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宋京
曾经,“裁员”这个词距离大连的年轻人并不近,他们要么是被聘用,要么是被解聘,发生在员工个体身上的劳资关系还称不上裁员。直到今年,在大连人才黄金就业区域的高新区软件园里跨国公司的大规模裁员行动,让大连的打工人终于见识了裁员的威力。
“N+7”补偿,让人有点“羡慕”
全球裁员的“战火”终于烧到了大连,自8月15日科技巨头企业思科宣布全球裁员7%后,9月19日传出大连思科裁员300人的消息。最早报道这一消息的是凤凰网财经。消息一出,迅速引爆全网,腾讯网、新浪网以及各大新闻平台都在转发这一消息。
最吸引眼球的是思科大连公司给出的“N+7”补偿方案。
“N”是指工作年限,“7”是指7个月。也就是说,一个在思科大连公司工作了7年的员工,他能拿到的补偿是14个月的收入。如果这名员工的月薪是3万元,那么他能够拿到的裁员补偿款将是42万元。
记者采访了在软件园一家美国科技公司工作了10年的张女士,她的一个邻居进入了此次思科大连分公司的裁员名单。“感觉被裁员的思科员工欢喜大于忧愁。”张女士说,这位邻居在9月18日被公司人力资源专员找去谈话,其对于被裁员却没有太多沮丧。
这次是本年度思科的第二轮大规模全球裁员,比例高达7%,波及员工数5000名上下。由于补偿足够高,很多人对进入思科裁员名单的人表达了“羡慕”。
不是所有的解聘都叫“裁员”
“裁员”这个词算是一个舶来品,在跨国公司大规模裁员前,中国的劳动者被公司解聘时一般并不用“裁员”表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定义的“裁员”指的是用人单位在法定的特定期间依法进行的集中辞退员工的行为。也就是说“裁员”是有规模要求的。一般来说,一次性解聘20人以上或者解聘人数在企业职工总数10%以上的,才能叫裁员。
自从去年埃森哲大连公司连续几次裁员后,大连打工人才真正见识了跨国公司的“裁员”。
去年3月,埃森哲大连公司突然裁员400人,部分业务整体解散,给出的裁员补偿是“N+6”。今年8月,IBM在北京、上海、大连三地研发和测试岗位的员工近千人被裁,给出的补偿是“N+3”。
大连软件人才何去何从
大连软件园曾是白领打工人梦想的天堂。“跟一线城市相比,虽然大连的整体工资水平不算高,但是大连软件园那些外企的工资水平还可以。”杰夫说。他是软件园一家公司的高级管理者,标准的海归。在国外读了高中、本科和研究生后,杰夫选择回到家乡就业,原因就是看好大连的软件园,他说“这是家门口的国际化”。
这个判断是有共识的。大连软件园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北方的重要落脚点,他们用比国外和一线城市略低的人工成本,服务日韩客户。
这些身在大连工作的国际性人才,说着中英文夹杂的语言,经常跟随英美或印度的时差工作、开会,拿着远高于软件园以外年轻人的收入,“让人羡慕”。
2005年,美国作家弗里德曼出版了《地球是平的》,风靡全球。书中说,美国的家长会教育他的孩子,再不努力读书,未来中国孩子就会抢了你的工作。事实证明,这份担心不是杞人忧天。大连软件园在过去20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软件人才,也为世界提供了应有的服务。
大连软件园是世界的软件园。但,当全球化受到挑战,融入了全球化的大连软件业,也必然会受到逆全球化的冲击。
那么,被裁的软件人未来路在何方?一些关心大连软件业及经济发展的人士认为,这(跨国公司裁员)是发展本土软件业的契机。“别让大连的软件精英跑了!”有业内人士指出,尽管被裁,但这些软件人经历过跨国公司多年的历练,具有全球视野和专业能力,是不可多得的稀缺人才。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仍然是大连重点发展的产业,并且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吸引,把这些软件精英留在大连是当务之急。留,留下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家人、一个团队、一个群体;走,也可能是举家迁徙。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者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