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保持3.2平方米,打造3至4项国际级IP赛事,初步建立多层次赛事体系。
到2035年
推动大连成为“全民健身体质增强、竞技体育成绩突出、重大赛事效益显著、体育产业发展迅速、体育文化氛围浓郁”的国际体育名城、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城市。
到2049年
建成软硬件完备的公共体育设施并向社会全面开放。全面建成具有鲜明特色和影响力的国际体育名城。
为建立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体系,增强大连市举办大型赛事的能力和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大连印发《大连市体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1—2035年)》。
《专项规划》对市域体育设施发展、中心五区公共体育设施布局、特色体育设施布局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规划期限为2021一2035年。其中: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远景展望2049年。
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标准
结合大连市总体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分类体系,将大连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配置体系划分为“市级-区(市县)级-街道(乡镇)级-社区(村)级”四级。
规划至2035年,城市公共体育设施人均用地指标控制在0.7平方米/人。
市级公共体育设施按0.2—0.3平方米/人的标准配置。
区(市县)级公共体育设施按0.2平方米/人的标准配置。
街道(乡镇)级公共体育设施按0.3平方米/人的标准配置,对应十五分钟、十分钟生活圈。
社区体育设施应同时满足《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2005年)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2018年)的要求,对应五分钟生活圈。
新建各级生活圈居住区应配套建设公共绿地,并应集中设置具有一定规模,且能开展休闲、体育活动的居住区公园,公园中应设置10%-15%的体育活动场地。
市域体育设施规划
形成“1+2+7+1”的市域体育设施规划结构,分别为:“1”个公共体育服务主中心(中心五区);“2”个公共体育服务辅中心;“7”处体育产业基地;“1”条滨海健身休闲带。
市域体育产业发展
在全域范围内初步形成“一核两带五区海陆多支点”体育产业空间布局:
“一核”——城市体育消费基核和产业集聚发展引导核;
“两带”——山海户外牵引带(滨海健身休闲产业带、户外运动产业带);
“五区”——特色拓展区(“瓦庄普”特色健身休闲体育产业区、长海海洋体育产业区、金普新区体育制造产业区、旅顺口区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区、甘井子区西郊体教融合示范区);
“海陆多支点”——支撑培育点(金石滩滨海时尚运动胜地、东港—星海湾都市体育旅游目的地、普湾足球产业基地、甘井子区体育产业新城、将军石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安波雪上运动产业基地)。

市域公共体育设施发展
形成市级“七个一”、区(市县)级“五个一”、街道(乡镇)级“三个一”、社区(村)级“两个一”的市域体育设施发展思路。
“七个一”:一个体育场、一个体育馆、一个游泳馆、一个网球馆(市体育中心)、 一个专业足球场、一个大型市民健身中心和一个体育公园。
“五个一”:一个体育场、一个体育馆、一个游泳馆、一个中型市民健身中心和一个体育公园;
“三个一”:街道为一个小型全民健身中心、一个大中型多功能运动场地和一个健身游园;乡镇为一个健身广场、一个带看台的灯光篮球场和一套健身器材;
“二个一”:城市社区为一个小型多功能运动场地(球类)和一个室外综合健身场地;乡村为一个室外篮球场、两个室外乒乓球台(或乒乓球室)。
《专项规划》还对足球体育设施、水上体育设施、冰雪体育设施、特色健身路径、特色自行车道等特色体育设施布局进行指引。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查看《专项规划》具体内容
本条微信由“大连发布”(微信号:dl-fabu)编辑制作
文字:毛雪梅
资料:市政府网站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美编:吴兵
编辑:姜赟
校对:鞠传强 滕永梅
主编:单淼
监制:穆军 宋伟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者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