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你好,欢迎光临瓦房店市市场协会网站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新闻动态协会相关文件维权服务会员单位协会章程摄影作品资源下载留言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瓦房店市市场协会 > 新闻中心 > 协会推荐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点这里重设
     新闻资讯
     新闻中心 > 协会推荐
 
“政企合谋”成清理僵尸企业难点
来源: 点击数:457次 更新时间:2016/8/25 15:02:42

    近日,国内第一份全面研究僵尸企业的报告——《中国僵尸企业研究报告——现状、原因和对策》(以下简称《报告》)发布。该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以下简称人大国发院)反腐败与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并在北京发布。报告作者为人大国发院和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人大国发院和经济学院助理教授江艇、人大经济学院博士生张雨潇和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方明月。
    《报告》研究发现,2005-2013年的工业部门僵尸企业比例大约为7.51%。国有和集体企业中僵尸企业的比例最高,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的僵尸企业比例最高,钢铁、房地产、建筑装饰等行业的僵尸企业比例也相对较高。
研究选取了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包含大约80万家企业和360万个观测值)和1998-2015年上市公司数据库,对僵尸企业进行了识别和趋势分析。
    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重点完成的五大任务之首就是去产能,而去产能的重点就是“坚定地处置僵尸企业”。
    据悉,近期,国资委、发改委分别召开了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的工作会议,预计近期将有望下发明确的时间表和任务,三季度将进入去产能的执行和落地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经济改革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战略和主要抓手。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就是加快淘汰僵尸企业。
    “上半年去产能的工作重点是部署任务,下半年要进一步加大实施力度,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冯飞近日表示。
    据媒体报道,近期,国资委、发改委密集部署去产能,明确了详细的时间表和任务。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制定的处置僵尸企业的实施方案也或将于近日出台,国资委也制定了僵尸企业处置方案,并在央企进行了全面部署。
这意味着,处置僵尸企业将进入执行和落地期,去产能进入攻坚阶段。
    行业与地区分布特点
    2015年12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首次对僵尸企业提出了具体的清理标准,即,要对持续亏损3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
    《报告》指出,根据此套标准,僵尸企业的“官方标准”定义为:如果一家企业连续3年利润为负,则将这家企业识别为僵尸企业。
    不过,为了能更好的减少僵尸企业识别过程中的“漏网之鱼”和“误伤”,人大国发院提出了新的识别僵尸企业的方法:如果一个企业在当年和前一年都被FN-CHK方法识别为僵尸企业(即企业获得的贷款利息率低于正常的市场最低利息率),那么该企业在当年就是僵尸企业。
    《报告》中对中国工业部门僵尸企业的统计与分析,也是基于此判断标准。
    研究发现,2000-2013年,中国工业部门的僵尸企业比例最高时(2000年)大约30%,此后呈下降趋势,并在2004 年之后保持稳定。
    2004年之后,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国企改革暂告一段落。
    2005-2013年的工业部门僵尸企业比例大约为7.51%。这说明中国僵尸企业的问题是在逐渐缓解的。不过,2012年以后,僵尸企业的数量和比例均有大幅回升。
    分行业来看,利用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人大课题组发现,僵尸企业比例最高的五个行业是:钢铁(51.43%)、房地产(44.53%)、建筑装饰(31.76%)、商业贸易(28.89%)和综合类(21.95%)。僵尸企业比例最低的五个行业是:银行(0.00%)、传媒(4.12%)、非银金融(4.65%)、计算机(5.23%)和休闲服务(5.88%)。
    分地区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南部地区,例如山东、江苏、浙江等地,僵尸企业比例比较低,然而僵尸企业数量最多;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例如青海、西藏、甘肃等地,僵尸企业比例较高,但数量最少。
    《报告》分析认为,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虽然僵尸企业数量多,但是由于基数大,僵尸企业的问题并不严重;问题真正严重的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这些地区本来经济底子差、增速低、产业结构往往较为单一,如今又被僵尸企业所拖累,清理僵尸企业必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此外,研究发现,2000-2004年僵尸企业的数量分布与2005-2013年僵尸企业的数量分布几乎一致。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僵尸企业比例的分布在2000-2004年和2005-2013年这两个时间段内差别比较大。中部和西南地区的僵尸比例在下降,而西部地区的僵尸比例有所上升。
    分所有制来看,国有和集体企业中僵尸企业的比例最高,民营企业和港澳台及外商企业中僵尸企业的比例相近,且远低于国有和集体企业中僵尸企业的比例。
    分规模来看,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的僵尸企业比例最高,但由于基数比较小,大部分僵尸企业还是小型企业。
分年龄来看,随着企业年龄的增长,僵尸企业的比例越来越高。成立1-5年的企业中,只有约3%的企业是僵尸企业;而在成立超过三十年的“老”企业中,约有23%的企业都是僵尸企业。
    《报告》分析认为,这暗示了,很多僵尸企业都是老企业,再加上国企身份、规模大,势必给处置僵尸企业带来诸多挑战。
    《报告》指出,相对于2000-2004年,2005年以后的新增僵尸企业,“恢复”或“调整”的过程加快了,说明,市场机制或政府手段对僵尸企业的调整功能明显加强。
     为何僵而不死
    此外,《报告》还对僵尸企业产生的机制做了梳理。《报告》认为,导致僵尸企业出现的主要原因有政企合谋、地方政府之间的恶性竞争、银行预算约束软化、大规模经济刺激的后遗症和外部需求冲击五个方面。
    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政企合谋。为了政绩和维稳,地方政府不断给濒临破产的僵尸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输血”,或者给非僵尸企业施加就业压力和产量扩张压力,然后再通过补贴和贷款来维持其局面。这使得本来不是僵尸的企业变成了“僵尸”,已经是“僵尸”的企业更加难以清理。人大国发院发现,如果一个企业获得了更多补贴、或者冗员更多、或者是国企,那么成为僵尸企业的概率就更高。
    地方政府之间和国企之间的恶性竞争。一旦国家将某个行业列入重点扶持范围,地方政府就一拥而上支持这个行业的发展,造成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在该行业出现大量僵尸企业之后,地方政府又纷纷提供优惠政策和补贴来支持当地企业,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扶持”来“挤垮”其他地区的企业。许多政府部门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兼并、“以大吃小”,甚至在行业救助时直接规定只救助一定数量的大企业,这直接造成了企业间“竞相做大”的囚徒困境。
    大规模刺激的后遗症。2008年11月,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压力,中国政府推出了投资总量约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然而,四万亿投资计划在一些行业引起了过度投资、盲目扩张,埋下了产生僵尸企业的隐患。
    外部需求冲击。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放缓、需求减少,使得出口依赖型行业和企业在短时间内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订单不足、商品滞销、资金周转困难、投资方撤资,许多原本发展良好的企业纷纷陷入困境,甚至沦为僵尸企业。
    银行的信贷歧视。2008年以后,国有和集体企业的利润率在波动中下降,但负债率却逐年增高;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利润率一直比较稳定,但负债率却有所下降。也就是说,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虽然国有和集体企业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但却更容易获得贷款;虽然民营企业盈利能力非常稳定,但却更难获得贷款。

