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辽宁民营经济新一轮振兴现象追踪 |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点击数:431次 更新时间:2016/4/6 8:36:52 |
阵痛孕育新生 失衡倒逼创新
新一轮东北振兴正在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期待,越来越多的辽宁民营企业正在把这个宝贵的“窗口期”变成难得的机遇期。
东北,虽被置于聚光灯下炙烤,但这里的人民最不缺乏的就是乐观,曾经创造辉煌的黑土地人正在为重拾尊严孜孜以求。
初春的沈阳,寒意已经收敛。虽偶有大风,但吹在脸上,已然有了春天的味道。“我已经做好了准备,为了这一天,我和我的父辈们已经准备了20年。”80后新生代企业家、沈阳同联集团董事长姜洋对企业的发展前景信心满满。
姜洋父辈们这一代民营企业创业者虽相对审慎但保持了一贯的坚持。
早上8:30,沈阳市丰乐一街15号,74岁的栾文举准时出现在办公室里,这一习惯他保持了32年。
尽管近年来辽宁经济指数并不好看,但沈阳宇光温度仪表有限公司却并不缺少生意。这家只有27名工人的民营装备制造业小厂甚至受制于人手的掣肘,不得不婉拒一些订单。
2015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经济集体疲软。其中,辽宁从2014年经济第7大省,滑落至2015年的排名第10位,而在1978年,辽宁曾位列全国第三。
海德格尔说,林中有路,这些路多半断绝在杳无人迹处。林业工和护林人识得这些路。他们懂得什么叫做林中路上。在辽宁,于林中路上踏歌而行的林业工和护林人,不仅有年过古稀依然敢于站在风口之上的栾文举们,更有勇接父辈重托、意气风发的姜洋们。
“说辽宁是断崖式下滑,我们坚决不同意这个说法。”在3月31日辽宁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民建、工商联界别委员联组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上,辽宁省委书记李希再一次重申了今年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这句话。
“民营经济的春天即将到来!”为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李希对辽宁民营企业寄予了厚望。
阵痛孕育新生
过去10余年里,东北产业结构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升级,而是依靠惯性发展在数量上的叠加扩张
-0.29%、3.41%、0.26%,是2015年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名义GDP增长率。瞬时,人们发现,东北病了。
“不只是辽宁出了问题,而是整个东三省都面临着同样的尴尬”,民建辽宁省委副主委、著名学者王广林在接受中华工商时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当前东北的窘境不应割裂开单看个体,而应立足于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来查找病因。
王广林认为,在过去的10余年里,东北产业结构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升级,而是依靠惯性发展在数量上的叠加扩张,结构还是旧有的结构。
繁荣之下,一叶遮目。产业结构失衡,产能过剩可以被统统忽略,一旦经济进入向下调整空间,之前存在的所有问题,没有解决好的传统产业发展困境和老工业基地深层次矛盾便集中爆发。
以钢铁产业为例,早在几年前市场上就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势头,但部分钢铁企业依然是简单粗暴地投入。虽说产品种类有了调整,但研发能力、原创性并未明显提高,依然在生产型、投资型领域迂回,一些高附加值的特种钢材还是要依赖进口。
“国企、央企的大比重存在,让东北没有暂停的时间认真审视自己的发展方向”,王广林认为,央企的配置主体不在地方,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发展脱节,区域经济在调整结构中缺乏自主权,这也导致过去曾高速发展的东北与及时调整产业结构的机会擦肩而过。
结构失衡是表象,病根还在体制机制。
“回顾辽宁振兴发展,步伐为什么慢于南方,归根结底还是思想不够解放的问题。”辽宁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孙远良认为,克服眼前的困难重要,但破解深层次矛盾更为急迫。
“千差万差,观念之差”,无独有偶,闻世震近20年前主政辽宁时,也说过同样的一番话。
作为计划经济遗产最为“丰厚”地区,无论是上世纪90年代的“东北现象”,还是现下的“新东北现象”,计划经济沉疴造成的体制机制制约始终没有根除。
在王广林看来,经济发展的根基在微观经济,企业活则经济活。但事实上,在东北,企业却并未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
“瞄准方向、保持定力、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王广林在援引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后表示,结构调整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过程,因此需要对经济走势具有前瞻性的预判能力,对发展战略的把控能力,这无疑对地方政府的智慧提出了更高要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辽宁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更没有变。李希用几个“没有变”有力回应了“唱衰论”。
失衡倒逼创新
