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社会上闲散着大批待业青年和成千上万的回城知青需要就业。因此,安置待业青年已经成为当时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对此,工商联、民建的许多政协委员多次向政协提出广开就业门路,培养就业能力的提案,要求各地成员为安置就业工作尽自己一份力量。这些提案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工商联、民建立即行动起来,积极推举原工商业者中的能人,协助街道办事处举办、整顿集体企业,扩大待业青年就业。
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工商联通过多种渠道安置待业青年:推荐成员协助街道、企业、机关、团体、学校兴办或整顿集体企业,其中以协助街道的较多;由工商联的投资服务公司(爱建公司)与有关部门投资合办集体企业或自办集体企业。在1983年8月举行的全国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安置城镇青年就业先进表彰大会上,工商联、民建系统7个单位和4名个人受到表彰。
兴办教育开展专业培训。全国工商联的教育培训工作早在1979年已开展。198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3月,全国工商联、民建中央形成《关于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建议书》上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这份建议书中提出要利用自己的人才优势,组织“工商专业培训服务中心”,兴办教育开展专业培训活动。1981年6月,全国工商联和民建中央召开了培训工作座谈会,提出了“扬长避短、拾遗补缺,稳步前进,讲求实效”的方针,对培训工作中的许多具体问题提出了指导意见。会后,各地工商联、民建先后建立了培训工作机构,培训工作逐步发展起来。
截至1983年3月底,工商联、民建举办业余学校、进修学校、补习学校、业余中专、全日制职业学校等各类学校61所,1196个班级,学员7.97万人。举办单科班、全科班、短训班、文化补习班、自学高考班、电大辅导班等各类培训班877个,学员4.19万人次。工商联、民建成员讲课的有1123人,听课的学员有28.18万人次;在专题讲座授课的有158人,听讲的学员有2.81万人次;在工作岗位上传授技术、带徒弟的2549人,受教的学员有3.22万人。在教学和培训工作中,工商联、民建成员自编教材12类562种,有些教材还公开出版发行。培训方式也有新的进展,除办各种学校、训练班外,还办了巡回讲座、送教下厂、函授、智力支边以及结合咨询进行讲解和操作培训。
全国工商联通过兴办教育和多种渠道安置待业青年的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关注。总结推广典型,是工商联开展好这项工作的成功经验。
杭州市工商联、民建利用落实政策发还的原“钱江中学”办学积余资金30余万元,又在成员中筹集一些经费,创办了“钱江业余学校”,为社会培养急需人才,并利用工商联、民建举办、协办的企业帮助他们实现就业。他们的办学安置就业经验,在全国不少报刊、电台都有报道,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扬。
上海市工商联、民建根据需要与可能,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发展工商专业培训,促进待业青年的安置工作,形成了教育培训、就业安置一体化格局。截至1984年4月,上海市工商联、民建培训、协助各区安置回沪知青1万余人。
长春市工商联总结和推广了结合企业发展需要培训和安置待业青年就业的经验,以自筹资金创办的工商联联营企业公司为依托,培训安置待业青年。据不完全统计,1982年至1985年,长春市工商联、民建成员230多人协助兴办或整顿集体企业170多个,培训安置待业青年3.2万多人。
湖南省常德市工商联、民建针对当地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几个老大难问题,开办了中药材、会计、无线电、电视机修理训练班,培训人才,并协助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取得效益。1982年12月《中共中央统战部关于民建、工商联开展经济咨询服务工作情况和今后的意见》,称之为“小有小特长”的典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