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你好,欢迎光临大连瓦房店市市场协会网站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政府动态协会相关文件维权服务会员单位协会章程摄影作品资源下载留言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大连瓦房店市市场协会 > 服务常识 > 媒体报道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点这里重设
     服务常识
     服务常识 > 媒体报道
 
核酸企业自述:核酸退潮后,我们怎么办?
来源:新浪新闻综合 新浪 点击数:1686次 更新时间:2023/2/14 9:55:18

来源:经济观察网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瞿依贤 2022年12月7日“新十条”颁布后,全国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实行愿检尽检。相应的,核酸检测迅速退潮。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2022年12月9日核酸检测量为1.5亿,2023年1月1日降至754万,今年1月23日降至最低28万。如果不是有出国等特殊需求,核酸检测几乎退出了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

  对于核酸企业来说,过去几年占其业务相当大规模的新冠核酸业务也急剧缩水,他们如何适应和面对这种变化?

  通俗意义上的核酸企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中游的试剂企业,他们生产核酸检测试剂;另一类是下游的检测企业,他们提供实验室检测服务,检测样本是否为阳性。

  经济观察网采访了圣湘生物(688289.SH)和元码基因。前者是核酸检测试剂生产商,2020年8月在科创板上市,疫情后营收规模从3亿多元扩大到40多亿元;后者是检测企业,除了前两年支持地方城市的抗疫,其新冠核酸检测业务主要在北京。

  以下整理自经济观察网与他们的对话:

  元码基因CEO、首席科学家田埂:

  其实新冠在我们的业务线里一直都是临时的,我们的新冠业务主要在北京,北京2020和2021年的核酸检测体量也不太大,除了短时间小范围的疫情,2022年才开始多起来。

  2022年12月7日“新十条”政策宣布后,我们的检测量基本每天都在对半减。从每天几万管,大约一个星期就下降到了1000管。到12月中旬我们的新冠业务就非常少了,但那个时候各地的医院都在抗击疫情,肿瘤的业务也还没完全起来。

  春节前,北京政府允许我们关停大部分的核酸采样亭,我们的采样亭大部分2天内就撤掉报废处理了,现在为了便民只有少数采样点还开放。最近的话,核酸检测我们一天的单管就几十管了,非新冠业务在恢复过程中,对我们来说该做原业务就做原业务。

  不同机构检测机构情况不一样,我们公司本来是做肿瘤基因检测的,这几年病人治疗率下降多,原本的业务是受影响的。疫情过去之后,肿瘤治疗的病人数量又会增加回来,所以我们常规的非新冠业务,现在该怎么开展就怎么开展,然后核酸那一块现在保留一个很小的团队,不会花太多精力了。

  检测企业大部分都不是因新冠而生的,有少数因新冠而生的企业,他们没有其他业务能力,现在可能也在找一些新的业务方向,但是我个人感觉不一定能找到。因为核酸检测在技术上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只要你懂一点分子生物学的都能做,它只是监管很严格,但并不难。新冠核酸检测在基因检测里面是最简单的,没有比它更简单的,你没有其他检测能力,短期内想实现转型做其他检测还是不太可能的。

  说到核酸潮退对我们业务上的影响,因为新冠本来也是临时业务,我们也没有为这个业务扩充很大规模,只是说仪器确实买了一些,实验场地为新冠做了一些改造,但是这些改造本身也是必要的。

  然后人员基本上都是外聘的、劳务输出的,像护士是从护士集团聘用的,保安都是从保安公司聘用的,实验技术人员也有成编制的团队可以外聘,他们资质各方面都是齐全的,到各地支持新冠检测。我们在实验流程上本身自动化就比较高,不需要那么多的人工;前面扫码这些流程人工比较多,但这些工作本身也比较简单,所以对我们来讲,管理上的影响不大。

  但是现金流上确实是有比较大的影响,因为从2022年5月开始比较频繁的全员核酸检测之后,虽然核酸的利润很薄了,但是带来的现金流很大,也占用我们很大的现金资源。因为结款周期的问题,我肯定得准备比较足的现金,所以我们做了贷款等准备,跟银行拿了比较多的授信。

