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企二代”接班需要社会提供职业经理人 |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点击数:442次 更新时间:2016/3/8 8:48:05 |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代际传承”的重要阶段。未来10年,中国的民营企业将进入“交接班”高峰期。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企二代”能否顺利接班,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而据全国工商联公布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表明:只有30%的中国家族企业能延续到第二代,成功接班至第三代的仅占10%-15%。实现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打造百年企业任重道远。
企业继承人“子承父业”,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都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笔者认为:“企二代”能否成功接班有两个关键因素:
环境因素:
从社会文化环境看,一方面,传统社会文化强调“子承父业”,不相信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文化强调共同价值观和理念,强调所有权、经营权分离,强调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职业经理人各司其职、互相制约、有效决策的公司治理结构。
从经济环境看,一方面是传统产业不断嫁接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信息爆炸,新兴产业层出不穷,赚钱效应突显。这种环境的多元影响和变化,既要求“企二代”子承父业,又吸引“企二代”把眼球投向其他地方。
总体上看,“企二代”受过良好教育,对新事物敏感性强,易受环境的刺激,“见异思迁”的愿望强烈。仅30%家族企业能传二代,民企成功接班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种因素总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博弈,整体性发挥作用。环境变化和新事物涌现,会不断冲击“子承父业”的传统理念。越来越多对新事物极为敏感的“企二代”,会挟资金之优势,跃跃欲试,独立发展新的产业。而企业“接班计划”的缺失以及“创一代”不愿彻底让权的心理,又强化了“企二代”不愿接班或者没有能力接班的预期。
个人因素:
主要是“创一代”是否做好了要“企二代”接班的准备,这里面包括“创一代”对“企二代”的培养、信任以及把自己手中的各种资源对“企二代”进行交接。同时“创一代”愿不愿意离任,能不能顺利离任?都是很重要的问题。加拿大学者Sharma就说过:在有关家族企业接班障碍因素的研究中:在任者不愿放手的情况最多,企业是创始人心目中的另一个“亲生儿子”,很多已年过花甲的企业家仍然活跃在第一线,迟迟不愿让位,因为“放弃企业管理就相当于在自己的死亡证书上签了字”。
另一方面就是“企二代”愿不愿意接班,有没有能力接班。一项对浙江商人的调查显示,有37%的“企二代”希望能自己创立一番事业。
其原因,一是家族企业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企二代”会因父辈所经营的产业没有发展前途、业务范围狭窄等原因而缺乏信心,不想接手。二是“企二代”在父母能够给予充足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更倾向于追逐个性,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三是很多接受过高等教育或留学归来的“企二代”,对产业的发展有其独到见解,不愿意被贴上仰仗父母、不劳而获的标签。凡此种种,很多人选择离开家族企业自立门户。
另一项对美国接班失败的家族企业进行的研究表明,45%的接班失败在于继承人无法胜任领导角色。企业缺失周到的接班计划,其因素涉及很多方面,除了企业发展、企业文化对接班人的吸引力之外,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企业的长期接班计划及其实施。玖龙纸业董事长张茵曾说:“我对我两个儿子还算满意,他俩非常努力也很低调,但目前还不具备接班的能力,还需要磨炼,我得对公司员工负责。”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过程具有复杂性和风险性,预先进行有计划的管理对家族企业的成功延续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但事实上,接班计划及其管理往往被大多数企业所忽视,因而常常发生临危受命的现象。2004年,李海仓意外身亡,年仅23岁的李兆会不得不结束学业提前回来接班,出任山西海鑫集团董事长。虽然有“老臣”的扶持,但稚嫩的肩膀一时难以承担重任。缺失周到的接班计划,企业遭遇突发事件时,因发生企业权力格局和所有权分配的剧变,有可能导致企业的崩溃。现代企业的外部环境是剧烈变动的,又是多元的。
美国学者Davidow和Narva也指出,在美国,只有约30%的家族企业能成功过渡到第二代,只有12%的家族企业能成功过渡到第三代,而要成功接班到第四代,其概率仅有3%。这些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笔者的观点。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子承父业”的传统做法正在淡化,“企二代”如果不能接班,也不说明原来的民企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民企可以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引入职业经理人等方法来解决企业的接班问题。职业经理人概念是个舶来品,但是业主雇佣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方式在我国早已有之。在民营企业代际传承过程中,职业经理人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民营企业主利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如何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不可跨越的一个阶段。
只有社会上出现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经理人才能让企业主有的挑、有的选。才能够让企业更好地完善“企业接班人计划”。在世界各国,这种接班模式成功的例子举不胜举。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黑名单”制度如何守住社会诚信 下一篇:周海江:“创新垄断”让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