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对地方政府平台公司再上“紧箍咒”。
据媒体报道,国务院日前下发〈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规范政府举债融资制度。开明渠、堵暗道,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
这对平台公司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对地方政府来说,也是迎头痛击。因为,从地方政府成立平台公司的第一天起,所赋予的主要职能,就是融资。不然,也不会称之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此基础上,才会考虑建设、经营和运营。也正因为如此,几乎所有地方的平台公司,都是没有效益的,或者说效益寥寥无几。
没有了融资职能的平台公司,将是一种什么状态,应当不难判别,甚至可以说,已经沦落为一个摆设了。
现在的问题是,要剥离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遇到最大难题,就是巨额债务如何处理。要知道,一旦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失去了,巨额的债务就有可能成为风险了。因为,绝大多数的平台公司,都是依靠借新还旧维持的,而且,融资的成本都相当高。更别说,近几年是平台公司的还债高峰期。被剥离了融资职能,平台公司还如何维持正常运转,如何确保资金链不断裂呢?
也许有人会说,意见明确提出,可以通过发行政府债券的方式解决。问题在于,对绝大多数地方来说,平台公司所需资金都不是一个小数目,依靠政府发债能否满足企业正常运转需要,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而且,按照目前债券市场的实际情况,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是否有投资者购买,能否及时发行出去,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我们担心,在政府发行债务工作尚没有完全启动的情况下,剥离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面临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可能产生的资金链断裂风险也是存在的。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平台公司绝大多数都存在着比较广泛的互保联保现象。一旦一家公司资金链断裂,就有可能产生严重的连锁反应,形成区域性债务风险。
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地方为了应对中央可能出台的限制平台公司融资政策,已经有相当一部分通过改头换面的方式,将平台公司改名为其他类型的公司,不再挂平台公司的帽子了。那么,如何界定平台公司,也成了非常重要的方面。否则,平台公司都可能会游离于监管之外,继续承担着为政府融资的职能,继续进行债务扩张。所以,在政策正式实施之前,对平台公司的性质进行准确界定和确定,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避免让“老实人”吃亏,让换了马甲的平台公司继续承担政府融资职能。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也在积极探索平台公司转型的思路和办法,试图让平台公司能够具有自身造血功能。但是,从实际操作情况来看,由于债务负担过于沉重,且缺乏有效的资金偿还渠道。因此,转型的难度也相当大,效果也很不明显。更多情况下,只是将政府资源进一步注入到平台公司,让平台公司的融资能力更强一些,回避眼前风险的空间更大一些。实际上,平台公司的风险一点没少,转型的目标也是一片混乱。
必须注意的是,对平台公司的转型问题,关键并不在平台公司,而在政府,亦即政府如何从过度重视城市建设、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中解放出来,真正做到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办事,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好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目标,协调好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而不是为了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将平台公司的融资职能发挥到极致,而将偿债任务艰巨全部交给后人。
事实也是如此,不仅是平台公司,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等,也只要政府的职能转变了,政府具有全局眼光和长远目标了,按照目前地方政府可调用的资源,才有可能有条件化解平台公司的债务风险。遗憾的是是,从目前地方制定的国民经济发展目标来看,似乎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政府债务的风险,意识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更多情况下,还是将发展的眼光紧盯在城市建设和房地产等方面,只要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只要城市建设步伐慢了,经济指标也就下来了。这确实是十分令人担忧的问题。
应当说,以强硬的手段控制地方债务,剥离地方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是完全必要的,也是符合目前政府管理要求的。但是,剥离政府融资职能以后的平台公司,到底如何转型,也应当出台一些具体的要求和措施。因为,限制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帮助地方政府解决好债务问题,解决好发展思路问题,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和可持续问题。如果平台公司的问题真正解决好了,也就在如何理清发展思路、解决发展观念方面迈出十分重要的一步。
平台公司的转型,也是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发展转型的缩影,愿这样的转型能够成为地方政府转型的一种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