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苗晓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大连高层次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如何用好用活人才资源,如何引进、留住高层次人才,提高人才实际效能,需要深入研究并积极实践。
优化人才资源,聚焦国内外人才市场,促进产学研结合
第一,坚持以用为本,优化配置人才资源。引进人才要以价值创造、社会贡献为导向,不应把“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作为评价人才的标准,杜绝重数量轻质量、重眼前轻未来等现象的出现。对于已经颁发的《关于落实“5+22”人才政策的几个具体问题》《〈兴连英才计划〉及15个配套实施细则》等方向性文件,要根据人才引进的实际情况进行恰当调整,打好政策“组合拳”。在引进、培育、任用人才等具体工作中简化审批手续,精减工作程序。全国来看,大连市要主动抛出橄榄枝吸引各地人才流入大连,要主动拆除引才“围墙”。全省来看,要建立大连市与辽宁省其他城市的人才共享有效通道,打破地区“壁垒”,促进人才资源地区间的合理配置,共享知识经济和人才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要有全球视野,不拒众流,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大连市作为新时代东北振兴“跳高队”,必须有一种立足于全世界的国际眼光,在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的同时,需不断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模式。对于海外高层次人才来连工作,可开辟人才引进程序的“快速通道”,制定优待政策,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立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成果孵化园等一批特色项目,为城市发展和人才效能发挥提供优质对口平台。
第三,立足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促进产学研深入结合。大连市在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同时,也应引进、培养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人才。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物;充分发挥大连在东北亚经济圈中的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和中心城市,深化城市间的密切合作与技术交流;密切大连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通过兼职、挂职、项目合作、人才租赁等方式为本地区提供智力服务,破解本地区发展难题,为企业发展、技术落地提供平台,实现真正的“凤有所栖”。
了解人才核心需求,破解人才生活难题,提供高质量后勤支持
人才来连最关心的问题当中包括自身和家属的安置问题。而问题的解决,应该是建立在薪酬待遇这一“经济基础”之上。因此,大连市应在“人才核心需要”这方面的问题上使出“真招、实招、高招”。
第一,根据所需的各类人才按照相关政策给予丰厚安家费和科研启动经费,执行“一人一策”,对于紧缺型人才安家费可适当上浮。在保障基本工资增长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科研人员基础性绩效工资水平,建立绩效工资稳定增长机制,制定技术技能人才薪酬奖励办法,吸引更多技术型高层次人才来连。
第二,对于已婚且有子女的人才,为子女入学入托提供便利服务,适当简化入学入托程序;对于人才及其家庭的医疗需求,可适当提高政策倾斜力度,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第三,对于住房问题,实施“一揽子”政策或兜底政策,真正从根本上解决人才落地发展、落户生活难题,从而能真正靠实力留住人才。
用心待人,用诚留人,用爱营造良好用人软环境
一要用心待人。关注培养本地化人才。加大本地人才培养力度,放宽本地人才返流政策,拓宽渠道开展人才本土化,将人才力量发挥到极致。
二要用诚留人。在引进人才时,应树立不拘一格引进人才的理念,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风气。对于人才发展遇到的办证难、资金难、技术难等“卡脖子”的问题应派专人予以实际解决,需要表达出引才、育人、留才的高度诚意来。对于人才资源利用,要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实际效能,使人才各司其职,各行其道。
三要用爱育人。要因地制宜,用爱营造良好用人软环境。充分发挥大连这座年轻的滨海城市海纳百川的城市文化,做到善待人才、包容人才,用才爱才,用真诚的服务,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给予人才归属感、获得感,使得大连真正成为人才的“第二故乡”,真正实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制度留人,让人才与城市同发展,共成长。
(作者单位分别为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