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鑫是商洛日报社的摄影记者,在东奔西走的过程中,她发现山区里很多空巢老人除身份证照片外,一辈子几乎没有拍过照。
山里老人们的日常都很相似,身体好的每天种地、砍柴,身体不好的喜欢坐在家门口看着远处发呆,只是视线里很少出现儿女的身影。日复一日,生命在沉默中流逝,有人连离世后的葬礼也是“沉默的”:因为很少拍照,灵堂上连一张合适的遗像都没有。
杨鑫曾在一位老人的葬礼上看到一块竖长条瓦楞纸板,纸板上贴着白纸,纸上写着名字,这就是逝者的牌位了。她说,不少家庭在老人下葬后,家里仅供着木牌或纸板上写着文字的牌位,算是给子孙后辈做祭奠。
杨鑫社交媒体账号“高妹爱摄影”中记录的一场葬礼
山里的老人大多只拍过身份证照片,杨鑫曾无数次有过给老人拍照的想法,但如何开口却让她犯了难,在高龄老人面前谈死亡,他们会忌讳或排斥吗?考虑了很久,她决定拍一次试试看。
第一张照片是给一位67岁的大爷拍的。“叔,我给你说一事儿,我们来给你们拍遗照,你愿意拍不?不收钱,还给你装框。你如果觉得不合适可以不回答我,也别怪我”。杨鑫主动上前询问。大爷很高兴,也十分配合,当杨鑫把拍好的照片在相机上给大爷看时,大爷很满意,杨鑫又问他这张照片打算做什么用,没想到他笑着说“那就死了以后用吧,当遗像用”。
老人笑着与自己的遗照合影
“我当时很惊讶,没想到他能这么坦然地说出这件事。后来想想,我们这里本来就有老人提前给自己准备寿衣和棺木的习俗,在老人眼里,这是给儿女减轻负担。“杨鑫说。
于是,杨鑫开始带领商洛彩虹公益中心的伙伴为陕西省商洛市多个县区的空巢老人拍照,并为活动取名为“老有所忆”,从2018年至今已拍摄了5000多位老人。
杨鑫在给老人们拍照
“有人免费来给拍遗像”这件事在老人们自己的信息渠道中扩散开,范围越来越广,随着人数不断增多,杨鑫和伙伴们有时也会感到一丝力不从心。
坐板车的老人在志愿者帮助下到活动现场拍照
杨鑫说,由于团队成员全部是志愿者,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公益活动只能抽时间来做,另外资金也是个挑战,当前全凭网络筹款和公益金支持,从拍摄、后期制作、装裱到组织所花费的资金都需要等待上级慈善机构审核、拨款。困境之下,杨鑫仍鼓励伙伴们积极面对,“与时间赛跑”。
“人是无法预知死亡的”,有几次,当杨鑫把照片送到老人家里时才发现照片上的人已去世,儿女围在灵堂中,桌上依旧是一块纸板。“每到这种时候都会觉得遗憾,可能我来得太晚了。”
志愿者们最初准备了不同颜色的背景布,后来发现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红色,“红色喜庆”,经常有老人会这样说。
老人在照片墙前驻足观看
挂着红幕布的背景墙,老人们在排队等待时一起聊家常,有说有笑。轻松的氛围让人很难将眼前的场景与“遗像”、“死亡”等词语联系到一起。坐在红布前,常有老人显得紧张又兴奋,捋头发,扯衣襟,看向镜头时表情仍不自然。杨鑫和伙伴们经常要一边引导一边拍照,有时连拍十多张才觉得满意。
排队等待拍照的老人
一般情况下,老人的照片是不会进行太多修饰的,杨鑫想尽量保留下老人们在这个年纪最真实的模样。每次把装裱好的照片送回时,总有人会盯着相片里的自己看很久,一位老人说:“人总是会去世,去世了总要有一张照片。” 有了遗照,那场告别人生的仪式也多了几分体面。
老人在家中看照片
高分动漫电影《寻梦环游记》对死亡与遗忘的话题给出这样一种解释: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杨鑫给老人们拍的遗像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留给家人们一个具象化的思念,不让曾经熟悉的脸在睡梦中越来越模糊,直到消散于记忆中。
电影《寻梦环游记》截图
死生亦大矣,社会观念的转变让人们面对“死亡”不再如从前一样避而不谈,不被死的恐惧所束缚,也不被生的执念所困住,在生死这条路上,每个人都会走到终点,人们也希望能不留遗憾地对人间进行最后的告别。
B站殡葬业up主汤木檀泽在账号中分享受欢迎的寿衣、骨灰盒款式
杨鑫认为,拍照对她来说是件小事,对山区的老人们来说却是件好事。“其实很多公益都是由一件件随手可做的小事组成的,你成为志愿者,去做一件小事,并且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去做、坚持去做,小事就做成大事了。”
据统计,截至2024年10月,全国共有2.37亿注册志愿者,135万支志愿服务队。他们活跃在城市社区或是偏远乡村,做着一件件“小事”。临近年底,搜狐新闻·追光计划携手10余家公益组织,推出【一件小事】特别策划,回顾志愿者们在不同领域内做出的努力,让更多人“把力所能及的小事变成一件好事”。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者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