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北京、苏州、无锡、南京、常州、深圳、上海……近一两年的时间里,全国多地学校出现“异味跑道、异味操场”。调查发现,不少“毒跑道”实际上由“废轮胎、废电缆”工业废料做成。炎热的气温里,这些私人作坊夹杂着浓浓的橡胶和化学胶水的味道,和学校塑胶操场散发的气味几乎一模一样。
如果不是媒体的披露,大概很少有人能够想到,不少中小学操场里那一条看起来光鲜,甚至动辄被冠以高科技之名的跑道,竟然是由废轮胎、废电缆等工业废料做成。当内幕被逐渐打开,我们会发现,所谓的“毒跑道”早非偶发事件,而俨然成为规模化的产业。
伴随媒体的跟进,相信会有更多关于“毒跑道”的真相被爆出。倘若回过头来看“毒跑道”事件,真正令人遗憾与愤怒的,可能仍不是种种不堪的真相与内幕,而是如此真相和内幕的披露,依旧是由媒体“暗访”而得以发现。“毒跑道”就在那里,刺鼻与对身体有害的跑道气味,几乎每一天都可以被旁人所呼吸到,然而,对“毒跑道”的治理为何又落后于舆论?
尽管此前的报道已经显示,中小学塑胶跑道质量的相应国家检测标准长期缺失,但不能说,中小学塑胶跑道在现实中无可治理。常理而言,让一所学校拥有塑胶跑道,至少需要经过生产、销售、铺装以及检测系列过程,涉及教育、质监、工商、环保等多个部门。只有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发现问题,“毒跑道”的真相就能够被发现。然而,为什么“毒跑道”的问题总是无法被提前发现?隐患为何不能被提前地避免,最终成为新闻的富矿?
停滞与缺失的监管,提示我们有必要重新打量到“塑胶跑道热”。尽管迄今为止,塑胶跑道对学生锻炼的具体益处,尚未有一个明确的结论,但在教育管理部门看来,现代的学校就应当拥有一条现代的塑胶跑道。如此之下,为中小学引进塑胶跑道就成为一种“潮流”。潮流之下,自然就会忽略其他。当潮流和相应的约束不同步,自然就会催生出“毒跑道”的产业。
有一种观点认为,应当取消中小学校的塑胶跑道,进而用更生态的沙土跑道来替代,这是国外不少中小学甚至大学的通行做法。一刀切地来取消中小学校的塑胶跑道,当然难免因噎废食,但我们确实有必要对当下的“塑胶跑道热”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至少应当对当下已配置的中小学塑胶跑道进行一次仔细的检测,以让“毒跑道”从校园里彻底消失。公共的治理不能总是落后于舆论的披露,像媒体一样,对“毒跑道”治理需要多一些暗访精神,需要多一些较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