    清理需下“猛药”
    今年5月,国资委副主任张喜武说,在未来3年内,将要处置345户国有“僵尸企业”。据悉,主要是针对国资委管辖的央企三级以下企业。
    处置“僵尸企业”并不容易,根据以往案例,最起码需要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问题。人大国发院提出了五条综合政策建议,报告认为要清理僵尸企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就必须对症下药,而且只有下“猛药”才能治沉疴。
    第一,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尤其是慎用产业政策。地方政府要减少对企业运行的干预,不要利用行政力量去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不要给辖区内企业施加超出其负担能力的就业压力和财税压力,不要给缺乏效率、生存无望的僵尸企业提供各种补贴和迫使银行发放贷款。
    第二,完善国资委对国企的考核指标,全面理解“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要警惕最后的结果是国企光是“做大”而没有真正“做强”和“做优”。如果国企一味做大,必然陷入产能扩张的囚徒困境,必然导致更多产能过剩,从而产生更多僵尸企业。
    第三,强化银行的预算硬化。一是要加强对银行体系的监管,二是要减少地方政府对辖区内银行的行政干预,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银行体系的相对独立性。
    第四,多渠道化解过剩产能,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和改制分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网。可以考虑将过剩的钢铁、水泥、玻璃等用于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中央政府或者帮扶的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债券代为支付。
第五,加快国企改革步伐,关键是明确国企定位。进一步对国企进行分类改革,明确哪类国企要承担政治和社会功能,哪类国企是纯粹的市场化企业。对于前者,限制数量,当做特殊企业来对待;对于后者,加强市场化考核,鼓励做强做优。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民营企业将迎来两代人大换班 部分交接班不畅 下一篇:中国企业坐拥一万亿美元现金 却找不到花钱理由
 
   友情链接:海力网辽宁省市场信辽宁省人民政大连市人民政瓦房店市人民
协会荣誉 | 会长致辞 | 协会简介 | 机构设置及职责范围 | 协会职能 | 联系我们
瓦房店市市场协会 2007-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3013779号-1
邮件:2931180103@qq.com 电话:0411-85595991  地址:辽宁瓦房店市   技术支持:瓦房店汇杰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