《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将创新作为引领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第一动力,研究与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2.5%
“探寻辽宁经济的未来走向,仅从数字上推演是不够严谨的。”王广林认为,当下的辽宁正在经历一番史无前例的大转型,而转型之下既有结构的失衡,也有产业的分化。
在王广林看来,当前辽宁经济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盈利下降,但与此同时,还另有许多产业逆势增长,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而这其中的机缘就留给了有准备的人。
放言做好准备的沈阳同联集团董事长姜洋身上有着诸多标签:中共党员、海归80后、新生代企业接班人。
姜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成立于1995年的沈阳同联集团,目前已经完成了企业的转型升级,明确了“生物医药”发展方向,并实现了“多品种、大规模、低成本、优环保”结构严谨、自成体系的发展模式。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为载体,沈阳同联集团建设了全新网络家庭医生与网络家庭药房。用市场服务战略实现医疗资源合理分配,打造网络家庭医生平台,完成最后一公里服务创新,实现网络家庭药房与患者真正的对接。
“‘十二五’期间我们完成了产业升级转型,形成了难以撼动的成本优势与环保优势;‘十三五’期间,我们将以科技创新和市场服务为载体,引领行业发展,为新一轮东北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姜洋信心满满。
做好准备的不只是姜洋。
“责任愈大,就更需要担当”,32岁的辽宁格瑞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若曦丝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他已经为企业做好了未来5年的发展规划——将这家专门从事粉粒物料智能化定量包装机,包装流水线及辅助设备生产、制造的高科技企业实现由产品向服务的纵深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同时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
出生于1985年的辽阳筑路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关怀宇,则早就在融入“一带一路”中觅到了商机。200余人的专业技术研发团队和辽宁的产业基础优势,让关怀宇在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
“分化只是表象,实则是在辽宁加快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质量提升进程中,市场的力量在发挥作用。”王广林用“挂倒档”形容产业分化的倒逼作用。
王广林认为,在结构失衡的辽宁,正是产业分化,倒逼那些长期依赖粗放式发展的企业加快转型,也为那些专注创新发展的企业注入了更强动力。
春风春雨,润物无声。
新近发布的《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突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明确将创新作为引领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第一动力,研究与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2.5%。
面壁更求真
将冰冷丑陋的铁疙瘩打造成艺术品,重拾工业文明的传承精髓,打造符合辽宁自身特质的工业文明与文化氛围,这是辽宁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三个没有变’,提振信心,鼓舞斗志。”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工商联主席杨冠兴在政协民建、工商联界别联组会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杨冠兴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民营企业必将成为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力军。
“勇于担当,功不唐捐。”沈阳三鲁园古玩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屹和沈阳喜来多客运有限公司董事长隋波一致对记者表达了他们对各自事业的执着和坚持。
作为一位始终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文化布道者,孙屹习惯立足于行业特点,但又常常跳出既定框架思考问题。孙屹认为“振兴东北,文化要先行”,同时她又坚持“东北振兴不应拘泥于一行一业,振兴应该是全方位的振兴”。
“制造业不只是一门手艺,其中还隐藏了许多知识,以及那种在时间中沉淀的智慧。”在孙屹看来,文化不仅是一种产业,更应是一种传承,无所不在,无处不达。即便是在冰冷的装备制造业,也同样需要有温度的文化。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工匠精神真是说到了我的心坎上。”沈阳宇光温度仪表有限公司总经理栾宇光正在从自己的成长中感悟父亲栾文举的坚持。将冰冷丑陋的铁疙瘩打造成艺术品,重拾工业文明的传承精髓,就是要打造符合辽宁自身特质的工业文明与文化氛围,这也是辽宁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据栾宇光介绍,在宇光的每名新员工,无论你之前的手艺如何,都必须重新接受全方位、多工种的技能培训与考核。天资聪慧者,三五年才有可能独立完成一道工艺。“但凡耐得住寂寞能够留下来的,如今都能独当一面。”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第一支全铠装铂热电阻、第一支全铠装热电偶、第一支轴瓦专用全铠装快速热电阻、第一支高温高压快速热电偶以及多项欧盟和国家认定的专利就是沈阳宇光温度仪表有限公司的“金刚钻”。
