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在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召开的座谈会上,北京桔子酒店CEO吴海连说了两个“没想到”,没想到总理能收到这封信,更没想到受邀进入了中南海。一个多月前,吴海在网上发表了写给总理的5000字长信《做企业这么多年,我太憋屈了!》,痛陈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遭受的来自基层政府部门的种种不公正待遇,此后,这封信“惊动”了三位国务院领导: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国务委员杨晶,均作出批示。
吴海的遭遇,应该是不少企业家的共同经历。应当说,近两年来,简政放权收到了较好效果,截至2015年3月,注册一家公司由原来的平均用时25.59天减少到14.29天,平均每天新注册企业由改革前的6900户上升到1.06万户。不过,尽管政府伸向市场的无形之手受到了遏制,市场创造活力得到了释放,但从吴海的公开信引发巨大反响可以看出,目前简政放权还只是一种粗线条改革,企业家每天所面临的问题远比少掉一些审批事项要复杂得多。
比如,吴海在公开信中提到的标准问题:基层政府部门执行政策规定标准不一,执法自由裁量权大:由于各个部门之间信息未实现共享,严格走流程下来一般需要两三个月,其间的损失就达300万至400万元。
从这件“小事”就可以看出,标准难统一、信息打不通,背后最大障碍还是地方政府和部门之间的利益,有这个根源的存在,政府职能部门之间争权、揽权的现象就不会停止。这种条块分割监管模式又有可能为权力寻租提供空间,使企业陷入无所适从状态。
作为政府的一场自我革命,当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行到“割肉”阶段,协调部门自身以及部门之间的利益存在很大难度。不少地方,出现了文字游戏,比如取消的仅仅是一些常年不用的审批项目,或者简单地把多个项目合并成一个,只是从数量上看起来减少了,企业还是没有被“松绑”。
基于此,要让企业家不再憋屈,中央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除了数量上的要求,下一步也需要在质量上取得进展。
第一,明确标准。政策标准下放到地方后,地方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实施细则,但是缺乏一个标准,企业无所适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实际上,中央的原则性政策制定出之后,需要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细化实施,这本身没有问题,之所以走样,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的角色扮演与行政伦理没有实质转变。从这一点说,最应该明确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该政策是否理清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边界,能否围绕这一核心,再制定细化标准。
第二,解决部门之间的问题。目前简政放权,纵向上不同部门自有其推进逻辑,但企业家遇到的不少问题都涉及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要让部门各司其职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还应进一步理清部门之间的权力边界:既要避免相互争权谋取部门利益,又要防止扯皮和推诿。
第三,简政放权也要阳光化。现在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从数字上,简政放权喜报频频,另一方面,企业家依旧憋屈。这说明,背后不是没有争议和矛盾,只是没摆到台面上,造成问题实质上没有真正改进。当然,简政放权是否有效、是否真实,要让市场和企业来检验,也需要通过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实现简政放权的阳光化。
诚然,这位企业家的公开信引发舆论和主政者的关注,相信下一步围绕公开信中指出的问题,相关部门会有所回应和行动。但这毕竟只是一个偶发事件,建立检验和追踪简政放权效果的相关机制,倾听到各方的声音,避免政令卡在“最后一公里”,必须跟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