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 卢真珍
7月20日,大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 助力大连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邀请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迟旭辉、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久飞、大连太平湾合作创新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洪源就厚植优势,当好营商环境示范引领者介绍有关情况。
大连高新区
2023年,高新区作为营商环境示范区之一,着力优化科技型企业培育和服务,打造创新驱动科技示范区。
以国际化视野打造一流创新平台
英歌石科学城建设步入“快车道”。规划建设方面,全力推进39万平方米实验室建设,辽宁黄海实验室、辽宁滨海实验室、大连凌水湾实验室等项目年底前竣工并交付使用,大连理工大学实验室组群、大连化物所实验室组群计划明年年初竣工并交付使用,大连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预研项目-大连先进电子束测试平台计划今年年底前竣工,科技成果展示交流中心、人才公寓等科技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配套项目建设正在加快推进。招才引智方面,紧紧围绕“1+X”科研方向,深化“人才+项目+资本+服务”全链条人才招引机制。从引才用人机制、科研经费保障和提升科研人才获得感三个维度,研究制定10项支持科研人才发展的政策,实现待遇留才。促进成果产业化方面,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打造科技创新综合体,组建全生命周期基金体系。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实施“科小-高企-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截至目前,我区雏鹰-瞪羚-独角兽等高成长企业全市占比47%。支持企业技术攻关,打造实质性产学研联盟集团军。截至目前,典型类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全市占比41.6%,企业技术攻关能力不断提升。实施创新积分制为企业赋能。
全周期服务企业
不断完善政策扶持体系,用真金白银为企业赋能。打造“国有民营融合发展”的三级孵化链条,鼓励孵化服务从“综合服务”向“专业化服务”转变,支持专业化、特色化社会孵化器建设和发展。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集聚科技银行,成立科技创新首贷中心,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集聚投资机构,服务区内企业进行股权融资。推动上海技术交易所在高新区成立服务中心,助力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打造全方位引才、留才服务链
建设高新区人才港,构建具有高新特色的人才生态圈。今年以来通过沙龙、招聘会等形式已累计提供万余个招聘岗位。首批组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元宇宙产业、车联网产业HR联盟,吸纳211家园区企业加入。成功举办第24届“海外学子创业周”。目前,全区集聚国家、省、市级各类人才全市占比40%;汇聚20万朝气蓬勃的产业大军。
2023年下半年,高新区将在创新驱动科技示范区建设方面,聚焦“一个目标”——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统领,力争全国高新区排名进一步提升,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北方科技创新基地;围绕“三个着力点”——着力提升科技成果产出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科技企业增长率;推进“三项改革”——持续深化“一区多园”空间发展格局改革,创新推出科技创新综合体改革,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促进机制改革;实施“五大行动”——科学城建设运营加速行动,创新主体高质量发展提升行动,科技成果转化示范行动,创新创业生态重塑行动,高新区进位争先行动。
在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方面,实现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提升市场环境水平、提升人才服务水平、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提升技术创新服务水平、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水平的“六个提升”。
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
大连自贸片区挂牌六年来,持续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新高地,区域对外开放水平和经济发展活力持续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服务高效,政务环境更加优化
便利化方面,在全省率先实施“集中审批”和“单一窗口”服务模式,实现了“一枚印章管审批”“一窗通办”“一网通办”。推出“集中登记地址”“帮您办”创新举措,企业注册从“最多跑一次”升级为“一次不用跑”。标准化方面,在全省首推“主体资格登记确认制”“经营资格综合凭证”等创新举措。数字化方面,在全省首推“法人空间”,集成10+X+N等试点创新,企业在专属空间可以快捷办理审批事项、查询相关信息、获取相关政策。
