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去北京植物园锻炼、休闲,最喜欢通过卧佛寺西边的竹园到樱桃沟。有一次路过竹园偶然发现,成片的竹林边上的竹子都喜欢往外长。后来再去竹园,发现工作人员用粗壮的绳索试图拉回这些“歪身浪子”,但其中的一些竹子拼命往外就是不肯回头。以后常去,还是这样,见得多了,难免好奇,这是为什么?难道还是竹子要追逐阳光?
可能不是竹子要追逐阳光,因为竹林北面的竹子也在往北长,而且有些种类的竹子是喜阴的。反复观察、琢磨,猜测应该是竹子希望要一些“空间”?带着这个猜测向工作人员请教,他们的回答非常简洁:“他们要地儿呢!”瞧瞧,边上的竹子还真是在要“空间”。
这个理儿放在职场上,就是给员工一些空间。给员工一些空间,增强他们的自主性,是调动他们积极性、产生成就感的重要方面。
给一点空间,给员工有足够的物理空间是最基本的条件。在此基础上,还要求管理者不要天天盯着员工,直接告诉他们应该干什么,怎么干,什么时间干,干到什么程度。除了直接指挥,还要时刻追踪检查。这种情况只适用于下属不想干、不会干的情况。而一般的员工中有多少是既不想干也不会干?
给一点空间,要求管理者对员工的工作进行分类,在员工工作过程可以观察,过程决定结果的条件下,例如流水线上,从事服务的员工,如果员工没有主动性,可以直接监督工作过程。
但是,如果员工的工作过程不可观察,过程决定结果,例如,员工和客户谈判,员工做创意类的工作等,就不要直接监督员工的工作过程,而只考核结果即可。因为管理者要直接监督,要么不可实施,要么实施起来成本太高。这种情况下,更要给员工一些空间。
给一点空间,要求管理者能够让员工在确定工作的目标时有一定的自主权。一般说来,人们常常只会对自己设定的目标负责。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有所作为,总是精心选择他们自己的目标而很少主动地接受他人(包括上司)为其选定的目标,并且为自己所选定的目标承担相应的责任。
成功的话,他们会要求应得的荣誉;失败的话,也勇于承担失败的责任。因此,他们都喜欢研究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而不是依靠运气或其他人来取得成果,但选择目标时会回避过高难度的目标。
为什么是这样?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每个人的较高需要是尊重和自我实现,都希望被尊重,都希望有成就感,都有主观能动性,都希望自己做主,保护自己的自由感,都希望自己有相当程度的选择权和决定权,有权自主确定目标。尊重需要的存在,使人们更加关心被信任,而这一切都是别人认为他们有能力、能胜任、得到尊重的最佳表现和有利证明。
当他们获得这一切,赢得了别人的尊重时,随之也就树立起强烈的自信心、使命感、价值感。这是一种内在激励,它导致了人们对于学习(工作)内容本身的乐趣,会极大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但就工人而言,专业化的分工固然可以提高效率,但它却使员工在工作中只了解其中一个部分,并且只拥有部分技能,从而使员工失去对整体业绩的可见性,工人看不到自己工作的成果,只是一个螺丝钉,不能自主决定干什么,怎么干,甚至创意类的工作也要被监督,慢慢失去了积极性、主动性和成就感。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改变观念。管理者应该改变以往的观念,以为员工只能被动接受安排,他们只是车子,需要管理者。要明确,员工才是工作内容的主人、才是实现工作任务的具体完成者。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不是司机与车子的关系,而是老司机与新司机的关系。
—具备能力、自信。管理者转变了观念,还要有让员工的工作多样化和自主性的能力,需要有不能失去对整个过程控制的自信。
—丰富工作内容。对员工而言,要保证任务的重要性,即保证这项工作对员工生活或其他人工作的有重要的实际影响。保证工作的自主性,即让员工在安排工作内容、确定工作程序方面,有较大的自主权,这样,增加员工的责任感,使员工体会到自己对结果承担的责任。
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使工作丰内容富需要注意:增加员工的技能多样性,即促使员工掌握更多的技能。保证任务的完整性,即在一项工作中保证员工能完成一件完整的和可辨识的任务。只有这样,自主性才有基础,也才有推广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