  我们的采样点主要也建在北京某区,主要的新冠业务也发生在北京某区,结算情况都还好,大部分都是2个月一结。现在贷款也是该还的还。

  2022年我们的收入肯定是有很大的增长,因为核酸检测的量很大,去年新冠业务的收入是我们肿瘤业务收入的三倍,也是2021年新冠业务收入的三倍,但是利润率跟2021年相比肯定下降了。

  总结新冠核酸检测业务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一方面确实是有比较稳定的现金流来源,特别在肿瘤业务线受疫情影响很大的前提下,维持了公司应有的发展和收益。另一方面,我们大量的精力被核酸业务给占掉了,研发人员也时不时被拉到检测业务上,所以研发进度包括新产品的转化,这两年的速度明显下降,对未来也会有影响,这种影响会在未来两年体现出来。本来我们去年至少有两个产品进入报证周期的,但是因为疫情的影响,可能要到今年三四月才会进入报证流程。

  我们的肿瘤业务主要在二三线城市,核心的商业模式还是跟医院合作,帮助医院建设基因检测能力。这几年医院的精力也都被疫情给消耗了,临床需求的迫切度就没有那么高了,没有心思投入新的方向了,所以这几年我们新建中心的数量没有达到预期,达不到正常自然增长速度。

  不过也有利好,原来我们做基因检测、跟医院合作,很多非一线城市医院知识更新速度没有那么快,可能都不知道基因检测是做什么的,现在大家对基因检测能干什么就有更深刻的认知了。我们现在入院速度会有比较快速的提升,还有部分医院的实验室因为要检测新冠样本都建起来了,他们得把实验室给用起来,要盘活这些硬件设施,也就更愿意跟我们合作了。

  圣湘生物投资者关系总监黄强:

  我们公司新冠核酸试剂的出货量跟疫情防控政策的相关性很高的。2022年12月8日以后,不再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各省份的核酸检测量不断减少。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是,2022年12月9日核酸检测量为1.5亿,2023年1月1日降至754万,1月23日降至28万。

  当然中间检测量可能会有波动,但从我们公司的出货量来看,“新十条”之后下滑得比较明显。核酸检测一般都要提前备货,经销商、医院端都会先备货,“新十条”宣布之后,不管是代理商还是医院都有相应的库存,所以中间还有一个消化库存的过程。我们公司的话,今年1月开始出货量就很少了。

  按照我们对海外疫情的观察来判断,随着病毒的变异会出现周期性的感染波峰,国内现在第一波阳过之后,下一个波峰暂时没办法预判。

  生产线的话,我们公司本身就有核酸的生产线,这些生产线不只是生产新冠产品,而是生产很多产品。核酸的生产线是相通的,只是新冠产品供货量大的时候,我们把其他核酸产品的生产线改成了新冠的核酸生产线。

  不能理解为从500万到1000万的产能就是增加了一条生产线,没有增加生产线,只是增加了人手。新冠核酸试剂的生产有很多人工操作的过程,比如贴标签、装包装盒,这些都需要人工操作,这部分人手的增加不是固定员工的增加,有很多都是外包形式的人员。

  从业绩来看,应该说新冠给我们公司带来了发展机遇,2019年我们年营收大概是3.6亿元,之后年营收能做到40多个亿,迅速成长起来了。但我们的核心业务是非新冠业务。

  现在新冠病毒回归乙类乙管,取消全员核酸,短期来看对我们的业绩肯定是有影响的,市场也能理解。这不单单是对我们一家而言,同类型的核酸试剂生产企业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从行业层面看,三年疫情还是给体外诊断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由生化和免疫两个轮子跑,变成“生化、免疫和分子”三足鼎立,也就是说分子诊断在这几年的市场规模达到了非常高速的增长过程,也具备了发展的基础条件。

  疫情之前,2019年全国的PCR实验室是2000多家,集中在三甲医院。到2022年年底,全国的PCR实验室有超过13000家,由三甲医院走进了全国各级别的医院,这些基础设施为分子诊断未来的发展和其他非新冠类核酸产品的应用都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

  这三年疫情防控的形势一直比较紧,所有的PCR实验室产能都被新冠检测占领了,因此对我们其他分子业务的推广是有阻力的。现在回归乙类乙管之后,其他分子产品的应用就有一个非常好的契机了,临床医生和检验科医生有更多精力来做非新冠的分子项目。

