重要的节庆食品。这种文化背景使得螃蟹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情感的象征。
如何选购安全新鲜的螃蟹?
-
选蟹时要选蟹壳青而蟹腹白的;
-
新鲜的蟹类将其翻过来,能迅速翻身;
-
用手触碰蟹眼,眼珠灵活转动,或是口吐泡泡,发出声音。
如何营养安全吃螃蟹?
螃蟹的做法有很多种,可以清蒸、水煮、炖煮、爆炒、烤制等,每一种做法都有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同时,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大部分的海鲜性寒,而姜性暖,两者搭配可以去除海鲜的寒气。
螃蟹加工要做到生熟分开,处理生食所用的容器、刀具和砧板等器具应单独放置并及时清洗和消毒,避免与处理直接入口食物的器具混用。
加工螃蟹时应烧熟煮透,避免生吃半生吃、酒泡、醋泡或盐腌后直接食用。
食用过多的螃蟹可能会导致腹痛和腹泻,因此建议减少食用螃蟹的数量和频率,适量为宜,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在烹调加工结束以后,对台面、容器、厨具等进行清洁。此外,在处理螃蟹时,最好不要在水龙头下直接冲洗,防止交叉污染。
秋季吃蟹,这四类人应多加谨慎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建议,我们应当每周至少享用两次鱼类,或者食用300-500克的海鲜。尽管螃蟹的美味令人陶醉,然而,对于某些特殊人群,食用海鲜时必须谨慎对待。
过敏人群:海鲜过敏的原因是由于海鲜中富含大量的异种蛋白,这些异种蛋白直接或间接的激活免疫细胞,引起化学介质的释放,继而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抗体抗原共同作用,人体就表现出过敏症状了。所以,过敏体质的、有皮肤病的、哮喘的人群,都应该注意。
痛风患者:海鲜的鲜美味道主要源于其丰富的嘌呤,对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人群来说,需严格限制,如大量饮酒会使得嘌呤加速生成尿酸,且抑制排泄,诱发痛风,因此,海鲜加啤酒也被大家戏称为“痛风套餐”。
消化功能差的人群:海鲜属于寒凉食物,对于消化功能差的老人、小孩和胃肠道疾病患者来说,大量食用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容易发生腹痛、腹泻,最好一次不要大量食用。
甲亢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人群需严格限制碘的摄入。贝类、虾皮等海鲜的含碘量较高,经常食用可能会加重甲亢症状,引发复发;小黄鱼、带鱼、基围虾、梭子蟹等海鲜的含碘量不高,可少量食用。海鲜含碘量不同,按需食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