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对外公布,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东北地区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这是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明确要求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努力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整体竞争力;提出了“到2030年前后,东北地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这“五基地一支撑带”的定位和目标既体现了对东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继承,也体现了为适应新趋势必须面对的新要求,是衡量和评价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标准。
一、东北地区是我国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经济社会板块。
东北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的板块,就其历史贡献和现实的战略重要性而言,可以用“推动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柱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屏障’和巩固国家国土安全的‘保障’”来定义其地位和作用。在目前大力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三大战略背景下,《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像抓‘三大战略’一样,持续用力,抓好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这也充分表明了东北地区振兴在新时期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和独特地位。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工业化的先行地区,在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和建立完整的国民工业体系方面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从国家向现代工业强国迈进的愿景看,东北地区的科技研发和产业基础组合仍比较优越,有较大的潜力。所以,将东北地区打造成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是全面振兴的必然选择。
在我国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农业发展的基础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东北地区的地位日渐凸显,开始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地位转换,而且越来越重要。1985年,东北三省的粮食产量仅占全国9.6%,2000年占全国的比重提高到11.5%,2014年进一步提高到19%。可以预见,东北地区将是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稳压器”。东北地区特殊的区位和自然地理条件,还具有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屏障和巩固国家国土安全的保障功能,这也是全面振兴战略制定与实施必须考虑的出发点。
二、体制机制创新是实现东北全面振兴新定位新目标的必由之路。
《意见》明确提出,抓好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重点要在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结构调整、鼓励创新创业、保障和改善民生四方面着力。要破解东北地区的问题并使其健康发展,必须从体制机制入手,谋划新思路、新模式、新机制和新抓手,使东北在转变方式、开拓市场、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等方面走出新路径。
第一,以各种类型区为平台推动振兴政策更加“精准化”。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基本经验与模式之一就是开发区的设立与相应产业政策的定向施策,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政策制定应对这些经验模式进行深化与借鉴。东北地区的体制机制完善需要找准突破口进行渐进式推进,而具有明确国家政策导向的各类“区”是很好的试点平台和抓手。未来的全面振兴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与以前振兴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大不同,需要依托明确的功能区域实施精准施策,推动经济社会从“振”向“兴”转变,推动其率先形成经济增长极,进而带动所依托城市的功能升级,并通过中心城市的发展带动城镇群及更大区域的发展,形成“试点示范区-中心城市-城镇群-更大区域”的递推式区域发展模式。
第二,以“新、软、高、优”为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主攻方向。牢牢把握好创新驱动发展这一“牛鼻子”,实施一系列旨在提升产业活力与竞争力的创新工程,推动建立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区域产业体系。具体路径应以“新、软、高、优”为抓手。所谓新,就是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应设计因地制宜的发展组合拳政策,统筹配置人才、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大力推动资源优势型、劳动密集型、市场需求型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东北地区的产业规模。所谓软,就是要努力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同发展,打通相互促进的环节,促进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并努力营造其他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和动力,通过企业合作或区域合作构造有效益的产业链条。所谓高,就是要选择有条件的新材料、节能环保设备、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生物制药、智能制造设备等行业,以优势区位为依托,建设高技术产业集群。所谓优,就是要通过创新驱动,优化既有主导产业的效益和竞争力。积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第三,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紧紧围绕“质量提升”这个核心,以民生幸福为方向,全面开展城市更新改造,加快破解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难题,切实从速度优先向速度与质量并重转变,从传统发展路径向创新型、内涵式的发展路径转型,从“单打一”发展向经济、社会、城市、文化、生态等综合协调发展转型,逐步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解决城市三四线城市发展活力不足的问题。创新对内开放模式,以产业合作园区(或有条件的开发区)为平台,选择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发展状态好、经验丰富的城市,与东北有关城市结对子,在人才、管理、产业等方面合作,引进成熟的、可推广的经验模式,推动其创新发展,激发城市发展活力和潜力。
三、重塑昂扬向上的社会发展环境是新目标和新定位实现的保障。
2003年起实施的东北地区振兴战略,首要的成就是使当时具有巨大失落感的社会氛围得到了明显改善,这一成就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在新的形势下,要千方百计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充分调动东北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工人群众的积极性,广泛凝聚正能量,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东北振兴的良好氛围。此外,在大力推进市场经济环境建设的基础上,还应注重下列工作。
首先,东北行稳致远的基础是人才,应加大人才环境建设。根据东北的具体情况,针对管理、科研、企业发展的问题和需要,研究制定有效稳定人才政策,激励人才政策、吸引人才政策和优化人才政策,打造智慧高地。研究东北地区居民返乡创业和参与振兴的鼓励政策。
其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与要素投入相结合的长效政策体系。东北全面振兴氛围的形成,必须将市场需求(企业)、地方诉求、中央要求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应特别注重体制机制和创新驱动相结合,政策设计上充分考虑国企改革、产业项目布局、创新工程设置对地方经济、就业的带动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突出城镇化对工业化引导作用,推动东北地区迈上新台阶。
第三,着力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以增加就业为目标,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家和各级政府应集中优惠政策,形成对国内外社会资本的吸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同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妥善解决下岗矿工、林业职工、失地农民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着力消除贫困代际传递现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实施棚户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治理,改善居住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