  我们公司这几年在科研和创新上也是不断投入。2019年我们的研发费用是3000多万元,2021年是1.88亿元,预计2022年的研发费用会在2.8亿-3亿元。未来随着越来越多产品的注册落地,慢慢会体现出成果。

  新冠核酸试剂的出海,我们在2020年和2021年量都非常大,每年都有十几亿、二十几亿的收入。但是到2022年2月之后,海外很多国家陆续放开,海外的核酸检测量就慢慢回落了,但是“出海”带来的正向影响会一直存在。

  疫情期间,公司紧跟政策,支持了很多欠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疫情防控。以菲律宾为例,疫情刚开始爆发的时候,他们整个国家只有几个PCR实验,他们的疫情防控体系基本上都是由圣湘来主导实施的。

  IVD企业做出海,以前都是以贸易为主,然后贸易商再销售给终端,你并不知道谁是终端。通过新冠疫情的出海,我们公司由贸易商转变成了本土化的代理商、经销商,现在能完全掌握我们的产品到底在海外终端的使用情况及效果到底好不好。

  关于非新冠业务,从2022年12月15号到2023年1月15号,基本上全国各地陆陆续续进入疫情高发时期,医院里呼吸科门诊量显著提升。因此我们呼吸道产品的出货量有明显提升。今年1月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也提出,新冠病毒感染主要与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其他已知病毒性肺炎及肺炎支原体感染鉴别。

  我们2021年上呼吸道六项病原体核酸检测试剂盒获批,刚好契合了临床需求,渠道和入院工作也早就做好了,所以在那段时间出货量有明显的提升。其他业务线,如血液筛查、HPV等,因受到疫情的影响,检测需求会有一定的滞后性。目前在出货量上还没有明显的提升。

  我们近几年的研发投入在持续加大,还在加强专利、注册转化能力的建设。国际化布局未来也会坚定不移走下去,通过国内国际两条腿来走路,深耕重点市场。再有,我们会围绕整个产业链打造平台型企业,不光做中游的试剂、仪器,上游原料公司的设立和注册也在持续推进,下游的检测公司圣维尔我们也会继续发展。

来源:经济观察网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瞿依贤 2022年12月7日“新十条”颁布后,全国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实行愿检尽检。相应的,核酸检测迅速退潮。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2022年12月9日核酸检测量为1.5亿,2023年1月1日降至754万,今年1月23日降至最低28万。如果不是有出国等特殊需求,核酸检测几乎退出了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

  对于核酸企业来说,过去几年占其业务相当大规模的新冠核酸业务也急剧缩水,他们如何适应和面对这种变化?

  通俗意义上的核酸企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中游的试剂企业,他们生产核酸检测试剂;另一类是下游的检测企业,他们提供实验室检测服务,检测样本是否为阳性。

  经济观察网采访了圣湘生物(688289.SH)和元码基因。前者是核酸检测试剂生产商,2020年8月在科创板上市,疫情后营收规模从3亿多元扩大到40多亿元;后者是检测企业,除了前两年支持地方城市的抗疫,其新冠核酸检测业务主要在北京。

  以下整理自经济观察网与他们的对话:

  元码基因CEO、首席科学家田埂:

  其实新冠在我们的业务线里一直都是临时的,我们的新冠业务主要在北京,北京2020和2021年的核酸检测体量也不太大,除了短时间小范围的疫情,2022年才开始多起来。

  2022年12月7日“新十条”政策宣布后,我们的检测量基本每天都在对半减。从每天几万管,大约一个星期就下降到了1000管。到12月中旬我们的新冠业务就非常少了,但那个时候各地的医院都在抗击疫情,肿瘤的业务也还没完全起来。

  春节前,北京政府允许我们关停大部分的核酸采样亭,我们的采样亭大部分2天内就撤掉报废处理了,现在为了便民只有少数采样点还开放。最近的话,核酸检测我们一天的单管就几十管了,非新冠业务在恢复过程中,对我们来说该做原业务就做原业务。

  不同机构检测机构情况不一样,我们公司本来是做肿瘤基因检测的,这几年病人治疗率下降多,原本的业务是受影响的。疫情过去之后,肿瘤治疗的病人数量又会增加回来,所以我们常规的非新冠业务,现在该怎么开展就怎么开展,然后核酸那一块现在保留一个很小的团队,不会花太多精力了。

