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供给侧改革需主攻“四大难题” |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点击数:519次 更新时间:2016/1/12 9:41:44 | 自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供给侧改革”作为改革的重中之重以来,中央高层无论是讨论经济问题,还是下基层调研,都无一例外地提到要深入加快供给侧改革,可见供给侧改革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行业产能过剩、房地产库存高企,还是企业经营成本过高、股票市场混乱,都无一例外地刺痛了实体经济的“软肋”,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不仅占用了有限的货币资源,而且挫伤了经济实体谋发展的积极性,还引发了公众投资的普遍担忧,更是隔断了民间资本进入经济实体的市场通道。结合实际而言,去年大量的赚钱领域是在金融业这一“虚拟经济领域”,这实际上是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的利润转移到这些地方了,致使经济实体的发展后劲愈发“虚弱”,从源头掐断了供给侧经济实体的“发展资金来源命脉”。
因此,从“三驾马车”到“供给侧改革”,这种话语的变化不但勾勒出了中国经济的内在演变,而且改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转型能否平稳落地,还关乎着中国经济能否摆脱持续的下行压力,更关系到中国整个经济体系能否持续前行的命运。笔者认为,供给侧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如何从源头激活供给侧企业的“造血细胞”,来激发供给侧企业的内生性活力。为此,需要破解以下四大难题。
第一,坚定不移地淘汰僵尸企业,破解产能过剩制约经济发展难题。事实上,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的成效一直不明显,其根源在于化解产能过剩对于企业和地方政府而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短期来看还会影响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甚至会牺牲部分企业及个人的“既得利益”。为此,可以采取金融制裁的办法来淘汰盘踞在过剩产能的僵尸企业,做到制定与实施金融退出计划,管理层既要督促各家银行落实对现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企业的信贷退出、融资退出计划,又要出台法律规定限定各家银行做好结算汇兑以及账户开设与使用等所有金融服务的分步退出,从源头截断行业的不合理输血渠道,并对其不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消除过剩产能产业的“生存活水”,令其自然休克死亡,减少产能过剩企业对整个经济调结构与促升级的潜在压力。
第二,科学合理地消化房地产库存,破解房地产行业畸形发展难题。首先,需把好公共资源国家统一配置度。要制定实施全国一盘棋的公共资源统一发展规划,加大对非一线城市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的国家和地方财政双投入,实现非一线城市与一线城市共享同等的公共资源,增强非一线城市对新增人口的吸引力,减少人口非理性涌入一线城市,既防范一线城市规模的被动无序扩张,又能通过人口的有序增长解决非一线城市的房市去库存压力。其次,需把好房地产市场的价格管控度要根据各地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差别化地出台和实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国家政策,建立健全房地产价格监督管控体系,科学匡算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成本,给予房地产市场合理的利润空间,在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和接受公众公开监督的前提下,出台土地供给、房屋销售的政府指导价和引导价,避免出现土地胡乱加价、房价随意攀升的乱象,打造具政府公信力的住房消费观念,既能避免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无休止地上涨,又能削减公众的观望心理促成公众自信地购房,为去库存创造良好的公信力环境。
第三,精细有序地推动法规政策落地,破解实体企业成本高企难题。应该说,融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不仅吞噬实体企业的前端经营利润,而且直接影响了实体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从法规政策等多方面下足真功夫。首先,要从废除与融资相关的现有金融僵尸制度入手,要依照实体企业的经营实际,制定和出台新的《银行信贷管理新制度》、《实体企业发行债券、参与信托、民间融资、发行股票上市融资等管理制度》,从源头为企业灵活多样的低成本融资担保方式提供新的制度支持,全面拓展实体企业的融资渠道;其次,要出台与实施《金融支持实体企业发展法》,明确各类相关费用的收费标准,规范银行、信托、券商、资本市场、民间市场的经营行为,杜绝弹性收费,并对免收抵押登记费、公证费等附加在企业融资中的“行政费”,确保实体企业融资成本控制在一定的标准之内,化解实体企业融资成本高企难题。此外,重新制定低标准的“五险一金”缴纳标准,要取企业与行政单位同比例并轨新办法,减少实体企业的费用支付。同时,各级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开展落实新制度、新法规的全面检查,对违反新制度、新法规的行为要给予重罚,消除不作为和乱作为滋生土壤。
第四,再造股市价值投资新体系,破解资金难以融入经济实体难题。深层次探究股市暴涨暴跌的根源,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当前股市没有具备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投资功能。因此,一方面,需要直接体现价值投资的新理念,要以法规形式既明确上市公司对股民投资回报的途径、方式,又明确上市公司必须给予股民投资的回报比例,还要明确公众投资股市获得投资收益的合法途径、合法方式,切实为公众树立长期投资股市的信心,从根源上治愈股市“牛短熊长”的痼疾;另一方面,再造需要培育公司上市融资做大做强做精、持续有效价值回报投资者的新环境。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规范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等相关新制度,为坚持长期价值投资的投资者,营造获得持续投资回报的好环境,打通资金进入股市为实体经济“输血”通道。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诚信影响企业发展 下一篇:供给侧改革进展决定股指走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