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巴家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这十年,大连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渐成常态,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亮丽风景随处可见,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不断显现,老百姓生态环境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都显著增强,充分体现了十年来我市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的巨大成效。在昨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浩表示,“十四五”我市将以更大力度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从三个方向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咬定“天常蓝”目标,坚持调结构、抓治理、严监管,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新突破
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市生态环境局针对影响大连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因子PM2.5和臭氧,全面实施“三调整(能源、产业、交通结构)、六攻坚(燃煤锅炉、非道路移动源、挥发性有机物、扬尘、面源污染、重污染天气)”九大举措,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全市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60%以上,城市公交车逐步实现新能源化,港口、机场常态化使用岸电,“散乱污”企业基本完成整治;14家燃煤电厂实现超低排放,建成区内20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完成清洁能源改造或拆炉并网,保留燃煤锅炉完成特别排放限值改造;全市254家涉挥发性有机物重点企业实施深度整治;钢铁超低排放改造工作逐步深入。同时,持续开展工业企业、扬尘污染、秸秆禁烧等执法检查,建立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与轻中度污染“保良减污”立体化空气质量保障体系,多举措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治理,深入推进河流污染治理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地表水和近岸海域水质持续改善
常抓不懈解决影响河流水质的突出问题。逐条河流科学研判、对症下药,制定有针对性的“一河一策”整治措施,在碧流河、英那河等主要河流实施生态治理,建设人工湿地150余万平方米,提高河流生态丰裕度。
加强控源截污,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集中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提标改造,全市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22万吨/日,较“十三五”初期提升79%,全部城镇污水处理厂监督性监测达标率100%。全面消除城区6条8段黑臭水体。建立1207个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台账,封堵关闭违规排污口56个,规范设立排污口137个,入河排污口连续两年实现零超标。
全力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完成全市13处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及调整并实施围网封闭,新增18处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关闭拆除112处水源保护区内违章建筑及排污企业,完成保护区内23条道路穿越路段环境风险整治,建设生态隔离缓冲带11千米,有效提升了污染防治和风险防控能力。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以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美丽海湾建设为主线,深入打好渤海黄海(大连段)综合治理攻坚战。全面完成了省控入海河流消劣任务,深入推进入海排污口整治和船舶污染物联合监管,加快构建海洋环境监测网络,持续提升海上污染应急处置水平,近岸海域水质不断改善。2021年,大连金石滩海湾入选全国首批8个美丽海湾案例。
紧紧围绕让市民“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这一核心目标,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监管,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完成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摸清了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底数。
健全土壤环境监管体系,出台大连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管理实施细则等程序性文件,在省内率先实施“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模式。
严格管控土壤污染风险,持续开展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排查整治,将295家企业纳入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督促落实污染防控措施。完成447座加油站、1970个地下油罐改造,地下水污染隐患得到有效管控。强化危险废物管理,全市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利用率100%。
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没有达到风险管控、修复目标的地块坚决不得作为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通过有序推进污染地块治理,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下一步,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我市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及《辽宁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即将出台实施方案,方案中谋划了八大标志性战役,将陆续推出。
在蓝天保卫战方面,将聚焦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治理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三大攻坚战,实现PM2.5与臭氧协同治理,协同降低。
在碧水保卫战方面,将围绕河流污染治理、黑臭水体治理、渤海黄海(大连段)综合治理攻坚战,统筹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特别要加强在水生态的修复和保护方面、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工作力度。
在净土保卫战方面,将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提高固体废物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水平。加强农村的面源污染、垃圾污水、黑臭水体等治理,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