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山东炼油化工协会与东明石化发起成立了“中国石油采购联盟”(下称“联盟”)。
该联盟的成立,旨在组织有进口原油配额的地炼企业建立集中采购进口原油平台,实现集中采购、一致研判、统一价格、集中结算、集中贷款、按各自配额分量使用。
山东是中国地炼企业最为集中的区域,同时也拥有全国最大的地炼产能,但原油采购一直受制于“三桶油”,让众多地炼企业不得不“仰人鼻息”。走出去“觅食”成为地炼企业的无奈选择。
两年前,李湘平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提出,从“提质增效以及打破垄断”的角度来讲,要给予地方炼油企业原油进口资质。
如今,这一呼吁得到了实现,2015年,国家逐步放开了地炼企业的原油进口资质,截止目前,已经有23家符合规定的地方炼厂申请使用进口原油,12家获批进口原油使用权,10家地炼企业获得原油进口权。
这意味着我国地炼企业原料采购方面不再依赖“三桶油”。
不过,此前由于缺乏统一的采购平台,众多炼油企业在国际原油采购方面“各自为战”,互相竞价竞争行为时有发生。
联盟轮值主席、东明石化集团副总裁张留成曾表示,面对国际油价的大幅下降,已经有不止一家地炼企业在原油采购上出现违约,虽然地炼企业选择违约损失的保证金可能少于接收原油遭受的损失,但对国际卖家来说这意味着中国企业不讲信誉,未来会提高相关标准,从而不利于国内整个行业的发展。
通过“抱团”以联盟的模式采购,可以避免多家地炼企业无序竞价行为,避免不良竞争,也能集合各家力量以“大单”的方式提升中国独立炼厂的议价能力,从而获得话语权,降低原油价格和结算成本。
对于该联盟的成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首先肯定了此种模式,不过他同时提醒说,地炼企业联合采购要避免与国内油企(三桶油)互相抬价竞争,之前一直没有放开地炼企业石油进口权,就是处于此方面的考虑。
不过,李湘平认为,市场垄断肯定是要打破的,联盟的成立对“三桶油”没有任何影响,也不是挑战,而是是共同合作、发挥协同作用“走出去”。采购成本降低对“三桶油”也有利采购成本高低是一体的,所以央企、民企“走出去”是合作关系。
有业内分析人士称,随着原油进口权的松动,国内地炼企业将获得更多原油进口配额,但国内产能过剩的形势依然严峻,未来,众多地炼企业或将出现由“吃不饱”转为“消化不了”的尴尬局面。
李湘平表示,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要求,重点是炼油企业的转型升级、传统企业的升级改造,全国炼化企业都在进行这项工作。中石油、中石化等央企也在升级,达到原油进口资质的企业也必须升级。
目前能源需求增幅放缓,淘汰落后产能是2016年五大任务之一,而且排在第一。山东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根据2014年全国炼油普查发现,全国200万吨以下的落后产能有1.2亿吨,其中民营企业占6000万。而2015年已经淘汰了4000万,预计2016年将全国民营企业落后产能淘汰完毕。”李湘平告诉记者。
此外,在谈及民营炼化企业的瓶颈时,李湘平表示,之前受到国家政策限制,原油进口权放开后,现在主要受资金、技术和员工素质制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