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你好,欢迎光临瓦房店市市场协会网站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新闻动态协会相关文件维权服务会员单位协会章程摄影作品资源下载留言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瓦房店市市场协会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点这里重设
     新闻资讯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扩大有效供给 满足有效需求
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数:474次 更新时间:2016/3/31 8:52:23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波动下行,经济运行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态势和特点。其中,有效供给和需求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供给侧对需求侧变化的适应性调整明显滞后。这就需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促进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当前,我国的需求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住”“行”主导的需求结构发生阶段性变化。2013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户均达到1套房,2014年每千人汽车拥有量超过100辆。根据国际经验,这个阶段“住”“行”的市场需求会发生明显变化。二是需求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居民对产品品质、质量和性能的要求明显提高,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与日俱增。三是服务需求在消费需求中的占比明显提高。

    供给侧明显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多。一些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偏低。二是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供给侧调整明显滞后于需求结构升级,居民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出现到境外大量采购日常用品的现象,造成国内消费需求外流。三是体制机制束缚了供给结构调整。受传统体制机制约束等影响,供给侧调整表现出明显的黏性和迟滞,生产要素难以从无效需求领域向有效需求领域、从低端领域向中高端领域配置,新产品和新服务的供给潜力没有得到释放。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问题倒逼、必经关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但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必须破除长期积累的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突出矛盾和问题。

    供需结构错配是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主要表现为过剩产能处置缓慢,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供给侧结构调整受到体制机制制约。需求管理政策重在解决总量问题,注重短期调控,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供需结构性矛盾,也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经济潜在产出水平下行趋势。当前,只有加快出清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推进资产重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建立有利于供给侧结构调整的体制机制,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增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

    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一是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更好满足社会需求。

    公共产品是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品,在人均收入低时,人们对私人产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要远远多于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需求。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增加,而且也有了支付能力。2015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8016美元,在这个水平上对公共产品及其质量的需求是旺盛的。尽管我国过去对全国基础设施持续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但是与人们的需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极大的缺口。在地方层面这个缺口极大,其中不只是在农村和县镇基础设施极其落后匮乏,在二线三线城市也同样存在巨大缺口。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地下管道建设、污水和垃圾处理、各类污染的治理、无线网络覆盖、园林绿化建设、文化艺术场馆、体育健身设施、停车场、居民休闲娱乐、养老健康事业等都需要大量的投资。

    不应该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应该提高城市建设标准。无论是在道路交通上,还是在城市功能设施上,或者是在公用民用建筑上,我们的建设标准过低,规划也不完善,因此容易出现反复拆后重建的现象,也容易限制城市基础设施发挥功效。在建筑标准上适当的超前绝不是铺张浪费,反而会为未来节约资源。

    还应注意,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既应重建设,也应重维护。很多城市公共设施遵循了较高标准进行建设,因此各地高楼大厦雨后春笋般竖起来,看起来比发达国家更为繁荣。但是这些豪华设施没有得到很好维护,因此往往很快从刚建成的“发达国家”沦落为运行时的“发展中国家”。因此,目前过剩的产能完全应该引向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在城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既增加了有效需求,消化了当前的产能,同时这些投资形成的基础设施是消费性的,不会产生新的过剩。

    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二是全面提高民用产品质量,更好满足居民消费需求。

    产能过剩与其说是过剩,不如说是资源错配,是供给没有很好满足需求。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居民逐渐富裕起来,购买能力已经大大提高。一般而言,低收入群体会更多地购买低质量从而价格也低的产品。随着经济增长带来的人均收入增加,人们越来越看重产品的质量,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但问题是,因为各种原因,国内制造业未能充分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品质需求的日益高涨,从而导致国内消费者出国抢购各种消费品,或者通过海外代购购买国外产品。在这些产品中,奢侈品有世界顶级箱包、时装、珠宝、钟表,日用消费品有电饭煲,食品有婴儿奶粉、红酒等等。而实际上,其中很多产品是国内有能力生产的,还有很多国外品牌干脆就是在中国境内生产的。因此,去产能或去库存要做到的其实是淘汰落后产能,发展高端产能,提升产品质量。

    提升产品质量,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和改进政府质量治理能力。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机制不够成熟,人民群众的质量需求与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我国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特别是质量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还不够完善,质量监管力量特别是基层力量严重不足,社会诚信体系还不健全,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我国国家质量技术基础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水平差距较大。要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继续清理、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研究制定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国际上越来越重视的标准、计量、合格评定等质量技术基础纳入国家战略,加强集中统一管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完善国家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推行电子商务等新业态认证认可制度,加快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研究和应对。加强质量国际合作,深化质量技术国际交流,建立健全监管合作机制,做到产品和服务质量“双提高”,实现国内和国外消费者“双满意”。

    第二,通过产业政策,推动行业集中度适当提高,鼓励企业规模做大做强。在民用消费品领域,大部分产品都不适合过度竞争;如果过度竞争就会逼使企业无底线地降低生产成本,用低质量换取低成本,导致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最后还是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因此,应该鼓励企业融合并购、强强联合,允许一个行业只容纳有限数量企业,让它们的规模得到保证以获得规模经济好处,从而有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大型企业会形成品牌和知名度,这也增加了其维护质量的动机。此外,少数企业之间也能形成有序竞争。以美国为例,即使是啤酒、饼干、个人卫生护理产品这样的轻工业日用消费品,也都是由少数企业占据着大部分市场份额的,这种市场份额又处于动态的竞争压力之下,促使企业爱护羽毛——重视产品质量和企业声誉。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战略行动,为新常态下“怎么干”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五大政策支柱为依托,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努力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关于推进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改革的指导意见 下一篇:混合所有制改革要调动民营企业积极性
 
   友情链接:海力网辽宁省市场信辽宁省人民政大连市人民政瓦房店市人民
协会荣誉 | 会长致辞 | 协会简介 | 机构设置及职责范围 | 协会职能 | 联系我们
瓦房店市市场协会 2007-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3013779号-1
邮件:2931180103@qq.com 电话:0411-85595991  地址:辽宁瓦房店市   技术支持:瓦房店汇杰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