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
专家仲裁员审理涉民企纠纷
加大
民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试行
涉民企纠纷裁前风险提示制度
开通
“涉民营企业纠纷解决绿色通道”
……
近日
大连国际仲裁院
制定并推出服务保障民营经济
高质量发展的20条举措
↓↓↓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及《中共大连市委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服务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大连仲裁委员会/大连国际仲裁院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营商环境建设和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精神和工作部署,立足本市“建设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标杆城市”目标定位,紧密围绕《大连市2025年营商环境质量提升行动方案》(6.0版提升方案)中“法治环境规范透明、公平公正”的核心要求,结合民营企业实际需求,创新仲裁工作机制,制定出台服务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二十条举措。
1
打造公平公正的仲裁环境
依法保护
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1.全面贯彻平等保护原则。依法保障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确保各类市场主体仲裁地位和仲裁权利平等、法律适用和法律责任平等、法律保护和法律服务平等。
2.充分尊重意思自治原则。遵循合同自由原则,坚持准确适用法律,尊重商业安排、国际交易习惯和惯例,以公正、高效、优质的仲裁法律服务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3.全面提升仲裁质量、效率和服务水平。持续深化和巩固大连仲裁的改革成果,细化落实大连仲裁委员会/大连国际仲裁院《关于进一步提升仲裁质量、效率和整体服务水平的意见》,确保仲裁质量有精度、审理有速度、服务有温度。
2
搭建多元化纠纷解决平台
拓宽民营企业解纷渠道
4.加强组织联动。加强与各级工商联、商协会的协作联动,建立常态化法律服务机制,组织专业团队为重点民营企业提供合规建设指导、法律风险防范咨询等专项法律服务,进一步增强法律服务的专业性、有效性和及时性。
5.打造“一站式”便捷服务窗口。在大连仲裁委员会/大连国际仲裁院设立民营企业商事仲裁调解中心,充分发挥仲裁服务优质高效便捷的机制优势,全面深化仲调对接,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的调解工作,形成多元化纠纷解决的强大合力,丰富民营企业纠纷解决的路径选择,帮助、指引、促进民营企业公正及时有效化解各类纠纷。
6.推广仲裁条款的示范文本。在民营企业中大力宣传推介仲裁法律制度,积极促进仲裁成为民营企业解决商事纠纷的首选方式,引导企业在商业合同中订立仲裁条款,或者在纠纷发生后达成补充仲裁协议。推广仲裁协议(条款)示范文本,为企业签订仲裁协议(条款)提供便利。
7.健全问题反馈和联络机制。设立服务民营经济专班,深入民营企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了解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对仲裁工作的新需求、新期待。加强对仲裁过程中发现的民营企业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精心撰写并及时向有关民营企业、工商联、商协会发出仲裁建议书。
3
发挥仲裁专业优势
强化民营经济法治保障
8.优选专家仲裁员审理涉民企纠纷。结合民营经济领域纠纷点多面广的特点,在民营企业商事纠纷频发的领域,优选了解民营经济特点、精通民营经济商事纠纷化解路径的专家仲裁员审理案件。同时拓宽仲裁员聘任渠道,根据不同行业性质、矛盾纠纷解决需求,吸纳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担任仲裁员、调解员,防止机械办案。
9.加大民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组建顶尖水平的知识产权专业仲裁员队伍,做好民营企业知识产权纠纷化解工作,优化民营企业知识产权维权方式和效率,为民营企业打造经济、专业、便捷的维权渠道。
10.试行涉民企纠纷裁前风险提示制度。对于法律关系复杂、争议焦点突出、社会影响重大的涉民企案件,在裁决作出之前,由大连仲裁委员会/大连国际仲裁院审慎研判案件走向,依规对裁决的初步意见和裁决理由向当事人进行告知,并充分听取当事人意见,以争取裁决结果既符合公平公正原则,又贴合民营经济发展需要和行业惯例。
11.服务国家战略,为民营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提供法律服务与保障。立足东北亚国际仲裁中心建设,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和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自贸区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发挥仲裁专业化、国际化优势,组建涉外法律服务专家库,完善涉外仲裁机制,稳步推进民营企业涉外法律服务工作,帮助企业在拓展境外业务过程中了解、熟悉当地法律法规,更好防范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长臂管辖”等外部挑战,为企业高质量“走出去”、高水平“引进来”提供定制仲裁服务,保障重大涉外项目和工程顺利推进。
4
优化创新
服务民营企业方式方法
提供全方位优质仲裁体验
