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标准连年提高,社区有了老年助餐机构,婚姻登记实现“跨省通办”……一件件实事为民生写下了幸福的注脚,美好生活映照在人民群众的笑脸上。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
筑牢民生之基,增进民生福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五年来,全省民政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推动全省民政事业改革发展取得新的明显成效。特别是在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全省民政系统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民生托底、让民心更暖,有力服务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助力答好中国式现代化辽宁实践中的“民生答卷”。
聚力为民
夯实基层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全省民政战线持续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地生根,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不断将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坚持“民政爱民、民政为民”理念,五年来,全省民政系统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持续加强基层基础工作。颁布实施《辽宁省社会组织管理条例》等法规。出台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若干措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政策文件。密集出台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老年助餐、经济困难老年人集中照护、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一揽子政策文件,发布省级民政领域地方标准10个。民政领域制度体系“四梁八柱”逐渐完善定型。
特别是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以来,全省民政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建立各市自主调整低保标准机制。在全国率先将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分别纳入救助保障和助医保障范围。直面问题不绕道,会同自然资源等部门解决公益性公墓用地用林手续历史遗留问题。多个地区获批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救助管理等国家试点。
一连串数据、一个个变化诠释民政事业发展的“加速度”:截至目前,我省民政服务机构和设施突破2.87万个。民政系统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社会救助服务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经济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津补贴实现省内通办、“免申即享”。2024年,全省民政事业费支出115.2亿元,筹集中央资金44.6亿元,同比增长3.9%,谋划储备推进民政项目586个。获批在全国首发“山海有情天辽地宁”即开型福利彩票2亿元。
兜牢底线
织密民生保障网
困难群众始终是党和政府深深的牵挂,也是民政部门的保障对象。
兜住兜牢民生底线。五年来,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健全,每年有100余万低保、特困、孤儿等特殊困难群众得到基本生活保障,动态监测220万低收入人口。
持续增进困难群众民生福祉,城乡低保等标准连年提高,救助保障网更加密实牢固。2024年,全省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达到775元/月和630元/月,保障83.7万人,城乡救助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全省城乡特困供养平均标准分别达到1180元/月和938元/月,供养14.6万人。为70.8万户低收入家庭发放取暖救助补贴。17个县区试点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3个县区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和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并轨试点。
五年来,年均临时救助超过8万人次。22.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纳入兜底保障实现脱贫,圆满完成脱贫攻坚“兜底一批”的政治任务。残疾人两项补贴每年惠及近72万人次。
让特殊儿童在关爱保护中成长。目前,全省集中养育和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月人均标准分别达到2389元和2066元。县级儿童福利院全部完成向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转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被纳入基本生活和助学助医保障范围,实施“辽蕾计划”儿童关爱项目,不断提高流动、留守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能力和水平。
以“真金白银”的投入彰显民生力度、政策温度。五年来,各级财政累计投入423.21亿元;累计销售福利彩票309.83亿元,筹集福彩公益金97.35亿元。2024年,销售福利彩票73.4亿元,筹集福彩公益金22.45亿元,同比增长8%,有力支持了全省民生兜底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
回应关切
提升群众获得感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省民政系统积极回应群众“急难愁盼”,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推动基本社会服务提质增效,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社会组织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力量,近年来,社会组织的党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面不断扩大,全省已登记社会组织数量突破2.6万家。2024年,新增专精特新等产业社会组织856个。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三年行动攻坚之年,我省创新举办“育社兴辽”社会组织专场招聘会,拓展高质量就业空间。社会组织吸纳人员就业超过24.6万人。为企业减负1976.72万元,惠及企业1万余个。开展社会组织“结对帮扶”助振兴牵手行动,以产业项目带动乡村发展,“社会组织+”发展模式全面铺开。
充分发挥慈善第三次分配作用,培育壮大慈善力量,全省登记认定慈善组织265家,五年年均募捐总额近10亿元,“乐善辽宁”慈善品牌叫响全国。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一件件民生事,让幸福可触可感。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建立,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加强。努力满足广大老年人的现实需要和热切期盼,老年助餐服务全面推开,既“暖胃”又“暖心”,也挖掘了养老消费潜能。全省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达到1.6万个,养老床位超过26万张,全社会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聚焦“身后事”,持续加强殡葬公益性服务设施供给,降低百姓丧葬负担;大力推广节地生态安葬,海葬数量连年位居全国前列。
扎实开展“乡村著名行动”,2024年,国家地名信息库新增辽宁地名2.7万条,为无名村路等乡村地名命名、设标,采集信息上传导航地图4.8万个,有效服务百姓出行、快递进村、山货进城。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全省民政系统将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全面深化民政领域改革,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更好发挥民政工作职能作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辽宁实践中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