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炒民营银行是金融改革歧路
热炒民营银行,是走错了金融改革之门。
所谓金融市场化,指的不是办多少家民营银行,办多少家小贷公司,而是指是否所有的资金得到一视同仁的待遇,是否严格遵守同一种游戏规则,至于银行应该服务谁,如何服务,由银行自己说了算。
中国银行业的顽疾是,规则不公平,信用不健全,大办民营银行无法解决这两大顽疾。
中国银行业与储户之间地位不平等。银行业以规模取胜、靠利差生存、资产质量堪忧,主要是由于银行与储户之间地位不平等。靠利差生存不是原罪,从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时代开始,就靠利差生存。当时的犹太人以生意人的鹰眼,把金银币投入亟须资金的海外开拓企业手中,利润、风险自担,如果投资的远洋船从东南亚运送香料回来,就一夜暴富,如果不幸遭遇风暴,则血本无归。当时的高利差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经济发展贵金属货币跟不上,产生高负债时代的通缩;另一种则是高风险下的高利差,高利差是为了弥补远洋时代不可测的风险。高利差是市场选择,而利差多少则是讨价还价的结果。
我国银行的高利差令人汗颜,几乎全靠父爱主义者的呵护之手,人为地压低存款利率、提升贷款利率,进行刻意的利益输送,把利益从储户的小碗抢到银行的大盆里,最终以廉价贷款的方式进入政府有意扶植的企业。我国银行利率逐步放开,依然是按照有利于银行、风险可控的方式试行,存贷款利率上下限的设置,非常赤裸地体现了银行的霸权,现在贷款利率放开而存款利率不完全放开,是在货币相对收紧情况下,避免银行竞争、保护银行利差的手段。
利率不市场化,金融游戏规则不公平,就不可能有金融业的市场化,就算成立了7000家小贷公司,就算成立几家大型民资银行,不过是在行政保护之伞下的舞蹈,培育出多几家贪婪的高利贷从业者。
另一个改革的重点是信用与风险定价机制。撇开银行对国有企业、地方政府的体制性偏爱不谈,我国大中型银行大量廉价贷款给国有企业、地方投融资平台,最根本的原因是,无法准确评估众多市场化企业的信用与风险。
国有企业、地方投融资平台都有政府背书,这些企业信用不彰,可背后的地方政府永远存在,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因此信用评估变成对地方政府的信用评估。在行政权力色彩浓厚之处,在信用不彰之时,信用无法评估就会吊在政府信用这棵大树上。
信用越差,信用评级质量越糟糕,金融定价也就越差,最终形同虚设。这样的信用土壤,靠成立两三家大型民营银行就能解决问题吗?目前中国对个人、中小企业局部信用评级质量较好的,是电商金融的大数据分析,以及小型地方银行对本地客户的分析。正因为如此,笔者才对这两种金融模式投以最大的热情。
风险定价与信用定价相同,中小企业存活率不高,风险极大,银行为覆盖成本和或有亏损,贷款利率当然高,此时要发展的是各种投资基金,电商金融,以及面向当地的小银行,结合美国与德国模式之长,站在智能时代前沿进行跨越式发展,靠成立大型民营银行同样解决不了问题。
没有大数据,没有金融从业经验,没有可以证实的信用定价业绩,一心想往金融行业冲的资金,是投机资金,只会让中国金融业更糟而不是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