  检测企业大部分都不是因新冠而生的,有少数因新冠而生的企业,他们没有其他业务能力,现在可能也在找一些新的业务方向,但是我个人感觉不一定能找到。因为核酸检测在技术上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只要你懂一点分子生物学的都能做,它只是监管很严格,但并不难。新冠核酸检测在基因检测里面是最简单的,没有比它更简单的,你没有其他检测能力,短期内想实现转型做其他检测还是不太可能的。

  说到核酸潮退对我们业务上的影响,因为新冠本来也是临时业务,我们也没有为这个业务扩充很大规模,只是说仪器确实买了一些,实验场地为新冠做了一些改造,但是这些改造本身也是必要的。

  然后人员基本上都是外聘的、劳务输出的,像护士是从护士集团聘用的,保安都是从保安公司聘用的,实验技术人员也有成编制的团队可以外聘,他们资质各方面都是齐全的,到各地支持新冠检测。我们在实验流程上本身自动化就比较高,不需要那么多的人工;前面扫码这些流程人工比较多,但这些工作本身也比较简单,所以对我们来讲,管理上的影响不大。

  但是现金流上确实是有比较大的影响,因为从2022年5月开始比较频繁的全员核酸检测之后,虽然核酸的利润很薄了,但是带来的现金流很大,也占用我们很大的现金资源。因为结款周期的问题,我肯定得准备比较足的现金,所以我们做了贷款等准备,跟银行拿了比较多的授信。

  我们的采样点主要也建在北京某区,主要的新冠业务也发生在北京某区,结算情况都还好,大部分都是2个月一结。现在贷款也是该还的还。

  2022年我们的收入肯定是有很大的增长,因为核酸检测的量很大,去年新冠业务的收入是我们肿瘤业务收入的三倍,也是2021年新冠业务收入的三倍,但是利润率跟2021年相比肯定下降了。

  总结新冠核酸检测业务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一方面确实是有比较稳定的现金流来源,特别在肿瘤业务线受疫情影响很大的前提下,维持了公司应有的发展和收益。另一方面,我们大量的精力被核酸业务给占掉了,研发人员也时不时被拉到检测业务上,所以研发进度包括新产品的转化,这两年的速度明显下降,对未来也会有影响,这种影响会在未来两年体现出来。本来我们去年至少有两个产品进入报证周期的,但是因为疫情的影响,可能要到今年三四月才会进入报证流程。

  我们的肿瘤业务主要在二三线城市,核心的商业模式还是跟医院合作,帮助医院建设基因检测能力。这几年医院的精力也都被疫情给消耗了,临床需求的迫切度就没有那么高了,没有心思投入新的方向了,所以这几年我们新建中心的数量没有达到预期,达不到正常自然增长速度。

  不过也有利好,原来我们做基因检测、跟医院合作,很多非一线城市医院知识更新速度没有那么快,可能都不知道基因检测是做什么的,现在大家对基因检测能干什么就有更深刻的认知了。我们现在入院速度会有比较快速的提升,还有部分医院的实验室因为要检测新冠样本都建起来了,他们得把实验室给用起来,要盘活这些硬件设施,也就更愿意跟我们合作了。

  圣湘生物投资者关系总监黄强:

  我们公司新冠核酸试剂的出货量跟疫情防控政策的相关性很高的。2022年12月8日以后,不再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各省份的核酸检测量不断减少。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是,2022年12月9日核酸检测量为1.5亿,2023年1月1日降至754万,1月23日降至28万。

  当然中间检测量可能会有波动,但从我们公司的出货量来看,“新十条”之后下滑得比较明显。核酸检测一般都要提前备货,经销商、医院端都会先备货,“新十条”宣布之后,不管是代理商还是医院都有相应的库存,所以中间还有一个消化库存的过程。我们公司的话,今年1月开始出货量就很少了。

  按照我们对海外疫情的观察来判断,随着病毒的变异会出现周期性的感染波峰,国内现在第一波阳过之后,下一个波峰暂时没办法预判。

  生产线的话,我们公司本身就有核酸的生产线,这些生产线不只是生产新冠产品,而是生产很多产品。核酸的生产线是相通的,只是新冠产品供货量大的时候,我们把其他核酸产品的生产线改成了新冠的核酸生产线。

