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供给侧改革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发力 |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点击数:501次 更新时间:2016/1/7 9:16:18 | 从2015年11月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到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高度重视在扩大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措施大致包括五个方面内容:一是推动要素市场发展,实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淘汰“僵尸企业”,化解产能过剩;三是增强企业活力,发挥企业家重要作用,挖掘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四是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商业法制,着力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五是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打开支持企业创新的各类资金通道。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政府和企业共同发力
在制度方面,实施市场化改革。创造经济社会升级版所需的有效供给环境条件,解放供给端约束,推动改革创新,冲破利益固化,充分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这是重塑和有效增强经济增长动力,实现从要素投入、粗放增长转向供给升级、集约增长的主要着力点。
在产业方面,调整供给结构。供给侧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必须在结构改革上。我国经济存在较突出的结构性问题,必须对不平衡、高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调整。这种由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的过程,就是我国经济重塑动力、释放潜力、生成合力、激发创新力的过程,需要从供需两端共同发力,特别应强调从过去较忽视的供给端出发,调整结构,立足短板,增加有效供给。从本质上说,调结构不属于经济增长问题,但从政策手段上看,这属于供给侧管理的一种方式。
在产品方面,提高供给质量,实现供需匹配,供需平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需要强调的就是要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让我国的供给能力跟上、适应并匹配领先、多变、个性的需求变化,平衡各方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消除供需矛盾,从供给侧适应新需求,从供给侧去激活新需求。
政府着力于有效政策供给和环境营造
推动要素市场发展,完善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打破要素流动、交易、优化配置的诸多不合理体制和政策限制,通过改革增加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的高效投入,促进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等要素升级。
在加快去产能方面,政府要采取果断有效措施,可由国家层面确定削减产能总量,按现有产能将减产配额分配到各地,同时允许配额交易,这样优势企业可以不减,还可以去买劣势企业配额,推动优势企业主导的市场化兼并重组。出台得力政策解决“人”和“债”问题,妥善解决职工安置问题,对相关银行坏账允许核销。
简政放权,降低企业成本。近年来,我国处于经济下行期,高税收成本、高融资成本和不断抬高的生产要素成本,严重抑制了有效供给,应采取措施予以扭转。一是简政放权,进一步放宽准入。以减少行政审批为切入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限制政府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干预。逐步推进资源能源、广电、文化、医疗、教育等行业改革,适当放开准入,减少管制,通过资本市场等途径,引入新的投资者。二是以产业政策为导向,通过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让企业充分利用生产要素不断创造财富。这是涵养税源、确保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良方。三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若企业的融资成本能有效降低,那么综合经营成本就能够得到把控,随之而来的则是实业资本投资的增加,实体经济的好转会传导到资本市场,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完善支持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和推动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二是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国家科技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制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的中长期目标,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引导全社会投入增加。三是加快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研发成果转化率。建立大学、科研机构研究成果转移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重点大学、科研机构的技术转移年度报告制度,加快完善知识产权、技术入股等法律法规,促进高校、科技机构科研成果产业化。四是完善技术创新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知识产权推广和交易。
营造扶商、安商、惠商的市场环境,增强市场新陈代谢功能。完善公平竞争、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要营造公平竞争的秩序和政策环境,规范地区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秩序。二要给予不同所有制类型的经济主体平等的市场待遇,完善和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三要强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四要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加强对私人产权依法保护,营造良好的企业营商环境。五要为发展混合所有制创造便利条件,促进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形成良性互动、共赢发展的关系。
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目前,我国金融要素保障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求,要引导金融机构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完善融资功能完备、市场监管有效的股票市场,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并购重组的政策,通过资本市场促进产业、行业间资源的高效流动和配置,改善产业发展质量。在政策性融资机制创新中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开发性金融、农村金融、绿色金融等服务体系。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支持创新的科技金融服务试点。与此同时,降低准入门槛,引入民间资本或将现行的民间放贷机构加以规范,增加金融供给主体和金融产品,健全小型、微型企业融资机制,改进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促进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规模,降低融资成本,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实体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
企业着力于化解产能过剩和转型升级
在供给侧改革中,企业要积极行动,降成本,去产能,加快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转型升级。
淘汰僵尸企业,化解产能过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对经济周期转化过程中的旧动能要下决心淘汰一批,要有勇气对僵尸企业、绝对过剩产能的企业狠下刀子。化解产能过剩要制定强有力措施,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的企业,持续亏损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予以出清,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加快处置僵尸企业。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加快国有企业从非主业领域退出;严控产能过剩行业投资,有效化解过剩产能。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围绕产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战略方向,加快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创新产品。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集中,向优势企业集中。将创新重点转向研发设计、营销网络、品牌培育、供应链管理等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关键环节。将传统产业的中低端产品、中低效服务进行优化升级。引导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间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同时,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世界第一”是怎样炼成的 下一篇:倾听非公经济界声音 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