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企业竞争力的显著增强,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水平日益提升,整体实力逐步增强,“走出去”成绩令人欣喜。
一是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刷新纪录。2002年至2013年,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由27亿美元飙升至901.7亿美元,增速远超同期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速和实际使用外资额年均增速。2013年,我国对外投资迎来了黄金时期,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09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371.4亿美元,同比增长17.6%;新签合同额1716.3亿美元,同比增长9.6%,新签合同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685个,合计1347.8亿美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78.5%;派出各类劳务人员52.7万人,较上年同期增加1.5万人。截至2013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257亿美元。
二是能源资源领域已非投资首选。近两年,中国企业“走出去”更多倾向于品牌国际化、技术升级与市场拓展,对外投资涉猎领域较为广泛,流向集中。2013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采矿业、批发与零售业是我国对外投资前三甲,投资额总占比高达70%以上。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位居首位,投资额占比接近一半。
三是欧美国家投资吸引力增强。近年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较大变化,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特别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实力显著增强,加之人民币升值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意愿日益强烈。2013年,中国内地对中国香港、东盟、欧盟、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日本7个主要经济体的投资,占同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2.6%。
四是“走出去”的方式和主体更趋多样。从投资方式上看,目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方式多样,绿地投资、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创办产业园区等均有所涉及。2013年,我国企业共实施对外直接投资并购项目397个,实际交易金额513.7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335.7亿美元,占同期投资总额的37.2%,涉及制造、租赁与商务服务、批发与零售等10多个领域。从投资主体上看,民营企业的投资占比不断增加。联想、吉利、东风、复星药业、华大基因等一批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纷纷“走出去”,优化了我国对外投资结构构成,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不断提升。
二
企业“走出去”和国际化的战略目标包括寻求更低的成本、更广阔的市场、更充足的要素资源、更先进的技术等。总的来看,我国企业“走出去”和对外投资发展历程较短,经验较为不足,总体收益并不理想。当前,影响和制约企业进一步提升“走出去”质量,打造高水平跨国公司的主客观因素仍然比较突出,亟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首先,全球投资环境的不明朗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诸多不确定性。目前,全球经济仍处于寻求持续复苏的关键时期,国际有效需求总体不足,欧债危机阴霾未散,贸易保护措施层出不穷。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导致我国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陡增,遭遇贸易壁垒的可能性增大,企业投资风险增加。
第二,竞争失序问题严重影响企业“走出去”的效率与效益。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发展快,势头猛,但较为遗憾的是,不同的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或并购目标常常趋向一致,相关企业之间往往缺乏沟通与合作,严重影响对外投资整体效益。
第三,国际化能力不足制约企业“走出去”的整体实力提升。对外投资最终是企业决策,关乎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企业必须有极强的国际化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发展壮大。从战略目标规划能力角度看,中国企业国际化总体起步较晚,一些企业在走出国门前,缺乏对外投资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不清晰,随机性较强,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从国际化治理能力角度看,我国企业在大型投资管理、大型投资资本运作等方面都缺乏相关经验。在直接面对国际市场时,往往按本土化的模式进行管理,存在管理上“水土不服”、对市场反应滞后等现象。此外,我国企业对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外资政策、文化背景、消费特点等各方面都缺乏细致的了解,容易造成管理上的问题。从国际化人才储备角度看,目前,我国企业“走出去”缺乏明确的国际化人才定位,企业吸引、获取并成功留住优秀国际化人才的能力明显不足,在人才发展和培训机制方面有待加强。此外,我国企业国际化在品牌、风险、社会责任、企业文化、创新模式等多方面的能力上,也存在较大欠缺,这些都是严重制约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因素。
政府部门及相关中介服务体系的不足和缺失,无法适应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和要求,同样形成制约因素。
三
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一方面需要企业苦练内功提升能力,另一方面,需要相关机构健全体系做好服务。只有共同努力,多管齐下,才能形成助推企业成功实现国际化梦想的强大推动力。
其一,企业要积极通过内部建设全面提升自身国际化能力。一般而言,企业国际化过程可划分为5个阶段,即本土经营——出口导向——国际拓展——全球布局——世界公司,成为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不可能一蹴而就。企业从本土经营阶段到最终成为世界公司,市场范围不断扩大,分支机构持续扩张,竞争能力日趋增强,在各自领域的行业地位稳步提升,具体不仅表现为出口更多产品、承包更多海外工程或收购更多国外项目,更是要做到研发、制造、营销、服务等全产业链的国际化发展,实现资产、员工、收入利润的全球分布。企业需要在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加强在战略规划、管控、人力资源管理、品牌管理、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对于处于出口导向阶段的企业,国际化业务相对单一,对管控、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社会责任等能力的要求相对较小,企业应首先对自身水平、定位和发展战略进行审慎评价和规划,积极开展品牌知名度建设,注重国际风险管理。对于处于国际拓展阶段的企业,企业开始在海外输出产业链的部分核心环节,海外资产和员工规模已达一定比例,但仍以国内市场经营为主,这一阶段企业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治理结构和国际风险管理,加强国际化经营团队建设,培养跨文化管理人才,注重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当企业发展到全球布局阶段,企业面临的风险和利益相关人都更为复杂,要对企业面临的市场机会、战略选择和发展方式等进行定期审视,建立动态的优化机制,包括及时的调整和退出机制,不断提升企业国际化管理和运营所需的各项能力。同时,企业也要注意结合所处的行业特点调整和提升国际化能力,特别是要在国际化品牌管理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体现出行业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以制造业为例,消费者偏好是决定企业发展命运的决定性因素,在提高产品质量、创新产品性能的前提下,提升品牌全球认知度、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就成为企业国际化初始阶段就需要明确的目标和重要任务。
其二,政府部门要认真为企业提供有力支持和系统服务。管理方式方面,探索改革企业审批制度和管理机制,逐步消除目前仍然存在的体制弊端。扶持政策方面,继续运用财政政策,建立多项专项资金和基金,支持对外投资合作重大项目,进一步完善对外合作的税收管理,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融资支持力度,加强诸如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融资支持,充分发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政策性保险机构为企业“走出去”的保驾护航作用,支持商业性保险机构提供对外投资合作保险服务。保障服务方面,更好地履行指导和服务职责,建立咨询服务和联络平台,打造风险防控体系,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更加及时、准确的国际市场信息和风险防范预警。同时,充分发挥现有正规教育资源优势,培养更多适应海外投资需要的专业人才。
其三,中介机构要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做好咨询服务工作。一方面,综合研究对外投资重点国别和行业领域的市场信息和国情变化,为企业国际化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咨询和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加强与各国相关机构的合作,共同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和影响力,为企业在海外投资排忧解难,尽可能地避免企业利益遭受无端侵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