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印发《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对今后一个时期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方案》明确,3年左右使实体经济企业综合成本合理下降,盈利能力较为明显增强。
不仅要让实体经济企业的综合成本合理下降,而且要让企业的盈利能力较为明显增强,这既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又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为,降低企业综合成本,能够给企业带来最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降低企业综合成本,对企业来说,所产生的效益,又绝不只是成本所反映的那么简单。降成本工作一旦做好了,企业的竞争力增强,市场份额就会扩大,盈利能力就能提高,研发实力也会增强,综合实力得以提升。更重要的是,还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到实体经济领域。
众所周知,自房地产市场放开以来,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资本撤离实体经济的矛盾就不断加剧。除了房地产市场火热、资本在利益驱动下撤离实体经济,以及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矛盾、竞争更加激烈之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实体经济的负担加重、成本上升,导致实体企业的盈利能力不断下降。
如果实体经济仍然有足够的吸引力,投资者仍然能够在实体经济领域获得满意的回报,绝大多数投资者是不会离开实体经济领域的,他们会牢牢把握实体经济的投资机会。所以,如何增强实体经济的吸引力,让投资者在这个领域也能赚到钱,也能获得满意的回报,就成了能否振兴实体经济的关键。
在尚不能有效改变市场供需状况、以需求改善企业经营条件的情况下,降低企业综合成本应当是最主动、最有效、最积极的一种手段。降低成本对实体经济来说,不只是加减效应,更是乘除效应,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效果的。
从《方案》的制定来看,目标是非常明确的,时间是3年左右,项目主要包括税费负担、融资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能源成本、物流成本等,措施则涵盖完善证券交易所市场股权融资功能、规范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发展、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方案》还特别提到支持有发展潜力的实体经济企业之间实行债权转股权。
应当说,这些项目,都是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影响盈利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运行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如何才能将过高的成本降下来,不仅对企业尽快走出困境十分重要,对资本重回实体经济领域也很关键。
影响企业成本的因素很多,要想一下子全面抓出成效,抓出各方满意的效果来,难度相当大。因此,必须先易后难、先近后远,一步一个脚印地把降低企业成本工作抓到实处,让企业和投资者先看到希望。
首先应当抓容易见效的,让企业感受到政府的诚意。
就眼前而言,可侧重三个方面:一是减税,重点应当围绕创业创新进行,特别是创新,应当给予最大力度的税收支持,鼓励企业和个人创新,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发明创造,加大研发投入;二是降费,可先从物流成本入手,把过桥过路费的标准降下来,同时进一步取消和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三是大力清理银行融资收费,取消法定利率之外的所有收费,包括各种咨询服务费、顾问费以及搭售理财产品、贷款保证金等,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此项工作,应当在一年内就产生明显效果,让企业有切身感受。
其次要抓能够用制度规范的,约束伸向企业的利益“黑手”。
目前,企业的各种成本中,制度性交易成本、借制度收取的费用、利用制度乱设的收费项目依然很多。如何规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制度交易成本而言,最重要、最紧迫的是通过规范交易行为,取消权力寻租。所以,必须对现行的交易制度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清理与规范,对各种交易行为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分析,哪些应当保留、哪些应当取消、哪些应当规范,都需要提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毕竟,制度交易成本带给企业的不只是负担,还有效率。更多情况下,制度交易对企业运行效率的影响可能比负担还要严重。所以,应当在两年时间内,在如何规范制度交易行为、降低制度交易成本方面有明显成效。如有可能,在债转股方面也可以进行一些尝试。
最后抓需要改革推动的,让企业成本在竞争中有序下降。
如果说前两种手段主要是治标的话,最后一种手段则侧重于治本。因为就企业成本的构成来看,相当一部分成本是体制造成的。譬如税费负担偏重,又如融资成本过高,再如物流与能源成本偏重等。如果不加大改革力度,不从源头上找问题、找出路,很难把企业成本真正降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全力推动改革,把体制和机制的矛盾解决好,降低企业成本才会步入法制轨道、市场轨道、有序轨道。
当然,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的成本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实体企业的成本高低,不仅关系到企业的运行效率、盈利能力,更关系到投资者对实体经济的关注程度。如何把社会资本请回来,主要要看降成本的成效,这项工作做得好,社会资本的回归就会很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