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听李医生说
大家好,我是李医生。 前段时间我去年度体检了,其他的常规的都做了,但胃镜、肠镜没做,胃镜、肠镜也不是年年都需要做的,一般认为如果第一次做了没问题那就每隔3-5年再复查便可,毕竟胃镜肠镜做一次不容易,跟拍摄CT或者彩超是不一样的。 做胃镜肠镜的目的是什么? 当然是为了及早发现胃癌、结直肠癌。 一定要做胃镜肠镜么? 那也不一定,后面会讲到。
一、每年多少胃癌患者
WHO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胃癌新发病例47.9万例,死亡病例37.4万例(数据来源:中国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北京)),分别占全球胃癌新发和死亡病例的44%和48.6%,可见我国是世界胃癌大国。 不光是胃癌大国,胃癌病人死亡率也很高。通常我们用胃癌5年生存率来评估预后,日本和韩国的胃癌5年生存率分别达到80.1%、75.4%,而我们目前只有30%左右。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的胃癌患者一经发现,多数都是中晚期,所以治疗难度大。
二、胃癌5年生存率低
2003-2015年,我国胃癌5年生存率有所升高,从27.4%提高到35.1%,但仍然显著低于日本和韩国。 重点原因上面也讲了,发现不及时。 很多人觉得等到我腹痛、腹胀的时候再去医院检查,如果有胃癌就积极治疗。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大多数的胃癌早期患者都是没有症状的,你不知不觉就已经胃癌早期了,如果错过这段时间,等到病情进展到中晚期再来治疗,那就不乐观了,即便接受了手术,这时候的5年生存率也<30%。而如果早期能发现,及时治疗,那5年生存率>90%。 可见是否早期发现尤为重要。
三、胃癌有哪些危险因素?
说到胃癌的危险因素,我相信普通人也能随口说几个,比如吸烟酗酒,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等。 确实是这样,教科书和指南都是这么说的。有没有更具体一些的?有。 我们看过国内的最新研究(数据来源:淮河流域四省胃癌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这个研究选择了淮河流域14个县(包括山东、安徽、江苏等地区)开展胃癌的危险因素调查,结果发现:
红线以上的是胃癌风险因素,红线以下的则是保护因素,意思是说能预防胃癌发生,不是很准确,差不多这意思。当然,这个研究只能代表一部分客观事实,绝对不是说我进餐适度快就一定会胃癌,也不是说我高收入就不会胃癌,这仅仅是个概率而已,危险因素越多,应该是风险越大,但不意味着一定会发生。
四、谁是胃癌发生的高危人群?
这点特别重要! 指南给定义的胃癌高风险人群是这样的:年龄45岁及以上,且符合下列任一条件者为胃癌高风险人群。 (1)长期居住在胃癌高发区(数据显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太行山脉等地是胃癌高发区,辽宁、福建、甘肃、山东、江苏是胃癌高发省份) (2)幽门螺杆菌感染 (3)既往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病变 (4)一级亲属有胃癌病史 (5)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以前认为40岁以上就应该开始筛查胃癌(《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2014年长沙)》),2014年这个共识把高风险人群界定为大于或等于40岁,但后来发现,如果以40岁为筛查人群起始年龄,将导致胃癌高风险人群人数过多,而实际上符合该标准的人群胃癌及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并不高,因此,2022年的筛查指南将高风险年龄调整为45岁了!75岁以上就不用筛查了,预期寿命<5年也无需筛查。 而日本2018年的指南建议将起始年龄推迟至50岁,毕竟现在大家老龄化都是个大问题了,50岁的人到处都是。 指南明确说了:推荐胃癌高风险人群接受胃癌筛查。不建议胃癌非高风险人群接受胃癌筛查。但这都是从成本效益角度来推荐的,意思是说,如果你属于高风险人群,那筛查好处大过坏处(坏处包括浪费钱、过度医疗、假阴假阳等),如果你不属于高风险人群,那筛查坏处大过好处。 事实上,也有很年轻就发生胃癌的,但这都是少见的,总不能因为这个就每个年轻人都跑去筛查胃癌吧。比如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最近一份研究(902例胃癌临床病学特征分析)发现:
他们分析了902例胃癌患者,发现发病年龄集中在51-80岁这个阶段,占据了80%的病例。41-50岁也有(13.9%),40岁以下就很少了,30岁以下也有6个,不到1%,但这属于个例了,从筛查角度来说,我们不推荐30岁的人去筛查,因为他们的风险太低,但我们每个人都要知道,风险太低不等于没有风险,我们过马路都可能随时被撞死,这就是所谓的风险。
五、怎么样筛查?
