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银行业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 |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点击数:502次 更新时间:2016/3/4 8:38:53 | 中国银监会日前召开工作会议并确定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等6家银行作为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首批试点机构,总试点额度为500亿元。据了解,中行山东分行的首单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规模目前已经进入评级阶段。
早在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乃至国家税务总局等机构出台了一系列与信贷资产证券化相关的法规。受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出于金融系统安全的考虑暂停了国内资产证券化试点,直至2012年5月才重启。
据了解,虽然在2012年重启资产证券化业务,但不良资产证券化方面却没有实现突破。直到今年1月份银监会的这次会议,监管层在会议上明确提出将不良资产证券化作为重点工作之一。
改善银行资产负债表
根据银监会发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44万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7%。截至去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已经连续17个季度上升,不良贷款率连续10个季度上升,不良“双升”使得商业银行经营持续承压。
中投证券研究总部首席行业分析师张镭认为,目前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超过1万亿,首批试点规模不足上市银行不良贷款总量的5%。“尽管对于银行资产质量不会带来明显的改善,此次试点释放出积极信号,银行也将会有更多的渠道化解不良、提升资产质量。”张镭表示。
张镭认为,上市银行发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可以减轻不良压力,缓解不良风险。他认为,依循资产质量的筛选逻辑,经营稳健的浦发银行、建设银行以及资产质量压力较小的宁波银行等城商行具备较好的投资价值。某城商行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根据他的了解,城商行对不良资产证券化普遍持欢迎的态度。他表示,核销等传统的处置方式作用有限,并且会减少银行利润,不良资产证券化能丰富管控、处置不良资产的手段和方法。虽然在他看来,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是目前的权宜之策,帮助商业银行“以时间换空间”,恢复市场信心,所以后续的政策引导非常重要。
“发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有助于银行业加速处置不良资产(不良核销程序较为繁琐),减轻拨备压力,降低商业银行隐藏不良的动机,缓释银行业不良风险。”民生证券银行业研究员廖志明对本报记者表示。
不过,中信建投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杨荣认为,不良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的贡献主要在资产负债端,对利润端贡献非常小。而且只有不良资产证券化规模达到一定幅度后,对资产端的改善才能够显现出来。张镭认为,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500亿,依然较小,尚不能够对银行资产端构成多大的利好。
挑战AMC的主营业务
“相较于转让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即‘坏账银行’),商业银行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可以获得更高收益,利于减轻业绩压力不良的加速处置有利于银行业重新将重心放到业务发展上,提升盈利水平。”廖志明表示。
2006年开始,四大AMC中的信达资产和东方资产对以证券化方式处理不良贷款进行了探索。据统计,截至目前,四大AMC总计发行了9期资产支持证券(ABS),其中,在资产证券化首轮试点的2005年至2008年,信达资产发行两期,东方资产发行1期,2014年,华融资产发行两期,东方资产和长城资产各发行1期,而到了2015年,长城资产、华融资产各自发行了1期。
在商业银行方面,中国建设银行也在2008年时成功发行了“建元2008-1重整资产证券化信托”项目,资料显示,该证券化产品的“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向投资机构公开发行并上市交易,“次级资产支持证券”则向与建行关系密切的信达资产定向发行,且在“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本息偿付完毕前不得转让。
廖志明认为,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预计不会对四大及地方AMC业务造成太大影响。AMC可利用其对不良的专业水平来投资不良证券化产品,参与认购产品劣后级。未来,预计AMC也会通过证券化方式来处置收购的不良资产。
收购和处置不良资产是AMC的主营业务。相比商业银行,AMC更注重回收的时效性,而对商业银行来说,处置不良资产是为了缓解资产质量压力,降低表内风险等。在产品的实际发行中,AMC会选择自持部分的次级,以提升产品的吸引力,对于现阶段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行初衷而言,商业银行可能会选择自持仅监管要求的部分次级,从而实现成功出表。处置力度不同,AMC在处置不良方面,具有更多的经验和渠道,仅仅会将证券化作为一种可选路径。
配套仍需完善
自2002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全面正式推行贷款五级分类方法。其中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属于不良贷款的范畴。业内人士认为,适合进行资产证券化的不良贷款,至少应该是可疑贷款以上的级别。
记者从监管机构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规定了解到,虽这些法规未明确对不良资产证券化进行限制,但可以看到对基础资产的选择上,包含稳定可预期的现金流收入,此外对资产质量、产业政策导向也有相关的要求。从不良资产的结构并且结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目前一些产能过剩行业的不良资产不一定适合参与证券化。
杨荣认为,不良资产证券化还面临着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的支持及信息披露要求等多方面的不完善。主要包括会计准则配套设施(能否出表);税收规定配套设施(须消除或尽量避免重复征税;明确交易行为及所得的性质认定);信息披露配套设施;二级市场流动性尚缺等方面的有待完善之处。
“当然,优质资产的证券化应该是资产证券化的主流。但即便是经济上行期,银行也有处置不良贷款的需求。”廖志明说。他认为,不良资产证券化应该成为商业银行今后处置不良资产的一种重要的市场手段。
相比优质信贷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存在信息不对称,风险较高等缺点。廖志明认为,为吸引投资者,不良资产证券化可采用“优先-劣后”结构化设计,且可以由发行人进一步对优先级进行增信。他预估,首批试点可能与2008年前实施的4单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做法类似,不会采用与优质资产打包的方式。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民企如何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机会 下一篇:闫冰竹:抓住供给侧改革机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