而在80后的丁连毓看来,工匠精神既是传承,也是创新。
作为现任辽宁山犬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操盘者,丁连毓清醒地意识到,行业的暴力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现在需要的是凝炼。“全国前三名”是丁连毓瞄准的目标。他计划通过智能化产品细分市场,以新的理念引领行业的发展。
“经过若干年的不懈努力,我们一定能走出困境”,丁连毓如是表示。
“提振精气神首先要提振的就是企业家的精气神”,王广林认为,就是要解放思想,放权让利,为企业松绑减负,真正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主体作用,把企业家推到台前,推到一线。
告别传统依赖
民营经济发达的程度,就是区域经济发达的程度;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就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差距;而当下正是最好的发展时机
“东北振兴不只是东北人的事。”已经在辽宁生活了20余年的辽宁省广东商会会长周建华对第二故乡充满了强烈的归属感。
辽宁省广东商会成立11年来,每年都带动大批广东企业和商人来辽宁投资兴业。即便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广东籍企业在辽宁的投资额每年也达到了五六百亿元。
“粤商的投资信心一直没有改变。”周建华告诉记者,坚持粤辽携手、稳步发展是辽宁省广东商会的不变宣言。
有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东北地区经济表现虽然不佳,但是信贷增长却从13.8%增至15.3%,增速远超其他地区。
在周建华看来,这,就是机遇。不只广东人看到了商机。
辽宁省交通运输企业商会常务副会长祝启恒和王卓也对记者表达了上述观点,当东北传统经济引擎动力不足时,恰恰是民营经济大有作为的“窗口期”。
“辽宁的短板在民营经济,潜力也在民营经济,出路与新的增长空间更在民营经济。”王广林指出,虽然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的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真正具有示范意义的企业尚未形成规模,散而不强。
“当今中国,民营经济发达的程度,就是区域经济发达的程度;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就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差距。”区域经济学者梁启东也持同样观点。
在强调民营经济在新一轮东北振兴中的重要地位与积极作用的同时,王广林也呼吁,“辽宁的非公经济也要调结构,改变旧有的发展模式,积极拥抱新型的发展路径。”
而当下正是最好的时机。
2015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争取再用10年左右时间,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
今年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新设辽宁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同日,《关于推进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改革的指导意见》公布,提出经过5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改革方面的锐意创新,初步形成具有东北地区区域特色的民营经济发展新模式,以“亲”“清”为主要特征的新型政商关系基本建立。要使民营企业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显著改善,民营企业家大量涌现,民营经济规模不断壮大、活力和创造力明显提升。
浪遏飞舟,到中流击水。
更为可喜的是,在辽宁,新生代民营企业家正在崛起……
沈阳华宇布艺总经理高原,用了17年的时间,从基层员工做起,再到企业的掌舵者,现在在引领企业发展的同时,还更多专注于文化与市场的融合。
揣着法国ESARC-CEFIRE商学院国际贸易学硕士和工商管理学学士学位的沈阳嘉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栋,在汽车后服务市场已经搅起一番风浪。
本溪市天富集团总经理周书里果敢引入股权投资,让这家传统产业企业将目光放得更长远。
辽宁腾联物资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明哲则将注意力更多放在了后工业时代的金融市场。在他看来,阵痛转型过后必将催生新的产业。
在第一代企业家、罕王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敏看来,在经过了战略转型之后,新生代企业家正在崛起,希望在他们身上,未来在他们身上。3月21日罕王集团对外公布,杨敏之子杨继野,调任执行董事,并获委任为董事会主席兼提名委员会主席。
“民营资本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加法’,更应是带来创新变革的‘乘法’。”王广林表示,辽宁新一轮振兴发展,需要告别投资依赖,国企依赖,政府依赖和传统工业依赖,不断寻求内生动力。而依靠内在的驱动力激发创造性和前进的动力,就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民营经济不仅是一支生力军,更是振兴的主力军。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班尼路为何走向没落 下一篇:企业家是供给侧改革的主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