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买过临期食品吗?
去超市经常可以看到有专柜在销售临期食品,价格比平时便宜得多,甚至有时候会打一折,比如9.9元三瓶的大果粒酸奶,5毛钱的蛋黄派等等,很多人都会因价格便宜,忍不住买买买。
前段时间,还有餐饮商家把临期食品做成盲盒,广受年轻人的欢迎。
临期食品到底是什么?能不能吃?购买临期食品,真的没有问题吗?
临期食品如何保障
食品安全?
临期食品“火”起来的背后,既有人们消费观念更新、多维消费需求的驱动,也有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共识,更有临期经济兴起、资本入局搅动等因素。这对于消费者、商家、资本和社会而言,不啻于一个有益的机会。如果临期食品的准入规范、监管得当,将能够造福多方,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然而,在临期经济迅速增长、资本大肆扩张的当下,不少乱象已经出现。如何保障好临期食品的质量安全,已经成为摆在眼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毕竟,临期食品本身货源多样,有的商品特殊,对保存条件等要求很高。稍有不当,便可能影响食品安全,损害消费者身心健康。
更关键的是,对于临期食品的定义和相关界定,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国家标准,只有各省市出台的地方性管理规定。而临期食品的储存标准也缺乏明确、专门的统一尺度。如此混沌的局面,很难保证临期食品在进货、储存、流通、销售、回收等多个环节,不会出现质量问题。
临期与过期,很多时候只是一线之隔。虽然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对临期食品作出了相关规定,但尽快出台专门统一的临期食品国家界定标准和储存标准,仍有很大必要。只有国家标准清晰、尺度统一了,才会有明确的行业准入门槛和经营规范,消费者心里也才会明明白白,有稳定的临期食品质量安全预期。
此外,相关部门还需要拿出一些配套措施,保障好临期食品行业的规范化、专业化、持续化发展。比如,加大对经营乱象的处罚力度;在提倡行业内部举报和消费者投诉之外,不妨设立临期食品加盟机构的“黑名单”制度,明确相关商家和企业的准入和退出条件。
一句话,食品会有临期,但保障好食品质量安全和规范监管治理,永远没有结束的日期。 据新京报快评
临期食品到底是什么?
临期食品,通常指即将到达保质期的预包装食品。那到底离保质期多近才算临期食品呢?
其实,目前国内并没有明确统一的国家标准,来定义临期食品的“临近期”。目前可供参考的定义来自于2021年6月《预包装临期食品流通指南》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
购买临期食品,安全吗?
先说答案:正常情况下,购买临期食品是安全的。
食品安全法规定,预包装食品应标示产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保质期是指在食品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在此期限内,预包装食品完全可以销售和消费,是安全的。临期食品是临近保质期,并处于保质期内的食品,不用担心其安全问题。反食品浪费法规定,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者应当对其经营的食品加强日常检查,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做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
也就是说,商家不能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把临期食品卖给消费者,只能在告知消费者的情况下销售。
于是,很多商家为减少损失,经常采取打折促销等方式,尽快销售临期食品,以减少经济损失。有些超市还会按规定设置临期食品专柜,甚至近些年还开了不少临期食品专卖店。
购买临期食品,要注意什么?
1.查看食品包装
尽量选择正规超市或商店,不要选择无证经营店铺或摊点。购买时要检查食品包装,确保无破损、无胀袋、漏气等现象。
注意查看食品标签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关键信息,确保产品在保质期内。如发现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销售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应举报此类违法行为。
2.留意贮存条件
注意临期食品须在标签要求的条件下贮存。若发现需要冷藏或冷冻的临期食品置于常温下,不要购买。
3.按需适量购买
要理性消费,不要因为折扣和低价大量购买临期食品,以免食品过期、变质造成浪费。
另外,购买后应在保质期内尽快食用。食用时发现食品超过保质期,或出现异味、口感异常时,不要食用。
文图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