  不能理解为从500万到1000万的产能就是增加了一条生产线,没有增加生产线,只是增加了人手。新冠核酸试剂的生产有很多人工操作的过程,比如贴标签、装包装盒,这些都需要人工操作,这部分人手的增加不是固定员工的增加,有很多都是外包形式的人员。

  从业绩来看,应该说新冠给我们公司带来了发展机遇,2019年我们年营收大概是3.6亿元,之后年营收能做到40多个亿,迅速成长起来了。但我们的核心业务是非新冠业务。

  现在新冠病毒回归乙类乙管,取消全员核酸,短期来看对我们的业绩肯定是有影响的,市场也能理解。这不单单是对我们一家而言,同类型的核酸试剂生产企业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从行业层面看,三年疫情还是给体外诊断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由生化和免疫两个轮子跑,变成“生化、免疫和分子”三足鼎立,也就是说分子诊断在这几年的市场规模达到了非常高速的增长过程,也具备了发展的基础条件。

  疫情之前,2019年全国的PCR实验室是2000多家,集中在三甲医院。到2022年年底,全国的PCR实验室有超过13000家,由三甲医院走进了全国各级别的医院,这些基础设施为分子诊断未来的发展和其他非新冠类核酸产品的应用都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

  这三年疫情防控的形势一直比较紧,所有的PCR实验室产能都被新冠检测占领了,因此对我们其他分子业务的推广是有阻力的。现在回归乙类乙管之后,其他分子产品的应用就有一个非常好的契机了,临床医生和检验科医生有更多精力来做非新冠的分子项目。

  我们公司这几年在科研和创新上也是不断投入。2019年我们的研发费用是3000多万元,2021年是1.88亿元,预计2022年的研发费用会在2.8亿-3亿元。未来随着越来越多产品的注册落地,慢慢会体现出成果。

  新冠核酸试剂的出海,我们在2020年和2021年量都非常大,每年都有十几亿、二十几亿的收入。但是到2022年2月之后,海外很多国家陆续放开,海外的核酸检测量就慢慢回落了,但是“出海”带来的正向影响会一直存在。

  疫情期间,公司紧跟政策,支持了很多欠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疫情防控。以菲律宾为例,疫情刚开始爆发的时候,他们整个国家只有几个PCR实验,他们的疫情防控体系基本上都是由圣湘来主导实施的。

  IVD企业做出海,以前都是以贸易为主,然后贸易商再销售给终端,你并不知道谁是终端。通过新冠疫情的出海,我们公司由贸易商转变成了本土化的代理商、经销商,现在能完全掌握我们的产品到底在海外终端的使用情况及效果到底好不好。

  关于非新冠业务,从2022年12月15号到2023年1月15号,基本上全国各地陆陆续续进入疫情高发时期,医院里呼吸科门诊量显著提升。因此我们呼吸道产品的出货量有明显提升。今年1月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也提出,新冠病毒感染主要与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其他已知病毒性肺炎及肺炎支原体感染鉴别。

  我们2021年上呼吸道六项病原体核酸检测试剂盒获批,刚好契合了临床需求,渠道和入院工作也早就做好了,所以在那段时间出货量有明显的提升。其他业务线,如血液筛查、HPV等,因受到疫情的影响,检测需求会有一定的滞后性。目前在出货量上还没有明显的提升。

  我们近几年的研发投入在持续加大,还在加强专利、注册转化能力的建设。国际化布局未来也会坚定不移走下去,通过国内国际两条腿来走路,深耕重点市场。再有,我们会围绕整个产业链打造平台型企业,不光做中游的试剂、仪器,上游原料公司的设立和注册也在持续推进,下游的检测公司圣维尔我们也会继续发展。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医保个人账户的钱少了一半,谁是受益者? 下一篇:《水浒》太毒,建议删除?
 
   友情链接:辽宁省纪检最高检中央纪检监察民主与法制网中国政府网辽宁省人民政大连市人民政瓦房店市人民
协会荣誉 | 会长致辞 | 协会简介 | 机构设置及职责范围 | 协会职能 | 联系我们
大连瓦房店市市场协会 2007-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3013779号-1
邮件:2931180103@qq.com 电话:0411-85595991  地址:辽宁瓦房店市   技术支持:瓦房店汇杰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