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曲琦
即将开赛的“大马”,是一场3万名跑友的城市狂欢,也是其身后无数工作人员的紧密衔接,才能确保这一场声势浩大的马拉松比赛顺利进行。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本次“大马”有221名裁判,他们的工作内容可不仅仅是记录跑友的成绩,而是贯穿了比赛全领域、全过程——检录裁判、全程起终点裁判、全程完赛物资发放裁判、分段计时裁判、赛后控制中心裁判、全导车裁判、计时车裁判、收容车裁判……即使是资深跑友,估计也很难回答出来“大马”裁判究竟有多少分工。
检录环节
一场比赛从检录开始,这里有检录裁判长和检录裁判员,他们负责根据跑友号码上的A\B\C\D确定运动员所在的检录区。以全程马拉松的A区为例,这里的运动员主要为特邀跑友、精英跑友和优秀选手,奔着在“大马”中跑出优秀成绩而来,经过裁判检录后,他们将在第一个区域起跑。全马随后的B\C\D每个区域,都有裁判员仔细核对跑友是否站对了位置,比如有没有跑友混淆了全马、半马和欢乐跑的出发区。裁判们还要维持秩序,保证队伍有序开跑。
在半程马拉松的起跑点,将有1.7万人等候在集结区里,这也是人员最为密集的地方,队伍可能长达200米。组委会安排了一定数量的裁判员,引导这支队伍在发令枪响后,从前向后有序、接次等待起跑。
衣物管理
有1万名跑友参加全马,有1.7万名跑友参加半马,也就是说,这2.7万人要在赛前要更换衣物并交由存衣处保管。其中半马赛程的起终点不同,工作人员需要将选手的衣物从起点送到终点位置,并有序管理,确保每名选手在赛后都能准确找回,这是一项大工程!
“大马”设置了全程衣物管理主裁判1名、全程衣物管理裁判员8名以及100位衣物管理志愿者。全马区域,1万名跑友分成A\B\C\D四个区域,分别对应1000人、2000人、3000人、4000人,全程衣物管理裁判员将根据编号设置指定位置,便于存取时能方便准确快捷。
1.7万名半马跑友的衣服,将由30台车转运到终点,每台车上有约600名运动员衣物,届时,衣物管理裁判和志愿者将按照参赛号段整理及发放。
起终点区域
大家最为熟悉的莫过于发令员和起点裁判,此外,还有前导车裁判、计时车裁判、收容车裁判,他们都会随车行动。还有两类裁判,就在运动员眼前,却少有人知——负责管理举时间显示牌以及拉起跑带志愿者的起终点裁判,还有负责管理人墙的检录裁判员和志愿者,他们用人墙将运动员各区隔开,控制起跑人数,可以减轻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防止踩踏等恶性事件发生,并防止选手在鸣枪前冲出去。
经过了漫漫长跑,选手们终于快要到终点了,这时前导车会驶离赛道区域,留给冠军冲线。选手们将在分流裁判的指挥下,各自跑往男、女终点。指挥志愿者适时拉好终点带,终点名次裁判员会在终点区域前适宜距离,判定马拉松运动员到达终点的名次及时间。
在全马和半马终点位置,裁判员严阵以待,并各设置两名裁判和8名志愿者,将对前8名到达的运动员挂名次牌,确保最终信息准确无误。
这时,虽然冠亚季军的名次已经产生,但比赛仍在继续。完赛物品发放裁判员、取衣车裁判、终点裁判和赛后控制中心裁判整装待发,有条不紊地迎接选手,发放完赛物品,运动员取回衣服,控制人群不逆行、不回流。
补给区域
马拉松比赛持续时间较长,身体容易失水过多,需要随时补充水分,避免脱水。同时,由于比赛中的能量消耗较大,需要适当补充能量,以保持身体的能量水平。那么在“大马”的比赛中,选手们非常关注的补给站有哪些裁判呢?
记者了解到,马拉松赛道旁,每隔5公里有一个饮料饮水的区域;从7.5公里开始后,每隔5公里有一个用水饮水的区域,与前者不同的是,这里提供海绵。比赛中,跑友可以把海绵中的水挤出来淋在头上用来降低体温。除此之外,还有一些A区特邀跑友和精英选手自备饮料,他们需要在赛前一天交给组委会,并确认是放在全程各补给点还是其中的一站或几站。
功能如此复杂的补给站该怎么区分呢?裁判组设置了不同颜色的桌子——红色桌面为选手自备饮料,蓝色桌面为大会提供的饮料,绿色桌面为能量补给,白色桌面为大会饮水(矿泉水),黄色桌面为大会用水饮水(海绵块)。除此之外,全马赛道从17.5公里处开始,分段设置了5个喷淋站,为跑友们降温。
原来,一场马拉松的背后,是221名裁判员与近3000名竞赛志愿者的全力以赴。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裁判组已召开多次主裁判会议,多次熟悉路线,对全体裁判员进行培训、联调,并将召开三次志愿者培训会议。第33届大连马拉松竞赛负责人、田径国家级裁判满庆寿告诉记者,这一切努力只为达成一个目标:祝愿来自世界各地的跑友们在“大马”的赛道上,酣畅淋漓地享受奔跑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