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三大障碍使普惠金融难普惠 |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点击数:675次 更新时间:2016/6/17 9:00:27 |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郭利根12日在上海出席2016年陆家嘴论坛演讲时表示,发展普惠金融要补足金融结构性短板,要积极探索符合普惠金融发展的业务模式和产品服务。这个与中国明确提出2020年在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战略目标一脉相承,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有普惠金融作为后盾。而普惠金融是个世界性难题,只有孟加拉的尤努斯运用陌生环境一次博弈但熟人环境会是多次博弈的实践尝试普惠金融而获得成功。我国从2005年开始也引入普惠金融理念,但施行中进展不大,为什么我们当前的金融资源并不能做到普惠性呢?答案是金融的运作环境不同,结出果实也不同,就像南橘北枳。
普惠金融的概念是银行能有效的全方位的为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这就要接触那些难以获得金融资源的群体,按理说金融效率的提升也是由原来不在银行服务范围的客户逐渐被纳入的过程,对银行的发展绝对是好事,但现实中一些大型银行的盈利水平的高低反映在对高净值客户的争夺上,而业务下沉的银行并不看重高净值客户,对客户资源多是采用集腋成裘的原则。
新生的村镇银行在农行、邮储、农商行这些经营多年且有很多固定客户群体和特定的服务群体的挤压下,几乎没有多少生存空间。本来国家想通过扩展银行机构来充分竞争,能给农村送去优质的服务,但现实很无奈,想站住脚跟就必须对农村的金融需求最大限度的放宽,而这种放宽无疑会造成对村镇银行致命性的打击。我国的信用制度不完善,对信用缺失的人制裁不力,有些人还借此借贷不还获得好处,使得一些农民纷纷仿效,大多数村镇银行因此经营也出现异常的困难,贷款不良早已突破银行业设定的红线之外,若按理论测算也属于倒闭序列。而正因为陷入经营困境,村民口口相传更对其避而远之,村镇银行难以获得后续资金来稀释信贷上的不良,所以很多村镇银行已经到了经营不下去的境地。通过村镇银行的实践,使我们看到了普惠金融在中国这种熟人市场里面显得危机重重,这到底是哪些因素在影响普惠金融的雨露普降?笔者以为当前形势下普惠金融有三大障碍难以跨越。
一是产权制度对普惠金融的影响,我国当前的产权制度是因为城乡产权制度的巨大差别引发当今农村金融生态的割裂。农民对集体土地只有承包经营权,现在政策放宽可以流转给其他人经营,但农民只能获得土地经营收益,并不能转让土地。对自己的宅基地也只有使用权而没有处置权,这种权利上的残缺使农村村民没有城市那种市场化程度高的房地产交易制度,所以也缺失真正意义上的那种产权保障。如果农民把这种具有保障功能的财产权作为抵押物,因为难以处置而使银行也不愿接受。反过来看也正是因为农村产权市场化不足,即使村民从银行拿到贷款,倘若不还,银行也没有办法通过法律路径来维权,那么谁又会认真提高生产效率来挣钱还贷呢?所以是这种制度安排给当今的普惠金融带来了那种难以解开的死结。
二是信息制度的建设对普惠金融的影响。银行经营的好坏主要是控制风险的能力,控制风险首要就是要掌握对称的信息,虽然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对信息的透明化带来无尽好处,但对农村客户群体的覆盖率暂时还是微乎其微。另外农村银行招工并不是就地取材,员工来自五湖四海,缺少那种微妙的原生态信息链条,普惠的基础没有了,银行在农村被阻隔成“信息孤岛”。
三是银行成本核算对普惠金融的影响。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在于主体和受体都要遵循金融活动的基本逻辑,银行作为主体考虑的是自己收益,普惠的受体是民众,但民众往往把普惠金融误解为“受惠”。其实国家并没少给农村民众的资金投入,早先政府补贴与普惠金融混淆难分。扶贫贴息、免息贷款、农村危房改造、水坝沟渠的财政补贴、还有各种其他农林牧副渔的补贴,这些眼花缭乱的惠民政策使国家投入很多。但那些投放到农民手里的资金,一部分是通过银行,另一部分是通过财政,通过银行投放的到期银行肯定要收回,只是利息一般由财政来补贴。通过财政投放的一般多是无偿送给民众的,但民众难以分清什么要偿还什么不用偿还,以为到了碗里都是“菜”,尽管银行投放前一再申明那些扶贫贴息贷款到期一定要归还的,但民众看到“扶贫”二字以为就是政府帮扶。再说扶贫贷款的客体多是政府筛选来指定投放,筛选的客户也多是贫困线以下的群体,所以他们更有理由认为银行那些投放款项一定是代替政府投的,这些因素导致银行那种扶贫性质的信贷沉淀的几率要大于其他贷款,影响银行的资金运用和成本核算,银行当然不愿意因普惠而使自己受损。
以上三大因素是当前影响普惠金融施行的主要原因。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经济条件又有很大差别,西部与东部、城市与农村要均衡的发展,就要靠普惠金融全覆盖来弥补各地经济条件的缺失,而今这个意识已经形成普遍共识,现在虽然有各种形态阻碍着普惠的具体操作,但各层也逐渐在着手解决普惠中遇到的难题,农村正如火如荼地搞确权登记,其实也是在尝试破解那种制度死结。但确权登记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成功,它需要不断的摸索,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实践。然而时不我待,中央脱困的目标近在眼前,普惠金融要想突破,只有在制度层面、信息层面、保障银行利益层面来加快改革步伐,破除障碍,使普惠的名词不再是一种“虚”词。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建筑业“大象”有望重新起舞 下一篇:人民币汇率为何上蹿下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