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京津冀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日前在河北石家庄举办,51个重大项目现场集中签约,总投资约2900多亿元。这其中,不仅有央企、国企,更不乏民营企业的身影。虽然民营经济有劣势,但其创新活力强、体制机制灵活,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下,京津冀三地的民营经济正迎来快速增长期,逐渐成为京津冀三地产业转移的生力军。
京津冀产业转移频现民企身影
由工信部、北京市政府、天津市政府、河北省政府共同举办的2015京津冀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日前在石家庄举办。京津冀地区知名企业、长三角、珠三角知名企业以及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等齐聚河北,51个重大项目现场集中签约,总投资约2900多亿元。
至此,自今年6月该系列活动启动以来,共有150个项目在河北“落地生根”,总投资额超过4500亿元。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这些项目除了央企、国企,还有很多民营企业的身影,民营企业的投资规模正逐渐上升。
据介绍,此次产业转移对接合作的参与企业、单位众多,既有央企、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又有民营企业,签约的项目多、质量高、带动力强。虽然集中对接签约只有两天时间,但从下半年开始,河北省已与国家有关行业协会、京津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等进行了多轮前期招商对接,未来还将有更多项目签约落地,必将对优化京津冀产业布局、促进河北产业转型升级产生深远影响。
此次对接会签约项目包括10个工业园区类项目、10个以大数据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类项目、10个高端装备制造类项目、10个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类项目、11个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类项目等共51个重大产业项目,以及8个分会场的近百余项目,河北省多地收获颇丰。
对于京津冀产业如何顺利完成转移对接,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肖金成表示,河北省应加强与京津对接、拉长产业链条,共建产业园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引进京津人才,还应注意发挥本地央企和军工、民企的作用和活力。
京津冀民营经济迎来快速增长期
“相比其他地区,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有其特珠性。因为在这一区域政策的力量非常强势,国企有着很多先天的优势,国有经济的力量非常强,民营经济的发展相对较为弱势。”天津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蔡玉胜表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一直以来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环境。
“民营经济,实际上是京津冀市场主体的主要代表,在京津冀发展中,有着国资、外资等不可替代的作用。”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认为,以前京津冀地区诸多领域都呈现国营经济垄断的局面,留给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较小,造成了相比于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民营经济从数量及质量上都远远不足的局面。
“伴随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京津冀地区民营经济正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以天津市为例,今年前三季度,民营经济的增速超出天津市整体增速近4%。”蔡玉胜分析认为,民营经济的市场敏感度较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出台后,给民营经济带来的利好。
“对于民营经济而言,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创新’是决定未来发展的关键。”张贵说,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以来,地区协作越来越多,给民营经济搭建了全新的发展舞台。原有的诸多国有经济限制类领域也开始像民营经济敞开,交通、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PPP模式等民营经济发展“利好”正不断涌现。但民营经济想要得到快速发展,首先应打破自身的惯性思维以及陋习,努力适应“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新趋势,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真正把握住机遇。
“产城”融合民企作用不容忽视
每一次挑战,其实都是一次机遇,就看企业如何去把握。尤其是民营经济,其创新活力强、机制灵活,如果“战略”与“战术”得当,抓住机遇能够大有作为。这其中有不少鲜活的案例。
张贵拿民营企业华夏幸福基业举例进行了说明。在房地产大洗牌的时期,河北固安的华夏幸福基业产城融合项目,把房地产开发、产业集聚、民生等融合在一起,不仅企业自身得到了发展,也带动了更多企业及产业的发展。
北京经开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周世义认为,对天津、河北而言,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难点从根本上说是软环境的缺失,产业转移绝不是一纸行政命令就可以完成,与北京相比,无论是天津还是河北,最大的不同其实不是硬件环境,而是企业发展的软件要素相对匮乏。
“园区从单一的产业功能向‘产城’融合的方向发展,是解决区域软环境缺失的最佳途径。”周世义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产业园区的核心并不是园区的硬件,而是产业。他介绍说,产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组织,是在合适的环境中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调度。人力资源的需求、交通和物流的需要、合适的环境,这些都超出了单一的产业功能,而向城市功能延伸。
同时,现代产业的发展对产业园区综合性的要求也更加突出,这是因为,现代的智力密集型产业,早已经摆脱了纯粹依靠资源和劳动力简单加工就能完成的阶段。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分工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各类中介的存在、资本的大量流动都是现代产业的重要特征。产业自身的特征也推动着园区必须向综合性方向发展,逐渐具备城市的各项特征。
“有产有业,有工作、有生活,这些已经成为产业得以存活的前提基础。”周世义表示,因此产城融合也就顺理成章。
打造一个区域产业发展的软环境,民营企业有着先天的优势。未来,京津冀区域也许将形成诸多产城融合的产业集聚区,并以此为支撑点形成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民营经济在其间的作用不容忽视。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想要发展必须依靠创新来实现。政府要做的事情其实也很简单——让位于市场,充分发挥‘权力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两个清单的作用,营造适宜产业发展的环境即可。”张贵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