12.降低民营企业仲裁成本。对于双方均为民营企业,案件通过补充仲裁协议由诉讼转化为仲裁案件的,降低收费标准,按照《大连仲裁委员会/大连国际仲裁院金融案件仲裁收费标准之一》执行。另有其他特殊情形的,经大连仲裁委员会/大连国际仲裁院院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后,依规对仲裁费用实施“减、缓、免”措施,切实降低民营企业仲裁成本。
13.持续优化仲裁程序,提升案件审理质效。依托科技赋能仲裁工作,深化大数据应用,通过智慧仲裁在线服务平台,以数智化方式推动仲裁流程跟进和效能提升。
14.开通“涉民营企业纠纷解决绿色通道”。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仲裁服务,强化涉民企案件审理全流程跟踪,对于涉民企案件专业、高效办理,确保涉民企纠纷审理“能快尽快”,并在仲裁费退返等程序性事项上加速办理。根据民营企业投标、上市发行股票、企业收购等经营活动需求,提供合法合理范围内的仲裁信息便利查询服务,为民营企业的高效合规经营提供法律服务保障。
15.积极延伸仲裁法律服务触角。做好仲裁前后服务延伸工作,为当事人申请保全及执行提供指引,并在送达时直接提供有效文书证明,搭建起集案前风险管控、案中专业管理与执行保障、案后总结反馈于一体的争议解决平台。
5
积极搭建公益法律交流平台
提升服务民营企业精细化水平
16.开展民营企业法律业务培训。组建大连仲裁委员会/大连国际仲裁院讲师团,针对民营企业生产经营中涉及的权益保护、风险防控、内部管理等常见法律问题开展法律培训,梳理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并为重点民营企业开展一次免费法治体检,帮助企业建立全方位风险管理体系,提升民营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及法务团队的风险预判、风险防范和风险化解能力。
17.搭建民营企业法务交流平台。邀请民营企业参加东北企业法治论坛、大连仲裁周等活动,并对企业相关人员开放“国仲大讲堂”、仲裁员沙龙等相关课程,提升民营企业的仲裁活动参与度。
6
强化法治宣传
共同营造
保护民企合法权益的社会氛围
18. 集中开展法治宣传活动。举办“民营企业法治宣传月”,邀请各行业权威专家对民营企业发展机遇、国家支持民营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等进行深度解读。紧扣国家宪法日、知识产权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开展相关法律政策宣传普及和舆论引导,助力营造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法治环境。
19.深入开展“仲裁服务进民企”精准普法活动。成立大连仲裁委员会/大连国际仲裁院法律咨询团队,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法治宣传和相关法律业务培训,有针对性开展法律法规和政策解读,举办民营企业合规讲座,推动企业加强法治教育、政策沟通,不断强化民营企业法治观念,提高依法合规经营管理意识,助力企业主动合规、有效合规、科学合规。帮助民营企业家完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提升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20.及时推送精品案例。依托大连仲裁委员会/大连国际仲裁院官方网站、公众号、微博等宣传平台,在严守保密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发布典型案例、专家以案析法等方式,及时总结公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的典型案例以及好做法、好经验,推动形成民营企业健康成长的良好法治环境和社会氛围。
2月13日
法治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文章
《惟改革者进 惟创新者强
大连国际仲裁院
探索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之路》
点赞大连仲裁改革
惟改革者进 惟创新者强
以下为
法治日报文章全文
↓↓↓
惟改革者进 惟创新者强
大连国际仲裁院
探索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之路
“改革伊始没有资金,我们只能等着第一个案子来,收取了仲裁费才陆续给仲裁员发放报酬,给员工发放工资。”谈及仲裁体制机制改革,大连国际仲裁院院长毕凤有回忆说。
四年前,仲裁体制机制改革后的大连国际仲裁院退出财政供养,实行自收自支,可谓“白手起家”。
四年后,大连国际仲裁院改革成效满满,实现华丽蝶变:三年多累计受案标的额超510亿元,远超自1996年成立之日起至改革前25年总和(总计280亿元)。2021年至2023年受案标的额逐年递增,2023年案件标的额占全省14家仲裁机构案件总标的额的三分之二,位居东北第一,在全国280余家仲裁机构中,从中下游水平跃升至第九位。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走进大连国际仲裁院采访惊喜地发现,该院探索出仲裁法律服务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道路,打造出大连仲裁新样板。
提高仲裁公信力
仲裁是国际通行的纠纷解决方式,也是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选择仲裁作为商事领域纠纷解决方式。
2021年3月28日,大连仲裁委员会完成仲裁体制机制改革,由原来的参公事业单位变更为公益性非营利法人机构。改革后的大连仲裁委员会,同时启用大连国际仲裁院名称。
“我们进行了内部去行政化改革,从原来三级管理制度,改变为组建案件办理、案件管理、宣传拓展、综合管理4个团队,实行扁平化管理,机构现有44人。进一步明确仲裁机构服务于仲裁员和当事人的定位,对内去行政化,对外去官僚化。同时,重建两支队伍,加强秘书团队专业化建设,公开招聘15名具有法学(法律)硕士学位的应届毕业生,人员结构更加优化;加快仲裁员专业化、国际化步伐,由原来的285名增聘至1184名,专业领域涵盖金融、经贸、航运等10大类别。公信力的提升关键在人,仲裁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了我院的整体水平。”毕凤有介绍说。
