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传染病流行季,新冠病毒尚未消失,人们又陆续经历了流感、诺如病毒等。近期我国一些地方又出现了一种传染性疾病——鹦鹉热。其会导致咳嗽、发热、肺部感染,这些症状与新冠、流感极为相似。今年以来,江苏、浙江、广东等多报告了当地出现“鹦鹉热”病例。很多人担心,此次鹦鹉热的出现会出现流行。
饲养鸟禽不当有感染鹦鹉热风险
据媒体报道,近期,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通报当地已有多例鹦鹉热病例报告。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近日也陆续收治4例鹦鹉热病例,目前均已治愈出院。
什么是鹦鹉热?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曾刊文介绍,鹦鹉热又称鸟疫,是鸟类、人类及一些哺乳动物感染鹦鹉热衣原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鹦鹉热衣原体不仅仅感染鹦鹉,几乎所有类型的鸟都可感染,在鸡、鸭等家禽中偶尔也存在。一般情况下,人与人之间不会传播,只有在症状急性期有极小的概率传播。鹦鹉热衣原体侵入人体后,潜伏期一般5~21天,短者3天,最长可达45天。
感染后起病急,突然高热可达39~40℃,可伴有恶寒战栗。多数患者都有呼吸道症状,以干咳为主,鹦鹉热可能导致重症肺炎,多器官功能受损。如果及时确诊,合理用药后多数患者经1~3周可恢复。
那么,该如何预防鹦鹉热?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文章中提醒,尽量不要在家饲养鸟禽,如需饲养,去正规的宠物店购买宠物鸟,不收养来历不明、未经检疫的鸟禽产品。家养鸟类、禽类要注意保持饲养环境的卫生,尽量避免进入活禽市场和购买活禽,如需进入或购买,应注意卫生,做好个人防护(如戴口罩和手套),食用禽类时要彻底煮熟煮透。此外,鹦鹉热目前没有预防可用的疫苗,只能加强饲养中的防疫,在喂养宠物时可以在饲料里加入小剂量的四环素,预防感染。以防止饲料被生病的宠物接触到,病禽接触过的饲料不能继续使用,避免交叉感染。另外,即使感染发病也不用恐慌,四环素或强力霉素对鹦鹉热治疗有效。如果及时确诊,合理用药后多数患者经1~3周可恢复。
不是只要发烧就都是鹦鹉热
近期,有多种传染性疾病在流行,这些病均有一个共同点——发热。发烧了,到底得的是什么病?不同病症的临床表现都有什么?山东曹县疾控中心官方微信平台曾发文介绍如下:
◎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潜伏期为1~3天,发病后1~7天均具有传染性,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需要注意的是,早期尤其是发病48小时之内,用抗流感病毒药物能显著降低流感重症和死亡的发生率。
◎诺如病毒
引起急性胃肠炎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具有感染剂量低、排毒时间长、外环境抵抗力强等特点。潜伏期为12~72小时,通常为24~48小时。多数患者发病后2~3天即可康复。传播途径为通过摄入被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患者粪便或呕吐物、吸入呕吐时产生的气溶胶、以及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和环境等感染。
◎鹦鹉热
也称鸟疫,是由鹦鹉热嗜衣原体引起的人、鸟和其他动物人兽共患传染病。传播途径为吸入感染的禽鸟产生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气溶胶而感染,或者接触传播。
鹦鹉热与许多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有相似症状,与禽流感也非常相似,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等进行鉴别。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强调,如果出现症状前与鸟类、禽类有过密切接触,一定要考虑排查鹦鹉热。有以下的三个症状要提高警惕:发热;剧烈的头痛和全身肌肉疼痛;约1周出现咳嗽,咳黏液或血性痰等。
鹦鹉热通常在小范围地域内出现
那么,“鹦鹉热”会大规模流行吗?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沈军,每年各地都会有鹦鹉热散发病例,主要症状跟其他呼吸道病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相似,但大规模传播或暴发的可能性较小。这是因为:
一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可能性较小。这些确诊的病例都有共同的特点,与禽类有密切接触,或接触了禽类的分泌物、粪便等。鹦鹉热又称鸟热、鸟疫,最初发现与饲养鹦鹉有关,故名“鹦鹉热”。主要由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引起,会在鸟、禽类之间传播和感染。衣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病原体,鸟类或禽类煽动翅膀带起的尘土里也可能含有鹦鹉热衣原体,人体吸入后就有可能被感染。每年都有成人、儿童感染的病例,这一疾病并不罕见。它经由空气传播,有人传人的可能,但相比其他感染性疾病,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可能性较小,且通常在小范围地域内暴发。
二是并不是接触病原体就会感染。人有一定免疫力,接触少量的病原体可能不会被感染。既往感染过也会有免疫力,但大量吸入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接触后发生重症感染的可能性比较大。
需要注意的是,偶有严重的患者会出现重症肺炎、心内膜炎、脑炎等。但像流感一样,大部分患者可自愈,严重的患者要及时到医院就医。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记者||燕声
编辑 || 颜红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