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是会呼吸的痛”,近两年,越来越多的人得了带状疱疹,也就是百姓俗称的“缠腰龙”“生蛇”,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且病情也会更加严重。带状疱疹的“威力”有多大?我们只能任由它“胡搅蛮缠”吗?
什么是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一种疼痛性皮疹,通常伴发水疱,又称为带疹或生蛇。带状疱疹好发部位为肋间神经(占53%)、颈神经(20%)、 三叉神经(15%)及腰骶部神经(11%),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区域 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病程一般2~3周,老年人为3~4周。
神经痛为主要症状,可在发疹前、发疹时以及皮损痊愈后出现。疼痛可为钝痛、抽搐痛或跳痛,常伴有烧灼感,多为阵发性,也可为持续性。老年、体弱患者疼痛较为剧烈。其他症状包括发烧、头痛、寒颤及胃部不适。在极罕见的情况下,带状疱疹感染可能导致肺炎、听力问题、失明、脑膜炎(脑炎)或死亡。
在感染患者中,每5人中有1人可能在皮疹痊愈后继续遭受剧烈疼痛。这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年纪越大,出现后遗神经痛的风险会越来越高。
哪些人易感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引起的疾病。初次感染该病毒可表现为水痘,水痘痊愈后,病毒会潜伏在人体背根神经或颅神经中,处于休眠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水平下降,病毒被再激活的风险逐渐增加。以下人群是带状疱疹的高风险人群:
50岁以上老年人。年龄是带状疱疹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随着衰老进程,人的免疫力逐渐下降,VZV病毒被再激活的风险逐渐增加。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高于小于50岁的人群,并且病情也更严重,发生后遗神经痛的概率更大。
慢病患者需重视。慢性病患者离带状疱疹更近,相比于一般人,糖尿病患者、慢性肾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慢阻肺患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患带状疱疹疾病的风险增加。
免疫抑制或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肿瘤、HIV、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或长期接受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放疗的患者。
劳累、应激、创伤人群。较强程度劳累、压力大、精神状态疲劳的人群,以及应激、创伤人群的免疫水平可能会一过性降低,更容易发生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会传染吗?
在急性期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以通过接触或呼吸道传播,皮损结痂后,病毒失活不再具有传染性。
疱疹的症状及常见发病部位
发疹前有轻度乏力、低热、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也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
好发部位为肋间神经(占53%)、颈神经(20%)、 三叉神经(15%)及腰骶部神经(11%)。患处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丘疹,成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而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
什么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通常是指皮损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具有持续性且疼痛性质多样,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PHN受累部位通常大于皮损区域。
根据疼痛性质,可将PHN分为4种类型:
① 烧灼样或者针刺样痛,常持续性发作;
② 电击样痛、撕裂样痛或者放射样痛,表现为间断性发作,间歇期不等;
③ 触觉和痛觉超敏(如轻抚皮肤即可诱发疼痛),疼痛程度为中重度,疼痛范围可以扩展到多个节段;
④ 感觉过敏、感觉障碍和感觉异常,后者包括局部紧束感、麻木感、蚁行感或者瘙痒感。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如何治疗?
根据PHN的程度,可以选择多种方案的联合治疗模式。离子通道阻滞剂是PHN的主要治疗药物,规律足量使用后如镇痛效果不理想,可尝试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的相互转换,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可酌情考虑联用三环类抗抑郁药或者5⁃HT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经非阿片类药物治疗疼痛控制仍不理想者,可加用阿片类药物。除了药物治疗外,疼痛科开展的微创介入治疗,康复科开展的物理理疗,中医科开展的中医药方案,都为PHN患者提供了选择。
如何预防带状疱疹?
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是预防带状疱疹疾病最经济、最有效、最简便的手段。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免疫力下降,在面对疾病的时候变得脆弱,容易成为众多疾病的易感人群。通过接种疫苗,不仅能降低疾病发生风险,还能节省治疗费用。
所有人都需要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吗?
建议5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
保护效力如何?可以持续多久?
全球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50岁及以上人群对带状疱疹的疗效为97.2%,70岁及以上人群为91.3%。亚洲人群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50岁及以上人群对带状疱疹的疗效为95.5 %,70岁及以上人群为94.71%。接种后第8年仍有高达84.1%的保护效力,接种20年后仍可维持高水平的免疫应答。
已感染带状疱疹病毒的人群是否需要接种疫苗?
已患过带状疱疹的人,仍有1-6%的复发概率,建议在急性期过后接种带状疱疹疫苗。
注意:疫苗只可用于带状疱疹的预防,不可用于带状疱疹或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
带状疱疹疫苗的接种程序是怎样的?
① 带状疱疹疫苗需接种两剂(各0.5mL)
② 两剂间隔2-6个月,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
供稿丨北京积水潭医院 社区保健科 辛哲
编排丨北京积水潭医院 靳晓方 于淼
校对丨北京积水潭医院 于淼 张驰 陈梓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