为了提高仲裁公信力,大连国际仲裁院制定仲裁员考核制度,作为仲裁员聘用及选用的参考依据。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提升仲裁质量、效率和整体服务水平的意见》及十项具体措施为抓手,优化完善案件管理模式,强化仲裁服务质效与专业水平。
统计数据显示,大连国际仲裁院办理案件质效显著提高,结案率由改革前的59.77%提升至改革后的91.1%;改革后受理案件无一件被撤裁。
加强专业化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以法律制度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在大连国际仲裁院建设下,大连金融仲裁院、大连国际航运仲裁院、大连知识产权仲裁院、大连能源与矿业仲裁院与大连国防科工仲裁院五个专业仲裁院应运而生。
以大连金融仲裁院为例,参照国际惯例,结合我国实际,制定了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金融仲裁规则,开创日结21案、24小时调解办结金融纠纷案的佳绩。自2021年成立至今,累计受案标的额突破370亿元,得到金融市场主体的广泛认可。
成立这五个专业仲裁院,是大连国际仲裁院加强仲裁专业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大连国际仲裁院还成立保理与仲裁调解中心,探索尊重保理行业惯例的争议解决标准;组织召开仲裁如何体现商事活动特点和规律座谈会、能源与矿业专家座谈会、造船合同仲裁选择研讨会等座谈研讨,就专业性极强的相关议题开展集中讨论;与大连市律师协会联合开设商事仲裁训练营,通过系统性的业务课程,让学员们从理论和实务两个维度深入掌握商事仲裁的精髓,提升仲裁法律服务能力;加强与吉林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国内多所知名高校间的交流协作,联合培养涉外仲裁后备人才,每年均有百余名学生从中受益。
此外,大连国际仲裁院建立以大连仲裁为核心,联合省内沿海经济带其他仲裁机构为基础的仲裁一体化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做大做强,形成区域仲裁品牌效应,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融入多元解纷体系
在改革中,大连国际仲裁院与市中级人民法院签署《关于推进诉讼与仲裁相衔接的民商事纠纷调解机制建设的意见(试行)》,联合出台《关于建立法院与仲裁机构联席会议制度的意见》,并于2024年7月进驻位于大连金融法庭的大连金融纠纷调处中心,参与构建调解组织、商事仲裁、公证参与的“三位一体”解纷机制,探索仲裁机构在实质化解纠纷中的独特路径,已与多家基层法院积极开展诉仲对接工作。
前不久,大连国际仲裁院驻大连金融纠纷调处中心调解室高效调解一起信用卡纠纷案件。
原来,申请人某银行与被申请人郑某某因陈年信用卡欠款争执不下,仲裁秘书借助金融专业优势仅开展两天调解,便促成双方签订减免部分欠款并立即偿还的调解协议并履行。
这是大连国际仲裁院积极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鲜活实例。
为了深度融入多元解纷体系,大连国际仲裁院还与北京多元调解发展促进会、辽宁省、大连市级侨联等组织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建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与市工商联建立民营企业商事仲裁调解中心,丰富民企解决纠纷的路径选择。
搭台输出法律服务
实践中,大连国际仲裁院立足公益性法律机构定位,三年多来,积极搭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面向企业自出经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服务。
连续举办两届为期十天的大连仲裁周活动,吸引会聚数十万名来自境内外知名仲裁机构、政府、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嘉宾参加关注;举办35期“国仲大讲堂”活动,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就热点、难点法律问题举办专题讲座;连续三年举办东北企业法治论坛,打造现代化国际化一流法治服务高地;联动开展百余场法律沙龙及专题讲座活动,共计千余家企业从中受益。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围绕辽宁省委、省政府对大连仲裁设定的改革目标——建设东北亚国际仲裁中心,三年多来,大连国际仲裁院以大连为基点,辐射东北三省一区,锚定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周边国家,积极拓展仲裁业务。当前案件来源遍及全球四大洲,双方当事人均不是大连本地的案件,受案标的额占全年总标的额的40%。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毕凤有说,“在改革创新路上,大连国际仲裁院不断开拓仲裁的新航道,以智慧为帆,以合作为桨,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进发。”
注:据最新官方数据,截至2024年底,大国仲改革期间累计受案标的达556亿元。
本条微信由“大连发布”(微信号:dl-fabu)编辑制作
采集:左莹
资料:大连国际仲裁院 法治日报
图片:雪林
编辑:王辰
校对:鞠传强 滕永梅
主编:单淼
监制:穆军 宋伟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者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