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备覆盖率是银行业的重要指标,不能单纯降低监管要求,而应督导商业银行强化信用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提高贷款质量分类的准确性,实施更有针对性的监管指标动态调整
近段时期,一些“国字头”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指标逼近监管红线,引发行业内外关注。拨备覆盖率是银行业的重要指标,借此能分析银行财务是否稳健。鉴于该指标的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不能单纯降低监管要求,而应督导商业银行强化信用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提高贷款质量分类的准确性,实施更有针对性的监管指标动态调整。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整体趋势是由升转降,其变化带有明显的周期性特点。2009年末,全国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首次高于150%,2012年末达到峰值295.5%,之后保持下行态势,2016年一季度末已降至175.03%。不过,当前银行业整体风险抵补能力保持稳定。
拨备覆盖率变化的背后,是宏观经济的变动。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和经济结构调整,一些商业银行在前期积累的风险逐步暴露,不良贷款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靠简单做大存贷款规模以赚取更多利润的方式难以为继,其利润增速已从2011年的39.3%降至2015年的2.43%,计提拨备的能力受到一定影响。
在短时间内,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逐渐暴露、盈利承受较大压力的情况依然会存在,但也应该看到一些积极的变化。比如,2016年一季度,银行的不良贷款和关注类贷款增速已呈放缓态势,利润增速有所上升。这既得益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个人购买改善性住房等产生的信贷需求,也是商业银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水平的结果。随着中国经济的企稳,拨备覆盖率的下降可能继续呈现收敛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完善监管。
一是加强信用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既要防止新增不良贷款,加强对重点领域信贷风险的监测,降低业务的杠杆率,消除风险隐患。也要压降存量不良贷款,加大盘活、重组、转让不良贷款的力度,积极探索通过证券化方式实现不良资产处置。
二是提高贷款质量分类的准确性。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质量五级(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分类的准确性仍有待提高,“剪刀差”现象(即逾期90天以上贷款余额大于不良贷款余额)依然存在。贷款分类偏离,自然会导致拨备覆盖率有所偏差。
三是实施针对性的监管指标动态调整。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和资本充足率都较高,并不存在统一下调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的基础。但针对个别指标低于或临近监管要求的银行,应加强研究分析,对其加权风险资产、贷款、不良贷款、利润等各项指标的变化,以及信用风险防控能力、不良贷款处置计划进行全面考量,实施针对性的监管指标动态调整,以引导其实现防控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