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规制先涨后降必须问责电商平台 |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点击数:584次 更新时间:2016/1/6 9:05:24 | 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2015年“双11”综合信用评价报告》,这是其发布的首个“双11”信用评价报告。报告指出,大部分促销商品都趋向接近2015年最低价,但在750多万件促销商品中,仍有过半比例的产品出现了事先提价、当天降价的情况,部分甚至提价高达200%以上。
众所周知,经过各大电商多年来的策划,“双11”已经成为大型促销活动的典型和代名词。消费者印象中也形成了在此类促销活动期间抢购商品会特别划算。然而,事先提价,当天降价的策略属于违反诚实信用的欺诈行为。笔者认为,有效打击此类大范围出现的虚假促销行为,着力点在于提供经营平台的各大电商,只要对电商平台实行严格监管,将问责的板子打在电商平台身上,要求其承担起监管经营者的主要责任,就可有效避免此类违规行为的发生。
根据《广告法》有关规定,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构成虚假广告。经营者事前提高价格,在促销当天降价,且以提高后的价格为降价基准,等于变相扩大了降价幅度,侵害了消费者知情权,对消费者起到欺骗误导作用,这种行为应该认定为虚假广告或欺诈行为。也即,该行为即可能违反《广告法》,又可能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对经营者的欺诈行为,消费者享有退一赔三的权利。最高法院在发布的10起消费者维权典型案例中也明确,销售者网上销售商品有价格欺诈行为,诱使消费者购买该商品的,即使该商品质量合格,消费者有权请求销售者“退一赔三”和保底赔偿。尤其是,虚假广告的发布者,制作者明知或应知为虚假广告依然制作或发布的,不仅应该与广告主承担对消费者的连带责任,还可能受到吊销执照,罚款等行政处罚。
那么,网络交易平台虽然不是真正的广告发布者,但仍然应承担与广告发布者相同的监管和审查责任。其一,商品数据和价格数据均有电商平台掌控。对经营者在网店或商品页面发布的任何广告,电商平台均有能力监测,通过设置关键词等技术手段,完全可以及时发现违规、虚假广告并及时制止。现今网络上流行的比价软件往往能够显示商品一段时期的价格走势,印证出电商平台有类似的技术水平。其二,电商平台是先涨后降类虚假广告的受益者。通过虚构原价转化而来的大幅度降价,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增加浏览量和现金流,在经营者获取收益的同时,电商平台必然获利不菲。甚至经营者赔本赚吆喝,电商平台却能够稳赚不赔。
总而言之,享有权利,获得利益就应该承担责任,方显公平正义。自营电商自然应该承担虚假广告和欺诈行为的法律责任外,要求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对入驻商家的此类行为承担行政和民事责任并不冤枉。唯有如此,将问责和处罚的板子打在财大气粗的电商平台上,在处罚违规的商家时一并处罚电商平台。才能倒逼其履行监管、监测责任,制止甚至剔除违规商家,避免大规模先涨后降现象的出现,进而形成诚信经营,不欺不诈的网络市场环境。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国企重组股受市场冷落值得反思 下一篇:降成本需要更多的智慧和谋略 |
|
|
|