创新赋能,开放环境更具优势
制度创新赋能企业发展。大连自贸片区先后推出550余项创新经验。其中5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2项最佳实践案例供全国学习借鉴,89项改革创新经验及12项金融创新经验在全省借鉴推广;推动跨境贸易自由便利。联合海关在全国率先推出“云签发”“云眼查”系列集成创新,有效解决了进出口企业办证、通关诉求;搭建对外开放合作平台。高标准建成东北首个RCEP(大连)国际商务区,搭建RCEP公共服务平台;助力企业解决商事纠纷;新兴业态突破发展。以制度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新型离岸贸易、金融租赁东北首单业务相继落地,汽车出口稳步增长。
亲清有度,政商环境更加融洽
出台规范政商交往行为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既鼓励大胆和企业交朋友,又明确交往底线,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
六年来,大连自贸片区的创新举措得到了市场主体的积极回应,企业总量实现跨越式增长,从成立之初的7000余家发展至48000余家,年均增长35%;对外开放成效显著,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额7859亿元,累计完成实际利用外资总额43.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48%。
下一步,自贸片区将持续推出高水平制度创新成果,开展更多首创性、集成化、差异化创新探索。年内至少推出20条创新举措;持续提升对外开放能级。充分释放以大窑湾港为离境港的启运港退税政策红利,拉动大连港集装箱吞吐量提升,推动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动LNG保税转口业务在中国北方率先落地;持续高质量实施RCEP。不断拓展RCEP公共服务平台功能,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国际商事综合服务。建设RCEP国际人才港,吸引高端外籍人才来连创业就业。
大连太平湾合作创新区
太平湾在政企合作、管委会+公司的专属综合开发模式下,积极推动构建“前海—太平湾创新合作平台”“国资央企合作经济飞地”“东北亚合作经济飞地”,致力打造成为“港产城融创”为一体的“东北新蛇口”,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国资国企综合改革特别示范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东北亚对外开放新前沿。太平湾合作创新区体制机制不断创新,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开发建设步入快车道。
战略能级不断提升
《大连太平湾合作创新区条例》于2023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为法定机构改革,立法创新、先行先试提供了法治保障,开启了政企合作新型园区的先河。太平湾合作创新区先后被列入中央和国家多个重要文件,被国务院国资委授牌综改特别示范区。2022年12月,辽宁省商务厅(省自贸办)正式下发《关于同意将大连太平湾合作创新区纳入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协同发展区的批复》,标志着太平湾进入“准自贸区”时代。
国资央企合作经济飞地建设成效显著
船舶与深海装备制造产业,充分发挥临港优势,降低物流成本,以大船集团搬迁与引入作为产业龙头,构建深海装备产业体系。大船集团搬迁建设升级,新厂区直接投资规模约200亿元,预计年造船产能260万载重吨。该项目是招商局集团、中国船舶集团与大连市深化央地合作的重大战略合作项目,将打造央地合作新典范和产业发展新增长极。
农产品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重点向农产品食品加工领域发展,延长加工产业链条中的产品及副产品。粮油方面,正与国内外多家粮油产业龙头企业深入洽商推进落地,已与北大荒商贸收储、深商所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与北京华贸、大商所等积极对接。冷链方面,与中化学建投集团签署冷链产业项目投资合作协议,同时已与冰山集团、中外运、招商食品、冰轮环境等行业龙头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太平湾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风电和氢能为抓手,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风电方面,与三峡新能源集团央企抱团,成立合资公司,标志着太平湾首个重大央企合作示范项目正式落地,实现首批25万千瓦海上风电指标获取,水电四局、浙江运达等一批国企风电产业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与万达海底电缆等风电装备制造项目签约。氢能方面,以氢能重卡及燃料电池为核心驱动,全面启动氢能产业园区建设,已形成约5万平方米空间载体需求,储备氢能产业和产业服务方面客户34家,与格罗夫、中能建氢能公司、中集安瑞科、鞍钢建设等龙头企业签署合作协议。
太平湾已与25家央企国企签署合作协议,三峡集团、中外运、中建八局、中交一航局等20余家国企央企在太平湾设立公司,国有企业在太平湾的产业布局力度进一步加大。
同时,太平湾坚持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以央地合作为特色,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创新推出“签约即出照”“拿地即开工”“跨省打照”“完工即竣工”等举措,全力打造环节更少、流程更快、成本更低、政策更优、服务更好、获得感更强的一流营商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