之前很多人问我,是不是怕胃癌的人都得去做胃镜?或者都得做幽门螺杆菌检测?理论上来说,做胃镜是一步到位的,看的最清晰的。但如果作为筛查手段,那幽门螺杆菌监测更好,因为更方便,可以大规模开展,比做胃镜创伤小花费小。
指南推荐(中国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北京):在胃癌高发地区人群进行幽门螺杆菌监测筛查。 既往已经很多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高危因素,而且筛查和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降低胃癌发病率。那是不是所有人都要进行幽门螺杆菌筛查呢?目前数据估计我们中国有6-7亿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是不是大家都要筛查? 我自己也一直对此有疑问,现在指南明确说了,不是所有人都要进行幽门螺杆菌筛查,而是高发地区进行筛查就可以了,低发地区的根据自己情况选择,之所以这样建议,还是从成本效益角度来说,如果不差钱,所有人都筛查也未尝不可。但筛查后意味着会大规模根除幽门螺杆菌,意味着会大规模用抗生素,这可能会有负面影响,比如耐药,或者不良反应等等,所以指南并不建议在低发地区也常规检测幽门螺杆菌。但对于个人而言,即便你在低发地区,但如果你满足了上述高危人群条件,当然要去检查啊。如果你又是低发区,又不满足高危人群条件,那就没必要去接受胃癌筛查。 做幽门螺杆菌检测时,推荐首选尿素呼气试验。
六、要不要做胃镜?
我们都知道诊断胃癌,胃镜是必须的。但胃镜毕竟是有侵入性的检查,做起来没那么方便,费用也相对较高,什么时候才需要做胃镜呢? 2014年《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提出,胃癌筛查方法根据胃癌风险分级进行分类,A级患者可以不行胃镜检查,B级患者至少每3年做一次胃镜,C级患者至少每2年一次胃镜,D级患者应每年一次胃镜。 A级指的是:肿瘤标志物胃蛋白酶原(-),幽门螺杆菌(-)。B级指的是胃蛋白酶原(-),但是幽门螺杆菌(+)。C级是两个指标都是阳性。D级是胃蛋白酶原阳性,幽门螺杆菌阴性。 2017年提出了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将各个风险因素(包括年龄(40岁以上)、性别、肿瘤标志物、幽门螺杆菌等几个因素)赋值量化,总分0-23分,分为3个等级:高危人群(17-23分)建议每年1次胃镜;中危人群(12-16分)建议每2年1次胃镜;低危人群(0-11分)建议每3年1次胃镜。(具体表格不展开了,有兴趣读者可自行查阅)。 我们明明已经有了上述“胃癌高危人群”了,为什么还要做一个评分系统呢?因为根据上面介绍的“年龄+高危因素”定义所限定的胃癌高危人群,实际上胃癌/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并不高,我们得在高危人群中继续寻找真正的高危群体,所以就有了这个评分。
如果你不是胃癌高发地区人群,也不具备上述高危因素,理论上无需做胃镜的,因为胃癌的风险真的很低,但还是那句话,低风险不代表零风险,自己知道这点就好。这么低风险都还发生胃癌,真的只能认倒霉了。或许是命中注定,看开一点,积极乐观面对。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guikequan@hmkx.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