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是中老年常见病,在我国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为1.7%,而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30年我国帕金森病患者将达到500万!因此,我们必须对本病引起高度重视。
帕金森病又称特发性帕金森病(英文简称PD),也称为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该病在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且随年龄增高,男性稍多于女性。该病患者大都有肢体震颤、动作缓慢、行走困难、脸部呆板等表现,极大影响患者本人及家属的生活质量,很多老人都是谈“帕”色变。
遗传、年龄、环境都会导致帕金森的出现,但目前认为帕金森病并非单因素所致,而是在多因素交互作用下发病。
早期临床表现分八类帕金森起病缓慢,早期症状并不十分明显,且存在个体差异,一般分以下几种情况:
1.静止性震颤
震颤往往是发病最早期的表现,通常从某一侧上肢远端开始,以拇指、食指及中指为主,表现为手指像在搓丸或数钞票一样的运动。然后逐渐扩展到同侧下肢和对侧肢体,晚期可波及下颌、唇、舌和头部。在发病早期,往往是手指或肢体处于某一特殊体位时候出现,以后发展为肢体静止时出现,变换位置或运动时颤抖减轻或停止。震颤在患者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时加剧,睡眠中可消失,频率在每秒4~7次左右,有助于区别其他疾病。
2.肌肉僵直
患者的肢体和躯体失去柔软性。病变的早期多自一侧肢体开始,逐渐加重出现运动迟缓,日常生活动作困难。检查患者的肢体、颈部或躯干时感到各方向均匀的明显阻力,即“铅管样强直”。患者合并有肢体震颤时,可在均匀阻力中出现停顿,如同转动齿轮,称“齿轮样强直”。
3.运动迟缓
在早期,由于上臂肌肉和手指肌的强直,患者的上肢往往不能做精细的动作,如解系鞋带、扣纽扣等动作变得比以前缓慢许多,或者根本不能顺利完成。写字也逐渐变得困难,笔迹弯曲,越写越小(医学上称为“小写症”)。面部肌肉运动减少,患者很少眨眼睛,双眼转动也减少,表情呆板,好像戴了一副面具似的,酷似“面具脸”。行走时起步困难,一旦开步,身体前倾,重心前移,步伐小而越走越快,不能及时停步,即“慌张步态”。行进中,患侧上肢的协同摆动减少以至消失;转身困难,要用连续数个小碎步才能转身。因口、舌、额及咽部肌肉的运动障碍,患者不能自然咽下唾液,导致大量流涎。言语减少,语音也低沉、单调,严重时可导致进食饮水呛咳。病情晚期,患者坐下后不能自行站立,卧床后不能自行翻身,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4.特殊姿势
尽管患者全身肌肉均可受累,肌张力增高,但静止时屈肌张力较伸肌高,故患者会出现特殊姿势:如头前倾,躯干略屈,上臂内收,肘关节弯曲,腕略伸,指掌关节弯曲而指间关节伸直,拇指对掌,髋及膝关节轻度弯曲。
5.疼痛
很多患者都会出现疼痛,虽然没有严重到必须吃止痛药的地步,但疼痛有时会令患者非常苦恼。疼痛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可以表现为肩颈部痛、头痛、腰痛,出现最多的症状是手臂或腿的酸痛,局部的肌肉僵直是其主要原因。
6.感觉异常
患者还会有身体的某些部位出现异常的温热或是寒冷的症状,其中出现异常温热感觉的较多一些。这种异常的温度感多出现在手、脚,有的是在身体的一侧或体内,如感到胃部或是下腹部不适。
7.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临床常见如便秘、多汗、溢脂性皮炎(油脂面)等。疾病后期也可出现性功能减退、排尿障碍或体位性低血压。
8.精神和认知障碍
近半数患者伴有抑郁,并常伴有焦虑。约15%~30%的患者在疾病晚期发生认知障碍乃至痴呆,以及幻觉,其中视幻觉多见。
帕金森的诊断主要依靠详尽的病史、完整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辅以治疗初期患者对多巴胺能药物反应来综合判断。所以患者在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如何防范帕金森发病?虽然目前暂无有效的措施阻止疾病的发生和进展,但积极采取措施,老年人及高危人群仍能有效防范帕金森的发病。预防手段包括:
1.避免农药接触。包括除草剂、百草枯、杀虫剂等。
2.远离毒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锰、汞等。
3.不酗酒。研究显示,帕金森与饮酒的种类和剂量有关,饮用低到中等剂量的啤酒和红酒可降低帕金森发病,但高剂量的烈酒会使帕金森风险升高。
4.控制奶制品的摄入。研究发现,摄入大量牛奶和乳制品会增加帕金森风险,尤其男性,但酸奶和黄油与帕金森无关。
5.保护大脑少受创伤。脑外伤可增加帕金森发生,经典病例如拳王阿里。
6.控制血糖。糖尿病可增加帕金森发生风险,所以应积极地控制血糖等危险因素。
7.多参加体育锻炼。适当地加强体育运动及脑力活动,例如跳舞、下棋、打太极拳等,不但有益身心,还能延缓脑神经组织衰老。
8.适度地饮用咖啡或茶。这样可降低帕金森的发病风险,而且在男性中更明显。
9.建立健康饮食模式。如摄入大量蔬菜、水果和鱼等也可能降低帕金森风险。
指导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金永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