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国资委摸底僵尸企业:总数超2000家、资产3万亿 | 来源: 点击数:1001次 更新时间:2016/12/23 8:36:49 |
日前,经济观察报获悉,国资委已经全面梳理出中央企业需要专项处置和治理的“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2041户,涉及资产3万亿元。
一个央企人士看来,目前乃至明年处置僵尸企业遇到的最大困难有三点:债务重组、人员安置和资产瓶颈。
在“三去一降一补”过程中,大量“僵尸企业”、特困企业成了去产能的绊脚石,啃食中国经济,影响经济增长,并带来诸多风险。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出台了处置政策和措施,以尽快解决这些企业的出路问题。
处置僵尸企业,各个省进度不一。
今年6月底,浙江省出台《关于处置“僵尸企业”的指导意见》,对“僵尸企业”作出清晰界定:浙江的“僵尸企业”主要是指连续1年以上停止生产经营活动且未缴增值税,或者资产负债率超过100%、连续3年以上亏损且主要靠政府补贴维持生产经营,或者连续3年以上欠薪、欠税、欠息、欠费,或者陷入“两链”风险导致资不抵债且解套无望、长期停产且复产无望、已有投资但投产无望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今年1月至10月,全省共处置“僵尸企业”546家,已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450家年度考核目标任务。
宁夏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产业层次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工业倚重倚能特征明显,市场空间狭小,转型发展的难度和压力都很大。工业底子薄,大中型企业数量少,对促进地区就业、社会稳定起到重要作用,一些企业虽然经营特别困难,但是仍不愿轻言放弃。
银川一个化肥厂因产能过剩“苟延残喘”活着。300多名员工要吃饭,企业不想“死”,所以三年前尝试转型,涉足装备制造、化肥贸易,但总体效益不理想。“把我们的主业去掉,转型没底气。”该负责人说,他们现在希望“老树发新芽”,新项目有一定发展了,才能真正下决心拆除原有设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袁东明认为,解决此类企业的问题需要远近结合。近期,建议各地尽快摸排统计本地区内停产超过1年且复产无望的企业数量,由主要领导牵头,组织地方国土、劳动、法院、银行等相关机构协同配合,集中处理一批停产企业破产。远期,应逐步完善土地、债务、职工安置、企业破产等方面的制度,提升行政能力,提高市场效率。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吴敬琏:合适的产业政策要能够推进竞争 下一篇:2016年11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3894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